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夜雨中》,“秋风唯苦吟,举世少知音。窗前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我读出你的孤闷:从“好把壮心留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我读出你的豪情;从“每恨尘中厄宦涂,数年深喜识麻姑。临行与为真心话,海水何时得尽枯?”我读出你的干净和深情。 趁着商船,跨过海峡,崔致远先生,您从新罗走进了唐朝,在大唐数百个来自的留学生当中,您脱颖而出,是历史上值得称颂的一位。你的“第二故乡”,就是扬州,这是您最为辉煌的地方,那时您春风得意,笔下如有神。而当时的扬州,有着“扬一益二”的美誉,是人才辈出、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文风昌盛,开放包容的繁华地。

现在,请您接受我邀请,和我一起走进新中国第一座外国名人纪念馆,一座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唐风建筑,它象征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象征两国延绵交融的文化。
在扬州唐城遗址,原隋宫旧苑,蜀冈高峻,古木参天。初夏午后,暖风拂面,花草鲜美,鸟鸣啾啾,划破寂静。拾阶而上,自生怀古幽思。一组唐式建筑,布局疏朗,崔致远纪念馆、纪念碑亭、纪念堂,中韩友谊纪念碑、复道回廊,可窥盛唐气象。深情。
崔致生先生汉白玉雕像,端坐堂中,静定从容,手持书卷,目视远方。孤云崔公,您正想什么?我知道您入长安求学,年方十二岁,亡父诫之曰:“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于是您发愿,以“人百之,己千之。”的努力,寒窗苦读六年,一举考上了宾贡进士。看到馆内陈列着的考进士必读书籍:《礼记》、《尚书》、《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周易》等等,顿生惭愧,自叹传统学养不如古人。
及第后,您十九岁却被剥夺留学生身份,您一点没怕,依却靠“笔做饭囊”,您自食其力,吟诗作赋,诗堆满箱,还游历洛阳、潭州、汴州、饶州等地。果然,机会又一次垂青了您。蛰伏两年后,任溧水县尉,您“禄厚官闲,饱食终日,仕优则学,免掷光阴”,著有《中由覆篑集》五卷,惜已不存。留下“仙女红袋”的浪漫传说在书中,在坊间。我无从辨识真假,但您肯定是一位多情的公子,否则,这传奇故事怎么附会与您呢?这期间,您还与晚唐诗人杜荀鹤等人诗文唱和,留下佳话。
任职期满,恰逢黄巢起义,您丢了回长安述职的机会。命运有和您开了个玩笑。唐末,您被生命中的贵人赏识,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任侍御府内奉等要职。高骈起兵讨伐黄巢,您受命撰写《檄黄巢书》,天下传诵,名噪一时。“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措辞凌厉,声名远播,朝廷赏赐您“紫金鱼袋”,作为嘉奖,何等荣耀。公元885年秋,您以大唐三品官职,与同乡乘船离开扬州,
因为深受新罗文人推崇,崔先生被国王破格提拨,读兼翰林院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等要职。三十岁将在唐朝所著诗文编集为《桂苑笔耕集》等,进献给宪康王。我曾翻阅过《桂苑笔耕集》,记得卷五,《进御衣段状》中,对进贡唐室的“绫锦绮”,描述道:“薄惭蝉翼,轻愧鸿毛,然而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余霞斗彩。既成功于凤杼,希人用于龙衣。”这是何等神奇的丝质物,即便穿越到现在,也毫不逊色。崔先生的生花妙笔,描绘了唐代扬州许多的细节,如沧海遗珠,在历史的的风尘里,熠熠生辉。
四十岁,先生归隐伽倻山,问道禅修。“试看他日吾踪迹,一入青山更不还。”您经历过两国离乱,挂冠归山,是何等洒脱。不由得想起李白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恰恰暗合了孤云先生的境界。
崔先生去世百年后,愈加受后人敬重,高丽王朝显宗十一年(1020)被追认为内史令,显宗十四年,被追镒*为“文昌侯”,配祀文庙,被尊为“百世之师”。您积极传播汉文化,被誉为“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汉诗学宗师”。
您是一位才情横溢的异乡人,用睿智和才情,托起了跨越千年的“太阳”,照耀古今。中韩两国世代友好的纽带,是您这样的文化使者不经缔结的。2019年,300多名崔致远后人,从韩国庆州来到扬州崔致远纪念馆参加揭碑仪式和祭拜仪式。想必,您一定感到欣慰。即便在疫情期间,中韩之间的援助活动,也末阻断,更显得情真意切,弥足珍贵。

崔先生,我差点儿忘了告诉您,在2015和2016年度,我和许多兄弟姐妹们有幸走进了“韩国群山文化学堂“,近距离感受到了韩国文化的力量。这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中韩两国外交官员热情洋溢的讲话和宣介。我们学习韩语日常会话,学会做韩国泡菜,学唱韩国歌曲《阿里郎》,我们还穿上了韩国传统服饰,留下了许多美照。
韩国房永淑老师的中国画
最令人难忘的是两位韩国授课老师,男老师是来自济州岛,温文尔雅的李宗成先生,女老师是来自丽水的房永淑女士,当然还有中方的美女老师徐枫,他们既是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特别是房老师只用7个月时间学会汉语,就能流利地用书面和口头语言来和我们沟通,真是佩服,她爱好广泛,学习的中国画像模像样。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情缘未了。

在今年4月18日,盛大开幕的“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韩中缘馆按照传统韩屋来建造,设有各式韩国文化体验,具有超高人气。这也是托了您的福德,才有了继往开来的新风尚。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在中韩两国的大地上,“崔致远”三个字是极具感召力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追“韩流”、“哈韩一族”是中韩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桂苑笔耕集》更是一座文化的富矿,值得去挖掘和研读。
在夏花盛开的五月,我向崔先生道一声:“谢谢!”您的诗文穿凿古今,您的功绩名垂青史。我们珍惜这份千年不易的情感,愿友谊之花开在中韩两国政治、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原野上,四季不败。岁月悠悠,江海奔流,中韩友谊,地久天长。一轮明月照古今,两国情谊恒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