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小说奖赛二等奖、知青文学长篇小说奖赛一等奖。
按收稿排序:木子(香港) 水央(美国) 子瞳 俞小明 关敏仪 俞贤同 孤狼 秋秋 友乐
空匣子(散文诗)
文/木子(香港)
匣子是空的,等人。可是,总不来。
匣子不免有点气恼,毕竟有时还是想要有个人可以一起。一起坐坐走走,一起吃饭喝酒,一起说话或者不说话。可是匣子一直是空的。
在匣子差不多忘记等人这件事的时候,清风明月间,温雅出现了。
温雅如雪中梅花,优雅芳姿。温雅是不争、不吵、不屑、不烦的暗香浮动。温雅是一种态度、一种脾气、一种气质、一份为人处世的从容。温雅是让人可以放下一切烦恼琐事,进入佳境的一个词。
温雅的出现,让匣子觉得有了记忆。温雅的出现,让万水千山也变得生动多情起来。
【今音点评】
这首散文诗反映了一个道具运用与境界之说。《空匣子》这首散文诗的特征在于能够一道吃通,这是指对散文诗创作领悟到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比如境界的境之上的内容是一个尊。而这个尊在这篇散文诗里面的替代物是“空匣子”,其中一个“空”就为尊,当然也有人把“空”视为至尊。尊其无物质感、尊其空旷与宏大的互织、尊其与色字印染而重新布置出的一番天地,比如,空就是色,色就是空。这个过程也可以被称之为一道。在这一道上,能够吃透多少就消化多少。但最后,境界还是和规则、天机联系在一起。像这样的似乎远指,其实是针对“空”字而言,比如,言道具“匣子”、言“雪中梅花”、言人物的“温雅”等,在这里有意识把这一组说辞拆解成两组的做法,其实就是要把其中所含有的一个更大的空间释放出来。这个释放就是最后一段中的“万水千山”。欣赏。
新港日暮中的大西洋
水 央 (美国)
千万头雪狮
踏着蓝莹莹的翻卷星空
奔腾咆哮而来
在亿万道金色阳光中
轰轰烈烈倒下
又轰轰烈烈
涅盘 重生
【今音点评】
这是一段七行的诗,属于小诗。确立一个自觉练就心境的方法。诗歌用六行的铺垫来衬托第七行的“涅槃 重生,”其实是一个轮回的说法。诗歌以“大西洋”为背景,也就使得这首诗歌具有的地域环境与文化,和其它地方形成了区别,这也是诗歌人物能够从中感受出与其它大洋所不同的韵味。韵味在于状景的手法所含有的实景感,能够带动和影响人物内心的血气循环,并且由这样的内在联系所结构出与其他作者不同的语言,于是,这首诗歌已经不仅仅是以动词来带动和发展诗歌故事的情节,而是在以心度衡这其中的奥妙无限。这是诗歌的特征。那么这首诗歌最能够影响和打动读者的一句诗语是第四行,“在亿万道金色阳光中”的“忆万道”。这是带有个性化的诗歌语言,是属于一种新。比如新于内外的有法融合。
【日落后开始祷告】
子 瞳 (北京)
太阳上多了一瞥
宛如娇羞在荡秋千
春日的花开太短
转眼就进入了盛夏
花开次第的时候
是否要夜雨来加持
深耕月神的领地
赐福田更多的花放
...
