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通校(1930.6—) 别名千步,浙江岱山人。擅长广告设计。曾在上海参加美术创作训练班。50年代初开始创作版画、漫画,曾任上海市卢湾区服装公司广告技师。代表作品有版画《渔村》、《碧海渔歌》、《雪中八骏》、《中苏友好画廊》、漫画《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次举办联展和个展,作品由中国政府送展的国家和地区有: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西德、法国、韩国、日本、越南、香港等地。五十年代起,即获鲁迅版画贡献奖。版画、漫画均获中国全国一等大奖。作品被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和《中国5新版画五十》大版画全集。1961年,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上海厅布置画创作。1962年,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分会理事。1963年,为中国版画协会会员,中国藏画协会会员。从1950年到1989年间,创作包括重彩装饰画、油画、版画、水墨画、磨漆画、连环画、年画、插图等各画种的作品上千件。1996年,进入美国罗斯油画研究室,为一级研究员。2003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修山水画。2007年,被聘为深圳书画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移居上海四十余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和上海老书画家们都很熟悉,故而多听得关于书画家的故事。然而,听得最多的,当属早年移居美国的著名书画家郑通校先生了。因为他是一位多栖的书画家,早已是中国画界大牌--山水、花卉、人物、漫画、版画、油画、书法均精,尤以重彩令人叫绝,且人儒雅,仁善而幽默。他是我心中偶像,故研究他的书画作品多年。他的人品、画品和书品,总是给我内心之冲动,早想破译我景仰的前辈的艺术之密码,谈吐一下我的感想。每每翻阅通校先生的画册,或欣赏他的真迹,胸中总会充满了激荡,令我揣度许久许久,思忖很多很多。但我始终感到:企图以单向度的品评标准,或者以传统的印象式的文学语言,或者以原有印入人们心中的视觉感知和故有经验,来评判和概括通校先生的书画艺术,那真是相当困难的。何况他早已是画界大牌,又是一位多栖的书画家,有着超常的艺术秉赋,有着极高的创作激情,有着“艺术得道”的自如和洒脱,其作品早已充满了石破天惊的爆发力,在超越前人和挑战自我中,早已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步入了脱俗超群之地。通校先生独有的绘画思考、艺术成就和其艺术价值的多侧面,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和开悟。然而,也使我很担心,恐自己笔力不够,无法涵盖和深明通校先生书画艺术密码的全貌、内涵和本质,反到惊扰了他那神韵迷人的艺术之梦境。但还是决心写下此文,总算了却我自己为通校先生一评的心愿。
通校先生自幼浸淫丹青,少小游于艺事,迷于书画,深受中国浙江丰厚的文化积淀、艺术传统和史学氛围的影响。早年就已名动上海,活跃于海上画坛,其师承友好都是中国画坛大师,如华君武、张乐平、赵延年、林凤眠、谢稚柳等。他是早期中国美协全国会员,上海美协理事并兼任学术研究小组副组长,而组成人员都是当代画坛名宿:林凤、颜文梁、关梁、吴大羽、王個簃、朱屺瞻、陈秋草、谢稚柳等。师友们一起的经历,使他得益良多,为日后艺术的升华打下了基础,故他内心艺术视野的开阔,思维空间的宏大,书画技法的精妙,终极艺术理想的形成,便是非常自然之事了。润泽在这样的肥壤沃土之上,怎能不产生奇思妙想?我十分佩服通校先生具有的逻辑思维的深邃和形象悟道的广阔能力。纵观他的一系列作品,使我深信这一点,甚至我感到:有一个时空仿佛凝聚在通校先生的心田之中,随他心之律动而易变,推促他去寻觅自然的幻化,生命的神奇,万物的华彩,宇宙的无穷……。
