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小说奖赛二等奖、知青文学长篇小说奖赛一等奖。
人物排序按收稿:关敏仪(香港) 华心 (美) 胡晶清 木子(香港) 俞小明 秋秋 萧潇 然空 老男孩 时新建 罗林 谢富云
香江水、祖国情
关敏仪(香港)
我珍爱脚步匆匆的平和时光
我感伤暴力打砸的混乱景象
我挚爱东方明珠的家园
我痛心风狂浪卷的香江
我深知被殖民的百年之耻
我悲愤曾经的一世纪沧桑
我难忘沙尘地无情水的从前
我经历四天供水四小时的以往
我熟悉妈祖九龙模样
我见证紫荆花的芬芳
回归之后我们当家作主
得到前所没有的民主自由
我有幸游览祖国锦山绣水
我感叹神州处处大好风光
我自豪强盛的祖国世界瞩目
我骄傲五星红旗的到处飘扬
我因为是一位母亲爱自已孩子爱所有孩子
我因此祈愿每一个青春的风帆都不偏航向
我期盼花季的你们不再迷航回归本真
我相信你们会清醒地书写青春华章
我深信每位香港人与我同样
不愿见到沉沦和絶望
我希望东方之珠比以往更灿烂光茫
【今音点评】
这首诗歌十一段,以“我有幸”、“我自豪”、“我期盼”和“我相信”这个“我”排比式的组合,显现的是诗歌人物的信心和自信。信心于第一段第一行的“珍爱”,自信随和信心有相似之处,但是更趋于灵魂深处的意念表达。这是因为第二段的“挚爱”所致。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深刻理解和实践“祖国情”的方式与主动。在诗歌当中,被设计在第六段“回归之后”。作为比较的方法,在诗歌中是以理智和对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像这样的诗歌深度,所表示的是“祖国情”的立场和态度。而在诗歌段落气势的设计频率上,从第七段至第十一段,采用了一种长扬的态势,相比第一段至第六段,是一个先抑后扬的旋律模式。
酒红色的酒馆
华心(美国)
散发着橙红色香味的酒馆
飘荡着飘泊他乡的旋律
常坐的吧台边
酒红色的灯光
自由自在的空气烘烤着
久违的吉他 暖心的小曲儿
这是我不需要喝酒的酒馆
喝着淡淡的柚子茶
回味着往日的清新岁月
猛吸一口邻座的酒香
好像被人猛推了一把
一不小心就跳上了舞台
这里有我喜爱的音乐
这是我不需要喝酒的酒馆
【今音点评】
华心《酒红色的酒馆》诗歌以适应来作导向的意识确立,是异地文化的结构和差异,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选择的和发酵。比如选择感觉质地的“散发”、“飘荡”(详见第一段第一行和第二行)。诗歌的气氛是以“酒”为主,而故意作出不明辨的第一段,而是在为第二段尾行的“不需要”在作明辨处理。像这样的诗歌在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这首诗歌中却得到了解决。比如在人物的理性轨迹这一块,突出了急事且相随的特征。通过这样的诠释,也由此把这首诗歌在为人处世上的顺遂意识突出来了。突出了一别与归来的感觉上的区别。比如,一别是指第一段第六行的“久违”,而归来意识也被安排设计在第一段的第三行“常坐”。这样一来,诗歌人物的对“酒馆”的情感复杂部分,就表现出来了。那么,在结构这首诗歌当中,是以“酒红色的酒馆”为题目又由此展开的用意。
米 饭
胡晶清(上海)
一行行的绿苗
驮着种田人希望
条条江河
流淌跳动的文明
春在民歌声中播撒
勤劳身影倒立在农田里
夏秋季节淹没在
飘洒金色的稻浪中
种田人的汗水
挥洒在黄灿灿的稻田里
与泥泞为伍
散发迷人芬香
一串串金色稻穗
阳光下笑盈盈点着头
怀揣一颗博爱的心
舂去黄金甲
奉献在人们的餐桌上
是一碗碗晶莹透亮
支撑生命延续
香喷喷的白米饭
2021.3.20.