【今音点评】
诗歌提出了一个犀利提醒和得到保护。这是因为诗歌第二段所提到的“春日的花开的太短”的缘故。像这样的词语用法也可以作为暗喻来理解和活学活用,主要是要把生命现象也引入诗歌里面作一并思考,然后运用到人物身上,就会出现另一种阅读效果。这是诗歌本身所客观存在的和具有的能量。能量可以互换的说法,已经涉及到了一个物理学科的知识领域。从文学本身而言,它虽然不是一门科学,但是它可以利用科学来发展文学艺术的空间和实力,比如当今的互联网就是典型的一例,包括我们在内,都已经受益。作为现实中的每一个人而言,无论受益与否,从作为“春日的花太短”的角度去看,都会循环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之中,但“祷告”与否,其场景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深耕”与“赐福”的相互关系转化的客观存在,在能否“娇羞”面前,如何取得和能否“加持”有关。 于是,就诗歌人物之间又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处理,也被提了出来。而我们把它当作是一次提醒,就像这首诗歌一样,需要的是心中的“太阳”能够对我们“多”“一瞥”。于是,生命中的活力就会增加一分。
感恩遇见
文/俞小明
岁月何故冉冉?千年只等一回
在时光宝贵的行囊里轻轻探取
掬起一朵莲的幽香,那般静谧
阳光指引着我的眼,继续仰望
爱止于蔚蓝。十指捧出的天空
写满诗意的暖,分秒必争的旅程
早已铺就春天的欣欣绿野
当寒冬远离阴郁,犒赏世间以繁花
我不再追忆起往事的悲喜
冠以至真的情感与邂逅的欢愉
在缘分注定的天空下肆意写你
2020-2-20
【今音点评】
《感恩遇见》是以两厢情愿为前提的、指这一生的拥有及愉快。像这样的事例并不具有共性,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诗歌人物那样,有着这么好的姻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现实中的不平等。如果从诗歌最后一行中的“注定”来解释,这也是诗歌在进行了十行的铺垫之后所留下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面,有无尽的遐思,也有冥冥之中的“缘分”归至。这时候的诗歌,无论是从容量,还是思想等各方面,都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思维范围。这是因为“天空”;因为“注定”,而不为其它。
写在庚子年七一
关敏仪(香港)
历史永远铭记
23年前的惊天动地
那个令天地动容的夜晚
维多利亚港的光影记忆
交接中的滂沱大雨
像要百年苍桑岁月冲洗
翌日早上风和日丽
金紫荆广场上
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从这天开始游子回到了故乡
东方明珠跨入一个新世纪
米字旗在皇后像广场黯然降落
中国香港傲然挺立
每年的这一天
都是温馨的法定假期
二十三载时光砥砺
是一场见证是一段记忆
祖国母亲的呵护备至
这城市百业兴旺勃起
文化交融人文荟萃之地
前所没有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相信《七子之歌》的作者
闻一多先生会感到欣慰欣喜
可恨有不法之徒
勾结外部势力
企图摧毁这得来不易的成果
真的是天人共愤的挡车螳臂
我与香港安宁相关休戚
这颗镶嵌在祖国南海上的明珠
祈愿惠风和畅守护她更加绚丽
【今音点评】
关敏仪《写在庚子年七一》是信念倍增的一首诗歌。两段三十行。写“庚子”,树形象,让这首诗成为了具有教育意义的、不同一般的诗歌。不一般的地方是第一段第十一行,“东方明珠跨入一个新世纪”。这是一件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香港回归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年的这一天”会变得更加富有意义。诗歌在处理上,充满正能量,同时也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如何更加爱国的信念。那就是诗歌的第二段第十三行,“我与香港安宁相关休戚。”这是爱国的原则与立场。诗歌人物主动而为之的精神,让这首诗歌更加富有了拓展视野的意义。爱国主义和拓展视野有关联。在方法上,这首诗歌也提供了一些参照模式,比如,第二段第二行的“见证”。尤其在“庚子年七一”的时候,能够“见证”,这就是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