在当今许多书画家偏于制作和不断重复自己的时代,急于为金钱奋斗的时代,他确不识张扬,独辟它门,潜心修道,走着“道贯天地万象生,德是人间富贵根”之路,不为金钱所锢,面壁寒窗,沉思着、遐想着、深悟着,和宣纸对话,和心灵默语,和墨色交流,为创新艺术风格而神驰於艺术的广袤天地。数十年来,他沉心悟画魂,潜思寻书道,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具体和抽象,自然和心意,色彩和造型,氛围和韵味,绝妙地融合起来,得心应手,得手应心地驾驭着自己的激情和感悟,探寻山水的灵境,书写花卉的神奥,打造重彩的壮丽,研究书法的精妙……。几十年来,他在美的追求中,体悟精神上的愉悦;在美的净化中,体味人生的真谛;在美的慰勉中,体尝情怀的升华。他用大地万物的灵性,为自己心头注入无限的活力,用鲜新的绘画语言,为自己的作品展开伟大的营构;用内在创造力的升涨、延展自身宏大的艺苑空间;用他心中的景物、景象和景境,彰显人与乾坤、星宇的对话,实现人与大地万物的交流,使自己的作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上,凸显出致远的丹青气格。他以线性和色彩的壮丽作为语言,以造型的概括做为语境,以水黑色三者的变幻和冲撞做为手段,绘就多姿、多彩、多元,意象化、立体化、象征化的作品,去调动人们对自然的爱恋,呼唤人们对乾坤的情感,引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惠予人们对生命的欢悦。观读和研赏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那许多寓意化了的艺术符号是其独有的心象。这种符号的意蕴大大超越了物象本体的意义,实属他心灵中的一种发明和创造。她会令你震撼,会引你寻味,会诱你酣醉,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启迪。
我作为中国国画院的副院长,也不得不设法拓宽自己的解读语言,附加上“气魄美”学说,似乎才能诠释他的许多作品。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乍一看,容易误读为西方的风格,其实不然。他作为一个气质标准和高雅的东方人,充分运用了中国《易经》的智慧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理念,妙用了东方两极思维,巧施了中国东方的吉祥文化和远古的东方符号,从而拓展了自己的空间思维,使自己的作品随之进入了妙境,甚至画中藏画。正如圣者所说:“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通校先生的心路历程,正验证东方哲理--一个人要想化腐朽为神奇,化凡夫为神圣,就要经过艰难蹇止的心路修行。通校先生正是这方面的达人、贤人。正如高人古语所述“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出圣贤”,他便是德、智双丰也。所以,他有着“佛”的护佑,“主”的恩典,极善于平凡中窥博大,细微中觅宽展,抽象中求微妙,虚幻中制华彩。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独属于通校先生内心世界的,且我们以直观窥测无法体悟的,多元、多姿、多彩、多种,绮丽、壮美、厚重等万物最完美的奇迹。他极善于把握和运用个人精神和客观自然体再造的高度统一及融合,在东西方两种艺术的冲撞中找出最佳的路径,以自己鲜新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去绘制他们。这样,不仅牵牢了东方绘画本质的缰绳,又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主客体本质意义上高度融合的产物。他的许多作品在“似与不似”之间觅得了对应合一,在“意与无意”之上构造高超的妙境,自然其作品也就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体现着自然的精神本真,充满着鲜气、灵气、秀气、精气、神气和大气。故许多作品不仅载入了中国美术史册,而且他本人深受美国百强画廊常识,并成为唯一代理经销的东方画家。其作品早已是东西方藏家和书画爱好者的珍爱,深受热捧。
他潜心研究山水、花卉、人物、重彩之道,用心傲游于广袤无垠的大地,巍峨绵亘的蒼山,浩淼烟波的碧水,姹紫嫣红的田园,生机勃勃的城乡,用自己的生命之歌去吟唱她们,赞美她们,颂扬她们。他让大地的富丽,苍山的庄严,湖泊的清幽,葱林的神秘,丽人的美妙,荷花的洁纯,历史的留痕,……和自己心灵的琼浆玉液融合起来,让内心形成“核”一般的臣大能量,如宇宙大爆炸般地造化天地间的千影万象。有些作品,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但确给人们无限美好的视域享受;有些作品,不太适应原有的视觉感知,但却给人们以色彩和光影的遐想空间;有些作品,借用了历史上远古的纹饰,但在通校先生笔、墨、色之下,成了东方美、西方美和现代感一体的新构,呈现出大自然鬼斧神工也难以企及的图画,把你拖入缠绵的诗意之中,令人叫绝。由于他的作品过于丰厚,我只能简言概括之,有的古朴典雅;有的高华壮健;有的韵味腴美;有的巍峨雄强;有的意蕴盎然;有的姣好万般;有的丽质天成;有的色彩靓艳;有的淋漓潇洒;有的逸趣横生,……进入通校先生的艺术领地,就如同无垠大地上一条弯弯曲曲流动前行的小河,始终淌动别样的情致,携带着两岸风光的韵妙,无论你从那个角度欣赏,都会给你的记忆留下美丽的倩影,让你亲不够、品不完、看不厌、写不尽,令你久日盘桓。
