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青山采风行
文/罗雁萍
9月4日,虽然已是白露时节,却依然是37度的高温,骄阳似火。安源区作协会员如火如炽的创作热情,比骄阳更甚。在作协的组织下,我们走进青山。
名门望族贺家冲

进入青山镇葡萄村。举目眺望,蓝天白云下的龙潭贺家冲,群山环绕,碧树成荫,绿荷红莲,色彩纷呈,风光无限。一栋栋漂亮的村居成为了葡萄村最美的点缀。
天气炎热,狗儿蜷缩在摇着蒲扇的主人脚边,时不时的伸伸舌头,摇摇尾巴;鸡儿静卧在沙土堆里,一动不动;一群群的鹅鸭时而在旷野追逐,时而在池塘里嬉闹……贺家冲一派祥和的景象。
贺氏家族是盛唐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后裔。说到贺知章,知道的人也许并不多,但是他的诗却是脍炙人口。尤其是《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浓浓乡愁的诗句,可谓妇孺皆知。
贺知章孙子贺实生一子:乐,贺乐又生三子:凭、思、宪。唐会昌三年(843)贺凭以著作郎出宰永新,遂家良坊(今莲花县良坊),贺凭为良坊贺氏开基祖,。
320年以前,贺振明从莲花良坊迁徙到江西萍乡青山,山清水秀的龙塘凤岭。在这块龙凤呈祥的风水宝地定居,繁衍一代又一代。也将贺氏的文化底蕴传承一代又一代,并发扬光大。
三棵并列的桂花树,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从落地生根的那一刻起,它们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迎来朝阳,送走晚霞。经风雨,抗雷霆。像忠诚伟岸的卫士,风雨无阻、恪尽职守地伫立村头,迎来送往。见证着贺家冲的历史变迁和贺氏家族的兴旺发达。早在2005年,这三棵桂花树就被安源区人民政府列入《国家三级古树》保护树木。
沿桂花树旁边的小道拾级而下,我们来到贺氏文化遗迹进士泉,洗砚池。相传,贺氏的祖辈们就是饮用这口井的泉水,出了不少的文人、名人。
由于现在家家户户都用自来水,泉井看来已经很少有人光顾了。虽然井面都有了些许浮沫,但还是流动的泉水。 出于对先辈的崇敬和仰慕,同伴们有的鞠一捧水喝,荡涤心灵的尘埃和浮躁,沾沾文曲星的才气,开开思路。泉边的围墙上有饮水思源四个大字,进士泉和洗砚池是贺氏永远的传承和骄傲。西江先生说得好:喝了进士泉,高考中状元。饮了廉之源,为官要清廉。

走进贺氏宗祠,浓浓郁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即刻感受到名门望族深刻的内涵和它渊源的历史。室内,悬挂着匾幅。有《龙潭贺氏历代先贤部分历史文化遗迹展示》《龙潭贺氏品级以上官员名录表(清朝时期)》《龙潭贺氏现代人才名录(民国——共和国)》《萍乡望族——葡萄岭龙潭贺氏》《贺氏祖训》……。
这些励志匾,记载着一辈又一辈贺氏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优良家风的传承。在不同时期,对社会和国家作出的贡献。既怀念前贤,又激励后昆。
民国时期江西省首任省长贺国昌就是其中之一。像他的祖辈一样,他虽然身居高位,却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民心。有“贺青天”之誉。墙上有他的手书,特别的工整漂亮。
作协会员国家级的书法家刘才源老师有感而发,即兴挥毫泼墨。一幅《廉之源 进士泉》的墨宝,引来阵阵掌声,啧啧称赞。

贺氏宗祠旧居,有一棵奇特的梧桐树。它是从墙角缝里迸裂出来的。梧桐树不高大,也不粗壮,但是,它那种夹缝里求生存,顽强的生命力却令人钦佩。我想,这也象征着贺氏家族人坚韧不拔,勇而向上的精神!
返回桂花树下,村姑村嫂们对我们说:“再过个把月,欢迎你们还来作客。那个时候,满村都是浓郁的桂花飘香。树下天天都是一层厚厚的桂花,好像一条黄色的绒毯。有人将伞倒过来,接掉落的桂花,积攒起来,做桂花糖……。” 女会员们听得心里美美的,似乎已经陶醉在花不醉人人自醉的幻想中。

