林冲的形象是个经典,不只在《水浒》中,很符合国人的性格:要么逆来顺受的贱民,要么铤而走险的狂徒。
他逆来顺受多次,连看书的人都觉得看不下去了,但当他真的孤注一掷的时候,杀人就不眨眼了,杀陆虞侯、差拔,又火拼王伦,也算个堂堂正正的汉子。
不过他杀差拔就颇像如今人们说的:最可恨的是那帮农民工,本来也是弱势群体,强拆的时候来劲得很,有奶便是娘,助纣为虐。
想起来陆虞侯等人也是这样的命运,跟在领导的后面,所以陆死前说: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茅盾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大意是从林冲、鲁智深、杨志三人来谈《水浒》,甚至可以上升到: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投无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份。
我一直以为,许多事情都不是翻跟头的,我们现在人也免不了有他们的烙印,当然时代不同了,每一个阶层大都在现在的制度下打拼(其实人家也是一样干活),思想却是很难改变的,虽然离我们已经近一千年了。
林冲有几个结局,当然林冲是不是实有其人,已很难说了,所以谁不能杜撰?《水浒》中是风瘫半载而死,想是施耐庵看人家命运多蹇,所以也算有个“好”的结局;在另一本也算有点名气的《荡寇志》(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这部小说):在梁山泊二关外与王进大战30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被王进骂倒后一病不起……最后因见到高俅的头颅而活活气死(这是一部污蔑农民起义的小说,为什么鲁迅提起,已不知道原因了);央视版的《水浒》中,宋江为了招安大计,放了被俘获的高俅,林冲气愤交集之下暴病身亡。 我还模糊记得林冲死前孤独登山的镜头,也算是拔高了一点点“悲剧”的形象;2011版的《水浒》基本上沿用小说的故事,但也算有点改动:鲁智深于六和寺圆寂,林冲思念至极,暴病身亡。
一改动,我们就看到各个阶层(时代)对这的不同阐释(可能帽子有点大了),《水浒》基本的结果不能动,所以腰斩《水浒》的金圣叹成了名人,应该再来一次逼上梁山,再来一个火拼宋江。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改动得很好(或者有了卖点),但少有人走艰苦的路线,另起炉灶,也算是“抄喷学”的,这比较轻松,也许受人欢迎。
如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就纯属搞笑的了,有个叫《水浒新传》的书,好像这样的书我们还有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