一段乡愁
文/俞贤同
太阳拉开帷幕
举起一颗圆滚滚的气球
挂在东边的山岗上
随风飘扬
水波荡漾的船儿
几根慢慢悠悠的树枝
流淌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中
河边的田野生长的蔬菜
一望无际摇曳的身姿
水珠跳跃在快乐的阳光下
几只鸟儿在橄榄树上
交头接耳
山村的早晨
迷人的风景线
总是挂在记忆的思绪里
少年的时光是抹不去的
一段乡愁
【今音点评】
俞贤同的《一段乡愁》凸显了一个离别与归去的反差效果。用人物的异地情感来比照故乡的时候,无论是诗歌的视野还是语言的张力,都有一个无限放大的特征。比如“太阳”、“水波”、“田野”、“山村”等,分别坐落在四段里面,其实串联起来就是一条诗歌的暗线。它是由不同的读者依据自身不同的素养,会使得这首诗歌变得斑斓多彩。于是,诗歌题目中的“乡愁”,这时候不再是低沉的倾诉,而是带有一种有感而发的激情,但是这股激情的度,一直被人物所自觉把握住。这是与“乡愁”有关和保持平衡的心境。所谓的惟妙惟肖也在其中,由不同的读者去予以阅读它。
失约了,春天
孤狼(江苏)
失约了,春天
我隐约看见星星
在你脸上烙出船样的伤疤
你来了,我却姗姗来迟
没听见你开口说话的声音
再次见到你,仿佛经历了一个
季节的轮回
准备好的台词遗忘在原乡
春天,你的四月是多么的明亮
鸽子飞回来了
它甜蜜的声音比云雀还动听
失约了,春天
我要用花朵一样的心情
弥补走失的时光,像你一样
用美丽装点山水
把芳香还给大地
【今音点评】
《失约了春天》是和心中的希望和美好擦肩而过,或者是较之失臂。诗歌能够把人物矛盾直接在第二段体现出来,其结果还是以遗憾为居多。这时候诗歌人物需要有一个情感出处,比如从人物对待遗憾的方法中,去揣摩和理解其心态质量,是第五段的五行。这是诗歌的出口。而进口就是第一段的“你来了”由此来证明情感跑道是畅通的,如果不是这样就容易出问题,而诗歌人物不会出问题,人物清晰能够把握住这条感情线。就是最后一段最后一行“把芳香还给大地”。现在就这首诗歌的意境,不妨再来作一些赏析,比如就诗歌题目而言。凡是在诗歌创作中所摄入的意象而言,一般都和表达诗歌人物的情感有关,比如从诗歌的人物来看,这首诗所存在甚至还有一种缺憾美。对这种美感的认识的基础,则是从小说门类中嫁接过来的。
旗袍女
(一)
文/秋秋
烟柳廊桥
桨声摇
粉墙黛瓦
女儿娇
时空穿越
中国
符号
【今音点评】
这首《旗袍女》之一的特征在于运用了断句处理法。其明显之处在于第三段的第一行与第二行之间。“时空穿越/中国”等。这首先要归结于在处理上的旋律和心率的基本上的一致状态。需要揣摩,同时也需要理解和认同。因为诗歌园地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地方,众多的色彩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说法,今天也在这首诗歌当中得到了验证。
走回内心的路
文/友乐
最有缘分的相遇
在某个地方
我遇见了你
那一刻才相信
擦间而过
茫茫人海里只为找到你
从此结伴同行
最有价值的遇见
在某一瞬间
遇见了自己
那一刻才明白
走遍世界
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
走回内心的路
最具自由的岁月
夕阳余晖下
我们都健康
那一刻才领悟
宁静致远
一步一个脚印重塑自我
快乐触手可及
【今音点评】
这是人物在一个轮回甚至多个轮回之后的醒悟方式。轮回是指自认的所针对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与消灭之后的循环。在这首诗歌当中则是用了三段排比结构的“最”的段落形式,想突出其不同凡响的意义。人的一生当中可以有多种意义存在,但没有明确的规定。诗歌里面的那个“最”,是人物自认的结果,其中也反映了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比如,确立自我检验的标准,而不是别人规定的标准。这显得很不容易。一人一果,和一事一果的说法,是以诗歌中的“自由”来作为依据,并由此来考虑和衡量是否已经“走回内心的路”。当然,这首诗歌是以人物的领悟来作为结果并显示收获。在大千世界中,能有这样的“宁静致远”,实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