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都市文学社
〈总第490期〉
《引领我前行的精神之塔》
作者:杨 力
主播:薛占东(节选)
总编:阳光波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崇尚,总有一种精神让人铭记。
让我铭记上网这种精神要追溯上世纪80年代,在太阳岛那座红黄相间俄式建筑“青年之家”。在那里,我的思想及境界得到提高与升华……
1981年的秋,上高中的我,被选为学校共青团团总支委书记。寒假前一天,班主任贺老师通知我参加哈尔滨市中学生冬令营。次年1月16日,我和来自全市各所中学的共青团员们列队一起冒着刺骨的寒风,徒步穿过冰封的松花江来到太阳岛上的青年之家,参加哈尔滨市中学生第三届冬令营,度过了一生难忘的6天。
冬令营的开营仪式在青年之家一座红色塔楼前的小广场举行。在清晨阳光的映照下,塔楼红色的三角形尖顶和鹅黄色的塔身格外炫目。晨光中,墨绿色长长的拱廊,起脊的凉亭、宽阔的露台,窄小细长的窗户错落有致。塔楼不远处还有两座俄罗斯式平房,同样是鹅黄色的墙身和墨绿色的窗棂,一左一右拱卫在塔楼的旁边。
冬令营活动丰富多彩,我了解“青年之家”的历史渊源和哈尔滨共青团运动史。

哈尔滨解放前这里叫“极乐村”,那个红色的尖顶塔楼建筑是俄罗斯东正教的小教堂。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7月,为团结哈尔滨市进步青年学生,通过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了哈尔滨青年俱乐部,在这里组织了一个“夏令营”式的活动,并命名为“青年之家”。由当时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东北局青委书记、哈尔滨青干校校长,后来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领导。当年,他们还请来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等文化名人到这里作报告并于青年学生们座谈。
1954年,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在这里正式建立了青少年活动营地,命名为“哈尔滨青年之家”。从此,每年都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等活动。
此次冬令营组织我们到兆麟公园看冰灯。夜幕下,站在兆麟公园最高处-----将军亭上俯瞰公园,简直就是冰的世界灯的海洋。流光溢彩中,我的目光停留在凝视着公园的最北面的那座纪念碑----李兆麟将军纪念碑!
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打鬼子的艰苦岁月中,李兆霖将军有感于将士们惨烈冲杀的壮烈,露营篝火旁一个个不眠之夜,写下了《露营之歌》。
朔风怒吼,
大雪飞扬,
征马蜘蛛
冷风侵入也难免。
火烤胸前暖,
风吹背后寒
……”

我们在冬令营经历的一点点的寒冷与困难和当年抗联将士们比起来太微不足道!刹那间,将军纪念碑成为我眼中最亮的灯火!
闭营仪式的篝火晚会令人难忘,篝火在燃烧,是夜色中的火炬,像我们火红的青春……我们伴着节拍跳啊,跳啊,我们快乐,我们自由,我们要飞,青春在燃!
当年,酷爱朗诵的我即兴在篝火晚会上朗诵了作家王蒙《青春万岁》里的诗句:
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
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
编织你们。
……
或许是冥冥中的缘分,冬令营结束两年后,我考取了哈尔滨市人民警察学校,学校就坐落在美丽的太阳岛上。在警校,作为女生区队区队长,我向党组织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近,在擒拿格斗、射击、摩托车驾驶等警务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取得不错的成绩。冬训和夏训环岛越野跑,都经过青年之家,每次看到红色的塔楼,就像看到青春的火炬高擎在那里,而青春的火焰在我心里一直燃烧。
毕业后,一直从事公安工作。30余年的从警生涯,工作几经辗转。哈尔滨新区成立后,我又被选调到新区公安局工作。久负盛名的太阳岛位于哈尔滨新区,每年都有很多重大勤务和警卫工作。

记得那年8月的一天,中央领导到哈尔滨视察,我们大队担任太阳岛线路警卫工作。中午,我们到达指定位置后,一片片乌云在天空慢慢地聚拢,天空变得灰蒙蒙的的,云脚很低。起风了,乱云飞渡,空气中土腥气很重,虽然带了雨衣,心里还是有些担心。
“各位执勤人员请注意,车队已经出发,请马上到达执勤点位。”手持对讲机里传来指挥中心的指令。
8月的雨说下就下,大雨“”哗哗落下,风也越刮越大,对讲机里不断收到车队行进情况。
就在车队快要进入我负责的区域,一道道闪电划破黑压压的云层,雷声轰鸣,伴随着七八级的狂风,雨衣被狂风刮开,雨衣的帽子被掀开,瓢泼大雨劈头盖脸浇下来,雨水打在脸上很疼,眼睛都睁不开,地面上的水已经漫过我的脚面,雨水从我的两脚间哗哗地流过去……
岗位就是战场,我一直站在暴雨中坚守岗位,任凭狂风骤雨。
每年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国际雪雕博览会的安保勤务工作是我们一项重要任务。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尽管穿得很厚,但在园区巡逻一圈,我的棉服仍然被寒风打透,寒风钻进腰和膝盖,冻得两条腿行走时打个弯都费劲……
一年又一年,30余年的职业生涯,我始终不忘初心,为保百姓平安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警时,每当看到红色塔楼,总会想起冬夜营地里燃烧的篝火、兆麟公园眺望李将军纪念碑、徒步过冰封的松花江的寒冷跋涉以及冬令营的结识的共青团员们……就像一串串珍珠珠圆玉润,终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黯然失色。
每次深情地一瞥,我在青年之家的时光就会走出记忆深处,那里是引领我前行的精神之塔,是留下我青春印迹的地方。




作者简介杨力,女,1960年代生于哈尔滨。哈尔滨市公安局松北分局四级高级警长。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黑龙江萧红文学院作家班学员。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和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已创作和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诗歌百余万字。作品见于《人民公安》《海燕》《小说林》《龙江警察》《奋斗》《法制》以及《哈尔滨日报社》《新晚报》《生活报》《都市资讯报》等期刊报纸。《追忆呼兰河的女儿》获黑龙江省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三等奖;《刑警王伟“单眼”扶贫》获省作家协会“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征文二等奖;《留在记忆里的中东铁路桥》获哈尔滨日报社“爱•哈尔滨”主题征文二等奖;《刑警王伟扶贫“铁”色不改》获市委宣传部哈尔滨日报社“让爱在阳光下链接”主题征文一等奖:《引领我前行的精神之塔》获市委宣传部哈尔滨日报社“建党100周年”主题征文二等奖。





总编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