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盛教的战友—张本昆
在茶乡古丈,无论是县城或农村熟悉他的人只知他少年离乡早年从军,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同过学,剿过匪后又一同入朝作战。他就是古丈县经委退休干部张本昆。
张本昆又名张中鲜,苗族,古丈县坪坝乡旦武村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或许是大山的实诚,山泉水的清灵,他自幼就聪明、勤奋、好学。1946年春,他以优异成绩从古丈考入常德读高中,刚走出山门的张本昆一下子开阔了眼界,因此学习上格外用心和认真。洞庭湖畔的常德比百里盲肠的湘西早一天迎来了解放的曙光,1949年秋,当挺进湘西剿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常德后,为了培养大批有文化的年轻军官,从优秀中学生中招收一批青年参军入伍。于是年仅十六的张本昆于同年9月13日又以良好的成绩从高中考入了湘西军政干校,与从各地考来的罗盛教等学员分在一个区队并任班长。既是同学又是战友,加上罗盛教在吉首民师读过书,二人更为亲近,平日里他二人刻苦学习,互相勉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两颗年轻火热的心融合在一起。1949年10月1日,他们在沅陵教场坪参加开国庆典活动,当他们在广播听到毛泽东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军政干校毕业后。他和罗盛教等战友就投身于沅(陵)、古(丈)、泸(溪)、辰(溪)激烈的剿匪战斗。湘西剿匪尚未结束,1951年3月朝鲜战争爆发,他又同罗盛教等战友一道响应党的号召随军开赴朝鲜战场。入朝后,他们都分在军直属单位,罗盛教在警卫营,张本昆在炮兵营,由于战事紧张激烈,二人虽相近在咫尺,却相见时少。1952年1月,当他得知在平安南道成川都石田里罗盛教冒着零下20摄氏度严寒,三次跳入冰窟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㼆而光荣牺牲的噩耗后,十分悲痛。回想起在相处的日子里罗盛教舍己为人的事迹,对英雄的品德更为敬佩。那是1949年1月,干校首长要他们二中队在溪河上架一座木桥,修桥期间,罗盛教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每次搬运木材总是选最大最重地抬,每天要比大家多搬3-4次。特别是有一次在砍一棵大松树开始倒斜时,情况非常危险,罗盛教要大家快速闪开,一个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将树砍倒。木桥完工后,由于他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干校首长授予他“开路先锋”称号。入朝不久,张本昆又同罗盛教等一起在朝鲜顺安修飞机场,一天100多架敌机轮番向刚修建的机场进行轰炸,地上硝烟弥漫,展耳欲聋。为抢救伤员,他没有进入防空洞,硬是冒着生命危险把6个负伤的战友背进了防空洞。就是这样每次在危险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舍生忘死,不顾一切。罗盛教牺牲后,张本昆一边悼念战友,一边化悲痛为力量,处处以战友为榜样在火线上英勇作战。
1953年9月,张本昆带着浸透鲜血的军功章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在中南军区某团任干事、教官数年,参加过北大荒军垦建设。1958年,党和国家为造就和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技术人才,作为有一定文化基础、入朝作战有功的年轻军官,张本昆被选送到东北农学院农机系深造。大学只读了一年时间,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为响应党的号召部队众多官兵转业复员,在那样的大气候下,尚未毕业的张本昆被组织分配转业回到古丈县工交部工作(现在为县经委)。1962年,古丈县也同全国一样处于困难时期,大批干部下放精简回到农村。张本昆因初入地方,刚直不阿,在那场运动中也被错误处分回到农村老家。
怀着对党的一片赤诚,作为一名经过战火洗礼的军人,他相信全国性的经济困难是暂时的,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了希望,带着苦闷和执着回到了别离16年的农村老家。从1962年9月——1985年10月,他在农村整整当了23年农民,日出日落,春播秋收,年复-年,直到1985年10月有关部门才按照规定给他落实政策回原单位工作。签于健康、年龄等方面的原因,经请示组织部门同意后,他办了退休手续,协助妻子在农村耕田种地,一心务农。膝下6个儿女也因他的坎坷和家庭贫困失去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其中5个儿女没有得到安排工作。
张本昆少小离乡,早年投身革命,为湘西的解放和中朝友谊及新中国的建设献出了整个青春,在无数次的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立下了多次战功。每当翻起他存放在箱底下的奖章和立功证书时,那战火硝烟-幕幕往事又浮现在眼前,至今还是那样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那是1950年冬,沅(陵)、古(丈)、泸(溪)边区匪首覃自美虽被消剿,但其手下的6名警卫队员凭借手中武器,与人民解放军负隅顽抗,张本昆凭本地口音和年轻路熟之长,经部队首长同意后,独自一人深入虎穴,通过说服规劝和分化瓦解,终于使余匪弃暗投明,缴械投降,共缴获卡宾枪2支、冲锋枪2支、短枪2支。为此,部队给他记三等功,1952年秋,在朝鲜临津江秋季攻势狙战中,他与战友们一同浴血奋战三个多月成功地狙击了敌人的数次反扑,为全军主力兵团反攻赢得了战机,此次战斗他荣立了三等功。1953年冬,他奉命被抽调参加了板门店“中、朝、美停战谈判”的保卫工作,高度警惕敌人利用停战谈判之机重新发起攻势的阴谋,圆满地完成了军首长交给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青春热血,戎马疆场,从军营到地方,从机关到农村,无论道路怎样艰险曲折,生活怎样艰难困苦,张本昆依然光明磊落,忠心耿耿,以博大的胸襟面对复杂的现实。岁月蹉跎,道路坎坷,直到而立之年才得成家,他压而不抑,位卑而不消沉,“文革”前期,他为了改善群众的贫困生活,勇敢地挑起了生产队长这副重担,三年时间把一个落后的生产队改变成先进的生产队,受到公社领导的好评和赞扬。“文革”期间,他遭冷落歧视,政治上抬不起头,经济上捉襟见肘,生活上熬粥煮野菜,靠工分养家糊口,拖儿带女含辛茹苦,工作上最苦最累,工分拿得最低最少,每次运动还常将他列作“靶子”、“典型”。尽管如此,他始终相信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相信党的实事求是。如果没有坎坷,他现在已是师职或高工级职称了。而现实中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干部,但他知足常乐,自勉自励。他常说:同那些为湘西解放和为世界和平事业而献出生命的战友们相比,我还是很幸运的一个,对已经历的曲折坎坷毫无怨恨之心,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共产党领导的江山是血肉之躯铸就的。
退休后的张本昆不仅带头在农村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而且经常向晚辈们讲述革命的战斗经历,用革命传统、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教育引导下-代,经常参加乡村各类宣传活动。他不仅是一个政策宣传员,而且对一些腐败行为敢于披露,因此别人说他又是一个监察员。平日里他热心公益事业,经常救助村里的五保贫困老人,而有关他个人待遇问题却很少过问。同他一起当兵入伍的同志都劝他向上反映情况落实离休待遇,更有人为他打抱不平,协助他将情况反映到省里或中央,他却说“现在比挣工分强百多倍,知足了”。1992年3月15日是他的六十寿辰,他回首一生抒发豪情写下了《忆六旬》诗一首,诗曰:
荏苒光阴六十年,平生回首总情牵。
湘西剿匪立功绩,荒北开发扫瘴烟。
卫国请缨抗美帝,归田解甲建家园。
铮铮铁骨今顽健,敢对夕阳猛着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