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豫西人有一个口头禅,就是没说几句话就会说一句“妈呀”!
我认为中国人对妈妈感情深厚的根源与饮食有关,几乎每一个人的饮食习惯都是由他的妈妈培养的,并且会影响其一生。我喜欢吃面条的习惯,就与妈妈有关。
兄弟姊妹七人中,年龄最小的我在吃不饱的年代却没有吃不饱的苦难岁月。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印象中关于饮食争论的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稀和稠的问题。
小时候,只有过生日的家人才能吃上捞面条,其他的人只能吃汤面。由于在家最小的缘故,我独享一项特权:家人无论谁过生日,我都必须跟着吃捞面条!当时,虽然哥哥和姐姐当时的“意见”都比较大,但最后好像都“忍”了,后来想想,大概是我的饭量本来也不大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哥常说的:父亲和妈妈比较偏向我!
记得当哥哥姐姐说妈妈偏心时,看着我为了争那一筷子面条不依不饶的样子,父亲常常笑着说:“俗话说,天下老,都向小,你们都要让着他!”既然父亲都发话了,我跟着每一个家人过生日也就成了特例。那时候,谁过生日只要让我赶上了,特权就得分享!

在刚刚度过物质匮乏年代的日子里,能吃上面条真的是很幸福的!从我们家的饮食结构来看,不论早晚,只要能吃上面条,就是好饭。捞面条若能吃饱,那真叫幸福满满!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吧,现在想起来,还是认为,妈妈做的捞面条真的好吃!以致于,后来每次回老家,我最大愿望就是吃一碗妈妈做的面条。
当年,妈妈经常在父亲和我们早上出门前给我们做捞面条,妈妈经常念叨说:“在家这顿饭吃饱点,下顿饭还不知道在哪里才能赶上呢!”
因为家住豫西山区一个叫北山的区域,出门全靠步行。从老家出发到舜王庙要走十五里地山路,走近路到观音堂要步行五十里。在观音堂再搭上公共汽车,通向各个目的地。
父亲为了赶路,那时常在早上五点多就动身,临行前吃面条的香味常把被窝里的我从睡梦中熏醒。实在是无法睡着,只能爬在被窝里偷偷地看着父亲津津有味地吃饭,而我只能努力的咽着口水。上了小学,天不明起早去学校,成了我们的习惯。妈妈也起早给我做能顶饥的捞面条,真切地体验到,大清早吃的捞面条,真好吃!
我和哥姐都爱吃妈妈做的面条!尽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可选的饭食的确很多,但是,我们爱吃面条的习惯却似乎是无法改变了!

后来,随着上的学校越来越远,学校食堂成年累月一日三餐是馍菜汤。我和同学们对面条的思念日趋强烈。记得上陕县一中时,校领导终于同意让人在校园的东南角开了一家面馆,中午只卖兑碗面。却因为排队太长,经常因有学生插队引起打架。由此看来,喜欢吃面条不只是我们家人的习惯,而是我们老家人共同的饮食偏好。
前两年,回老家和朋友在一块吃饭,他说起了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说的是他和一些当地人在一个南方人开的的公司里上班,连续一个多月天天吃大米海鲜,实在忍无可忍了,他带领当地员工给老板提要求,说如果每天不能保证吃上一顿面条就集体辞职,最冬迫使南方的老板做出实质性的让步才罢休!
我就想,我们老家的人至所以爱吃面条,大概都是家中有一个会做面条的妈妈吧!出门在外的人无论掏什么价钱吃了什么味道的面条,吃过之后,都会说:比起妈妈做的面条味道还差的远呢!
年纪大了,出门在外的老家人,一想到妈妈的面条,心中就会升起一份沉甸甸的思念和一股浓浓的乡愁!

作者简介:大山,本名李虎山,河南陕县柴洼人。诗文业余爱好者。
投稿须知:
1.欢迎来稿:故乡系列,人在外头,田园风光,美丽乡村,家长里短,乡土故事,父老乡亲,我们这一辈…………要求有真情实感。
2.要求必须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随笔,杂文,情感美文均可。不限纸质是否发表过,做好错别字校对,文责自负。
3.字数,体裁,题材不限,尤欢迎精短乡土散文。文后附一百字以内作者简介,清晰照片,联系方式。投稿前须关注本公众号,邮箱466728814@qq.com,请加微信lywnlzrdyt668.两周内未见刊登可另投他处。
4.稿酬来源于赞赏。作品发布之日起十天内赞赏的70﹪为作者稿酬,其余留存平台运营。后期赞赏不计入结算,十元以下不发放。
文中图片音乐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