【今音点评】
胡晶清的诗歌《米饭》创作于疫情之际,意在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保障。当诗歌创作的背景和环境清晰了之后,接着再去欣赏诗歌内容。这时候的诗歌技巧表达,在这首诗歌里面再也不显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歌的形式,能让人阅读之后会得到提升,比如提升自己看待社会的能力。这时候,对这首诗歌的欣赏角度随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再纠结这首诗歌的写作技巧等,像这样的认识,并不能从这首诗歌当中真正受益。而我们认为,这首诗歌让读者能够受益的地方就是在于如何珍惜当下的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这是诗歌的要旨。这时候,诗歌技巧的运用,已经服从于这样一个诗歌人物所认识到的大局。诗歌结构为五段,每段四行,呈均等形式,共计二十行。通观二十行,首先感到这首诗歌的语言是趋向于以朴实为主,而不是猎奇。猎奇的诗歌语言往往会脱离生活现实与本质。而生命的本质,就是如何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把质量延续下去。结合这样的视角,然后再来审视这首诗歌就会发现,《米饭》作为支撑生命延续下去的主食。欣赏。
诗人和树
——给上海
木子(香港)
诗人写了一首诗
关于,我
出生的城市
他说那个城市
满城的香,还说
城北的树
是美人的腰
诗人走了一些路
看到,禅
在美人树下坐
他说绝对的孤单
是生命中的热闹
雨水秋风
是成长的路
我在诗人的诗中体验生命
犹如,故土
满街梧桐上的蝉
夏去秋又来
蝉飞禅坐
【今音点评】
木子这首《诗人与树》就题目的配比与选意象来看,是从一个可比的角度来权衡并设题的。比如设计六段,而且第六段只有一行“蝉飞禅坐。”由此把诗歌人物的游动性特征凸显出来,而比照物是题目中的“树”。由静显动,树为静,而人物为动,动在犹如“蝉”。诗歌设计这样的思路和创作轨迹。从铺排来看,是以突出“蝉”这样的一个物体。其中的理由,就是通过“蝉”来折射人物的思想深度。比如,深在“禅”与“蝉”之间(详见第三段第二行和第六段)。诗歌所凸显出来的是四位一体,既诗人、树、禅、蝉。如果再细分的话,还有一个“他”和“我”。能否说这六个物体占据了诗歌的六段?他(它)们之间是一个混合体模式。这样的假设是为了“给上海”这样一个交代。交代“走了一些路”的所见所闻,其中就包括“禅”与“蝉”。这也是诗歌人物的定向观察和拥有。
每一根羽毛都载满想象
文/俞小明
秋意渐浓,阳光淡淡的
把绿叶照出些许的明媚
万物心生柔软
喜欢被暖暖地宠爱
它们皆以仰望
道出内心的向往
终也豁达了,一棵草的视野
不断拔高,拉近与天空的距离
浅蓝终止了喧响
此时,哪怕是一片羽毛
都载满想象
而更多的隐忍,如影子一般
在低处,默默发光
【今音点评】
《每一根羽毛载满想象》作为识物的方法,能够着重于“每一根”,这是细节编织。其目的在于互相间的转化。也作为诗歌的招式,从渐强的第一段,过渡到了强的第二段,其强弱之分及多变,也就是诗歌两段当中所出现的起伏和每一行的形式。并由形式来反映旋律。对这首诗歌的旋律有所飘逸的认识,它有两个依据,一个来自于诗歌题目中的“载满”,另一个是两段句式的长与段的变化。有时候,形式也能决定内容,比如这首诗就是如此。比如由长短句错落来挑动诗歌内涵的不断射发。就像一堆火一样,需要不断拨弄而使得火越烧越旺。这首诗歌也是同样的道理,而诗歌中所起到的拨弄作用的实际是诗歌的形式与结构。这一点的认识,并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接受或思考的。
旗袍女
(二)
文/秋秋
烟柳江南
一纸画伞乱颤
语也盈盈
笑也银铃
竟与桃花共舞
春光乍泄
【今音点评】
一段六行计二十八个字。意在“笑”(详见第四行)。如果就诗歌进行逐行评论,容易使得评者的思路受到限制。而这首诗歌却偏偏要求评者从更广阔的视野当中去开挖其深邃。比如,有两首相同的诗题存在,另外一个是这两首结构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如果从诗歌的切入方式来看,基本上都为一个出处,但是在分解的过程当中所显示出来的轨迹却是多个指向。像这种现象的存在的本身就为诗歌客观的多元化认知,提供了输入现代感的意识,比如,结合社会现实发展中的生存状态之一的压力过大与过重的这一事实,如何从这首诗歌当中去能够获取冲动的能量,由此来与压力作相应的低消。意在围绕身心健康而作探讨与摸索。其中也包括这首诗歌的设计与排序等,都值得关注。