乌石印象生态园

走进乌石新农村农业种植合作社,已经看不到丰收的景象。毕竟,秋收的季节已近结束。火龙果早已被采摘完了,只剩下粗壮的枝干。几棵采摘时遗留下来小小的猕猴桃,也处于脱水状态,蔫蔫的,有气无力的悬挂在枝头。高高的瓜棚架上,有些开始凋零甚至于枯萎的丝瓜叶无奈地随风摇曳,几条残留在瓜棚上的丝瓜也是处于老态龙钟的状态,不禁想到萍乡的一句俗语:“秋丝瓜,毒如蛇。”让人感到秋的肃杀,秋的衰败,秋的冷落已经临近。
然而,我们还是可喜地发现秋暮中的欣欣向荣。两颗像木盆一样硕大的南瓜,高傲的霸居在瓜棚顶上,独具特色。一颗少说也有几十斤重,引来游客们驻足观望:“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南瓜。”“能吃吗?”。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我们,这种南瓜,是与日本的南瓜杂交而成,不仅口感香甜,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可以防癌抗癌。这两颗南瓜是特意留下来让游客观赏的。好聪明的主人们,在给游客们带来欢欣的同时,顺便做了一个广告。

棚架上艳丽的丝瓜花,向游客绽开那金灿灿的笑脸。隐藏在茂密瓜叶里丝瓜,好像躲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家碧玉,在与我们捉迷藏。掀开瓜叶,发现不少丝瓜,胖胖的嫩嫩的,像宝宝一样可爱。有细心的游客发现,这种丝瓜像打了蜡一样的光亮,不像集市上的丝瓜有茸茸的毳毛。看着大家议论纷纷,评头论足,喜不自禁的神情和欣赏羡慕甚至于贪婪的目光,工作人员发话了:“瓜菜已经是下市的季节了,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可以采摘。”这一下,让女同胞们欢喜雀跃。你一条我一条,爱不释手。有人打趣,:不怕秋丝瓜,毒如蛇了吗?。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撇开养生知识的秋天要多吃三瓜:苦瓜丝瓜和紫瓜(茄子)不说。我觉得不必要用清规戒律来禁锢自己,想吃什么,随心所欲。我们家人一向不喜欢吃丝瓜。但我也收获了两条,为的是想炫耀一下无污染,纯绿色的蔬菜。没想到,晚餐最受青睐的就是这碗丝瓜。绿莹莹,甜津津,美味极了。生态园的蔬菜,口味就是不一样。

种植园内,还有几棵枣树。树不高,却是硕果累累。枣儿颗粒不大,青的青,红的红,摘一颗,尝一尝,哇,甜掉牙!一树又一树的柚子,沉甸甸的,将树枝压得让人产生不堪重负的感觉。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还有……还有……。
漫游在种植园,你能想象得出,在采摘果实的季节,这里该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
生态园内的小木屋里,堆砌着一捆又一捆胳膊粗细的塑料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是在培植蘑菇。别看现在灰不溜秋邋里邋遢不起眼,到蘑菇上市的季节,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可是农贸市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闻言,不禁对为来年丰收而辛苦劳作的农工们肃然起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振兴景象,养眼养心,好惬意。
生态园里,不再年轻的会员们像孩童一样,在摇摇晃晃的木板铁索桥上,发出惊悸的尖叫和开心的欢笑。又有女同胞对遍地的茂密艾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秋天的艾叶是最好的。有滋补作用。”“如果不是时间的紧迫和天气太热,我一定要采摘一些回去做艾米古。”“……”这不仅仅源于热爱生活的萍乡女人,能发现无处不在的生活亮点,也源于艾叶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女人草”。
采风活动刚刚开始,就有老师们的佳作应运而生。紧接着,一篇又一篇的诗词歌赋很快霸屏。学习一篇又一篇,目不暇接。潇哥老师小耀老师的镜头,更是让我们故地重游,重温欢乐。
白露采风,让我们感到秋的明丽,秋的芬芳,秋的成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摄影:贺画春 熊云坤 潇歌 肖孟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