通校先生移居美国多年,他用他多变独有的作品礼赞对这个时代的感荷;呼唤对人类文明的追寻,倾诉对故园的渴望。他始终企望天的明朗,日的光华,地的富庶留在世人和朋友们的身边。或许是人生的征途上,中国东海边上的故乡,给了他太丰盛的记忆:那里生养他的热土,那里阳光的灿烂,那里海岛的渔歌,那里田园的浓郁,那里花草的馨香,那里家禽的鸣唱,还有那里铭心刻骨的父辈们的仁慈和良善,以及那里一群热爱生命、乐天积极的乡亲们的真诚和朴厚,始终沁润着他的心灵,洋溢了他的人格魅力。如果你见到他本人,定会与我同感:儒雅的老帅哥。他有着顶天立地的责任感,忠贞不渝的爱心,不屈不挠的秉性,聪明睿智的脸孔,他身长散发着一道道迷人的光环,汇聚成一片片灿烂的风景,让我们百看不厌,信生敬意。其实,通校先生的人品和画品,人格和画格,都洋洋洒洒跃然于纸上,早就长久令人感动不已。我想这些完全证明,他属于立身品格高洁之人,在人生大舞台上表演了一出精彩的艺术大戏,活出了自己丰富且荣光的生命。
【作者艺术简历】李文连 1950年1月生,祖籍山东,生于河北唐山市,移居上海五十年。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院长、《国家艺术》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自幼喜画并从叔父习画,数十年笔耕,主攻山水,独创面貌开了新风。传统山水画作雄强厚重、笔墨精妙、色泽典雅、南北兼容;现代画作极富哲理和诗情、韵彩清新、出神入化、颇具创意,充满了现代理念和气息,为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和拓展做了新的注脚。其作品多次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大礼堂,上海美术馆,上海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陆俨少纪念馆,宋文治艺术馆、嘉兴美术馆及日本、台湾等国内外展馆展出。除与同道知己合展外,还举办了个人专题展览十二次。许多作品被大陆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的知名士收藏家和书画爱好者收藏。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均收藏其多幅巨作。周恩来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沈钧儒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宋庆龄陵园纪念馆、沈曾植故居纪念馆、刘海栗美术馆、蒲华美术馆、曹用平美术馆、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文学院、邹韬奋纪念馆、国家航天中心、香港东方文化中心等馆藏机构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其作品多次在国际性、全国性赛事中获奖,并被录入多部书画精品典籍,本人传略也被录入多部名人录。多家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并进行专题介绍。出版个人山水画集多部。本人获得“当代100名优秀美术家”、“百名功勋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种称号。
编者简介:笔名汉上沙,原名陈大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一九八O年退役。乡镇公务员退休,现为汉中百利原盛财税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风社陕西分社认证编辑,居住地陕西汉中。饮酒花树下,诗自成两行。
编审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现为国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