华山顶上
文/萧潇
曾经像流星在脑海里一闪而过
相距太远没有什么想法
就像我们的关系
可是在我心灵雪心田荒芜时
你是第一个送给我春天的
救赎着我的饥渴
多年以后,华山顶上同心锁旁
平静如伸手可摘的云朵
你说,过去的美好存在我的身上
如果 当时我……
我惊愕,这怎么可能
可惜,已经老了
【今音点评】
《华山顶上》的倾诉从前,是一个偶然机遇的约定,约定对话方式和地点选定等,这些都带有一些天意在内的思索,人物因环境条件的变化会生发出一些陡峭的语言,来作为和印证自我感觉的一些新思想,这就是人物的潜能在发挥作用。比如诗歌语言的特定排序及方法,在“顶上”和山下完全是两个概念与结果。用狭隘的话说,这叫触景生情,如果用层次较高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就叫作人物的内劲和自然的完美融合所致。关键是第一段的第四行中的“心灵雪心田”的文字结构方式,所表明的就是人物的意念和精神力方面的培养。但是在第二段最后两行又采用了一个反转方式,尤其是最后一行“可惜,已经老了”的尊重现实的方式与行为,至少是实事求是的。
冬季断章之元旦随想
文/然 空
昨晚的跨年
有人狂欢有人独守空房
而我 正在梦中
遥念远方的一棵山楂树
耳边 老母的微鼾
那是天籁之音
新年伊始总是在子夜
零散的灯光
街上已了无更夫
一些夜行者 正赶往黎明
【今音点评】
然空的诗歌《冬季断章之元旦随想》将四种人生轨迹的平行交叉与远行,结构在两段十行当中,使得诗歌有容量、有内涵和有道理。道理在于第一段第六行的母亲的鼾声如“天籁之音”。内涵在于第二段的第四行,能够关注“夜行者”。而容量也就被作者安排在第一段的第二行、第三行,以及第五行和第六行。其中的对衬数字在于二。二二得四,所包含在六行里面,那么第一行“昨晚的跨年”和第四行的”遥念远方的一棵山楂树,“就是两个场景的铺排,因为诗歌人物要活动,就必须要有场景。“夜行者”的队伍正在发展。这时候,又要关注第一段这两个场景的安排和第二段的四行的关系,是处于一个引申状态,就是要把诗歌当中和四种人物关系中相对独立的第五类人物”夜行者“托出来。这就是诗歌显示深刻的地方。
深秋的诺贝尔奖
作者:老男孩[原创作品]
在冰雪袭来的前夜
让我再望一眼深秋的姹紫嫣红
两年才发一次的诺贝尔文学奖
也在涂抹着这世界的颜色
文人们一如锄禾的老农
风动云乱,陶醉在香艳的季节
面对诺贝尔文学奖
我的茶杯对我说:
你如果说不好,你就是吃不着葡萄的狐狸
我的键盘对我说:
你如果说好,你就有不爱故乡的嫌疑
我的香烟对我说:
严重注意乱说话的结果!
我的心对我说:
你写诗的初心是什么?
繁华似锦的季节
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像一个痴人说梦的懒汉
在深夜里望着遥不可及的星月
人的一生有无穷的诱惑
时而宁静,时而洒脱
没有谁会例外
唯一不同的是对幸福的理解
想到这里,我幽幽的笑了
笑什么?我不能说
深秋,果然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一晨博士说她有酒
那么
醉酒当歌,人生几何
我只想让人生过的洒脱
有些事也可以昏昏噩噩
2019.10.11.老男孩[ 原创作品]
【今音点评】
《深秋的诺贝尔奖》这首诗写出了一道考验人性的答案。比如回答了在“冰雪”面前的态度,是第一段的六行。然而,这个态度又摆了一道思考题,则是善良的人一旦在繁杂的世象面前,遇到了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如何去面对。于是诗歌折射出了一个作家是需要有个稳定的创作状态宝贵。它是折射出来的,而不是直接说法。符合了诗歌是需要用委婉来表达主题的需要。也是一种冷观与静思的收获方式。像这样的认知,作为一种方法,不能忽视和小看的原因就在于诱惑,能够把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展露出来。对其中的丑陋、高傲、无视和献媚等,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让旁人浏览。这是诗歌第二段的折射问题的方式。
