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散我未散,日灭我不灭】
作者:舞笛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族种”最多的一个省,全国共有56个民族,云南就拥有25个之多,而我们这些占全国人口绝对优势的汉族人,在那里反倒成了真正的“少数民族”了。这还是早些年的数据,如今可能还会有所增加。
到那里观光,最有趣的是称呼不断变换,几乎是每到一个民族地区,就会有一种新的称呼。例如到了傣家地域,就称男士为“毛德里”,称女士为“嫂德里”。而到了彝族又把男士称为“阿黑哥”,把姑娘称为“阿诗玛”。到了大理白族聚居地,则又统统把男士称为“阿鹏哥”,把姑娘称为“金花”了。还有纳西族的“胖金哥”、“胖金妹”;其他的还有什么“老伯头”、“老母头”;“老比茂”“小碧嫂”等等,反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专用称谓,令人耳不暇接。
细说起来,傣家的男女称谓纯属音译,而彝、白两族的称谓却系汉语直呼。上世纪60年代的两部实景歌剧《阿诗玛》和《五朵金花》的彩色电影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当然,这两部电影的走红,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解禁了被“文革”封杀的影片之后。那时候电影是我国社会主要的文艺传播工具之一。
在当时,一部优秀的影片一但闪亮登场,其观看率往往一般乡村要超过人口的70%。在大城市上座市民达到90%之强的影片也有的是。当时我为买《阿诗玛》入场票,竟两天未能买到,那是买电影票的情景,上点年龄的人都会记忆尤新,只能伸进一支胳膊的小窗口前拥挤不堪,到第三天索性提前两个小时去排队,才如愿以“赏”。要知道那时公共场所演出一部彩色电影发生踩踏事故并不罕见。

这两部电影,不但催发了云南的旅游,而且也造就了一颗高悬于西南边陲的、光耀华夏神州的璀璨电影明星——杨丽坤。并为我们留下了两对美丽无比的称谓:阿诗玛、阿黑哥;金花、阿鹏哥。这只怕是拍电影之初未曾想到的,也是我们电影发展史上少见的一种文化现象。
关于杨丽坤的脱颖而出,我曾在当时发行量极大的《大众电影》杂志上读到过。当时筹备拍摄《五朵金花》的导演,挑过许多电影与话剧演员,均未找到“符合剧情要求”的人选。后来在云南物色主演和确定外景时,偶见一在楼窗台上含笑擦玻璃的小丫头一个回眸,导演的眼光立刻变得直勾勾的了。
这个小丫头便是杨丽坤,年方二八,出生在大理洱海北端周城村的一个白族农家。她身上散发着的神韵、眼眉间流溢出的妩媚而热烈奔放的神情,尤其是她在窗台上那回眸一笑,嫣然可人,让导演一下子便确认了她“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金花身份”。于是,便诞生了令人倾情的《五朵金花》中的“金花”。接着,又诞生了引起轰动的《阿诗玛》。杨丽坤成了万众仰望的光芒四谢的美丽女神,遂成为那个年代的“大众情人”。给白族、云南乃至整个祖国边陲人民带来了无比的自豪。她是雄浑的苍山和秀丽的洱海所哺育出的一朵最美丽的“山茶花”。
从大理乘游船观赏过长达40公里的洱海,自周城登岸,浏览过杨丽坤家乡古朴而新雅的风姿,很快便来到了苍山脚下蝴蝶泉边。