春之梦
文/ 时新建(上海)
淡淡的雾
在窗前朦朦胧胧
涂抹成久违的笑脸
轻轻的风
吹拂庭院花丛间
送来沁人心扉香甜
柔情暖阳里懒腰舒展
舞动着千万条柳丝
遇水而居静听鸟儿鸣
桃花红扑扑植满岸
好一个桃红柳绿
美了天堂人间
细细的雨
屋檐下淅淅沥沥
轻松地敲响着瓦片
绵绵的梦
透一帘淡淡催眠
欲把梦中情人思念
相拥儿时的青梅竹马
静心聆听朗读同窗侣伴
那梅雪清歌的眷恋
黄海之滨飞翔的鸿燕
又一个春眠不知晓
醉了人间天堂
作于2020年3月
【今音点评】
这首《春之梦》两段二十四行,每段十二行。首先,结构采用的是短句形式。其中所透视出来的人物心境,能够保持和处于一种比较亢奋的状态,但是人物这种心态,则是利用了诗歌委婉的特征来加以凸出的做法,所起到的能够达到的效果是在于人物自觉抑制住这样的心情,比如,少激动、多柔情,让“梦”的时间更长一些。从习惯与常识来进行衡量,这首诗歌也有一个颠覆传统的做法,那就是用一段十二行来进行逐渐化出。因为是“梦”处于一个渐变状态。这个状态同时也包括人物的精神变化在内。
这条路
罗 林
这条路
名叫陵园路
上海周浦镇上的一条路
十多年前的一个午时
我从繁花而来
轻轻的
虔诚的
阳光中我的身影
我知道我要迎接什么
我知道我要看到一个英雄
一个伟大
小心地走
小心地看
脚下的路是子弹和鲜血
两边的墙,是由
一个英雄的名字
一个个英雄的名字砌成的
纪念碑充满生机
勇敢的气概
眼前开满鲜花
有杜鹃花
也有太阳花
阳光是五线谱
它在幼儿园欢跳
在小上海步行街欢跳
他们就在你们身边
从陵园路向前
向前,地铁十八号线
使命
穿越一个站点,又一个站点
2021.4.4
【今音点评】
这首诗歌有一个招式,就是在于看《这条路》的神情。需要理清的是这首诗歌的招式和契机哪个重要。契机是指人物在被第二段第一行的“午时”指点以后,所形成的对《这条路》感悟。这时候的“午时”扩张力尤其涵盖了古代的行刑方式。诗歌以“午时”为核心,然后以层递与联系至当今。这是指诗歌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跳跃程度,分别以“十多年前”的定时和“周浦镇”的定点来具体展开。对其的策应与领悟,都是以人物的内心坚守而产生结构诗歌的思路与形式。形式在这篇评论里面所指的是防线为第四段的两行,“纪念碑充满生机/勇敢的气概。”作为人物的信仰,结合其“使命”,从这个角度出发,比较能够容易理解所谓一道防线的说法是指人物的理想和追求。
旷 野
文/谢富云
迎着北风走进深秋的陌上
彩霞落日长
可是传说中蚩尤的战场
不知名的野草在风里凄凉
遗留岁月的沧桑
抚一把流云
时空残留的气息里
有清凉的纯
寻不到一代天骄铁木真
最美的白云里
英雄绽放的灵魂幻化成神
【今音点评】
《旷野》以行走于天下为己任的狭义之心,来作为诗歌人物的性格假设,并由此来推断“最美的白云里/英雄绽放的灵魂化成神。”这时候的“英雄”和诗歌题目的《旷野》基本上配比成功。这时候就要考量“英雄”的出处和基本实力。这是行走《旷野》的基本条件。在诗歌中,能够确认“英雄”出处的是第一段第三行的带有历史共性的“传说中蚩尤战场”。而从其基本实力来看,就诗歌里面的表述,只是从侧面用渲染的手法,也在第一段的第四行和第五行,“不知名的野草在风里凄凉”来印证当年的目击证人。那么现代人是间接地从历史“野草”那里,得到一丝信息。这时候,可以确认,诗歌的第一段为全诗之首。比如,首为“传说”,首为“北风”,甚至,首为“野草”。接着,就要考虑设定诗歌题目《旷野》的缘由。比如,一个是“英雄”驰骋的疆场。另一个是“英雄”施展才华的地方。可惜,以悲情收场或告终的含射,在现实当中其实是指坎坷而言。
从古为今用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事实,或者是一个问题,如何去面对和如何去借鉴,在诗歌中也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单列出来。评论诗歌不是从头解读到尾。而是要分析,要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