这里原是一处久负盛名的山野泉塘,时下则是一座优美公园,“五朵金花”凸现眼前——门外一大幅《五朵金花》金牌剧照光彩照人;门口五位穿着华丽漂亮的“金花”正恭侯游客的到来。她们是旅游部门专门设置的供与游客照合影的“金花标识”,使人一下子就感受到“金花”光彩照人的青春气息和白族女儿强烈的温馨可人魅力。清澈的蝴蝶泉塘边,“醉意盎然”的游客争着穿上“金花”、“阿鹏哥”之装束照像留影。每年春天,尤其是三月三前后,成千上万只蝴蝶蜂涌而至,云集于泉边,在斜展于泉塘上的粗壮的“蝴蝶树”上飞舞结串,成为举世罕见的一大神秘奇观。
一年四季,祖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尽情地饱览胜境。后又来到石林,这里除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神奇景观外,同样洋溢着杨丽坤塑造的艺术形象阿诗玛的美丽气息,不但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时时飘荡着“阿诗玛”、“阿黑哥”的呼喊声,而且很多人都喜欢身着二人艳丽服装拍照,美丽的身影、多彩的风姿被游客携往各地。
云南之行,使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最美丽身姿在石林、在大理、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苍山、洱海的造化,是“彩云之南”的杰作,更是杨丽坤风韵魅力地体现、延伸和展示。还有,在大理和石林,到处荡漾的是《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的音乐之声。“三月大理好风光哎……”“阿诗玛呀阿诗玛,你是我心中最美的花……”不绝于耳。

阿诗玛是美丽善良、勇敢质朴的化身,杨丽坤赋予了她仙女般的身姿,歌唱家杜丽华则赋予了她美妙动人的天籁妙音。1982年,《阿诗玛》在世界电影节上获奖,“阿诗玛”即姗姗移步走向世界。人们通过阿诗玛来认识中国,认识纯朴勤劳的彝族和灿烂迷人的中华边陲文化。
这些年,由于电视、智能网络等媒体成为传播主导方式,对电影的关注相对淡化,对电影人物的关注也于无形之中减少了。当我对杨丽坤后来的生活提出寻问时,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说,杨丽坤一生中只演过这两部电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浩劫爆发之后,因她主演的这两部电影既有爱情又有神话(这在当时几乎被认为是格调低下和等同于封建迷信甚至是反动)的电影,她被造反派疯狂批斗,以至于被逼疯,致使神经失常,后来一直没治愈,终至2000年在上海去世。而且逝世后还有更加凄切后续故事,那是她骨灰的归属和一段生死恋情的曲折故事,由于时间距离太近且更加伤感,甚至有可能触碰敏感词儿,暂且按下不说了......
我一直为云南的美景所陶醉,为处处莺歌燕舞般的气息所感染,脸上心头无不荡漾着洋洋喜气。以致于当我知道杨丽坤悲惨的结局时,心头顿时被蒙上了一层凄切之感,脸上的欢愉也立刻被哀婉所取代,车内的热烈气氛荡然不见,天使般的杨丽坤的命运令人惋惜。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什么叫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破给人看!
这位白族姑娘曾为我们塑造了美丽的金花和阿诗玛两尊女神,留下了天使般的美丽形象,创造了自己彩虹般的青春。但不幸的是,她如诗如画般的命运,却以悲剧而结束,致使美神无端地多了一份悲壮的凄婉。当我穿过了石林,行至大自然天造的“阿诗玛”石像前时,喜悦的心情掺杂着沉重,黯然肃立着久久不愿离去,一任云集来的游客们嘻笑喧嚷……
一路上,我感慨万千,思绪一直在随着《五朵金花》中春风般的歌声和悠扬的音乐旋律飘荡——白族姑娘杨丽坤虽然生命里充满了悲壮和不幸,毕竟为我们留下了两个非常美好的艺术形象。如今这两个熠熠生辉的艺术形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着她异常美妙的风姿,吸引着无数的四方游客接踵而至,并向人们心灵里浇灌着文明的清泉。那么,也可以慨然地说,杨丽坤作为美丽的天使,是伟大的、是不朽的,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美的一支艺术仙葩。

最美丽的姑娘啊,你命运多舛,你曾因其绝代美丽被推向无数女孩子梦寐以求而无法企及的云端,未久又被时代的狂风卷进灾难肆虐的深渊,在如花的年纪受到了难以承受的精神摧残,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在如晦的年代遇到对的人携手相伴余生,使她的后半生获得了爱情的温暖和慰藉。
杨丽坤啊,你虽然化作流星毅然离去,却把美丽永远地留给了人间,是你,把美丽……留给人间!
令人震撼的是,她入土之处的微缩石林雕塑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云散我不散,日灭我不灭,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声音永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