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叫过珠江叫过什么?珠江边又被称为什么?”
2021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
花都24小时分会场
邱少梅新书《湾区古港》阅读分享会受欢迎
“广州人叫过珠江叫过什么?珠江边又被称为什么?”
8月28日下午,邱少梅新书《湾区古港》阅读分享会在2021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花都24小时分会场举行,分享嘉宾邱少梅老师和读者们一起进行了“广州古港遗迹钩沉”,通过古港,对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广州进行了再认识。
活动开始前,主持人江永强老师介绍了2021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的主题和口号,并介绍了分会场的主题特色。
据了解,2021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花都24小时分会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这是广州市唯一设在乡村的分会场。小布村在公元981年建村,至今已经超过1000年历史,是一条千年古村。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是首次在这条全国文明村举办,让村民惊喜不已。2021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花都24小时分会场作为特色主题分会场,结合了乡村实际,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既展示乡村振兴主题,又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设置了庆祝建党百年海报和主题书柜。同时,还结合“我的书屋我的梦”活动,举办“羊城有爱购够爱”“手中有书心有愿”“农民读书新势力”“咩咩咩!广州话诗词吟诵会”“书声乐韵漾羊城”“有赢就有书”等七大活动,此外,书香节期间还将举办党史知识现场有奖问答,邀请作家莅临现场进行新书首发分享等活动,搭建名家与乡村群众的文化交流平台。
本次活动邀请了广州本土作家邱少梅老师,她携其新书《湾区古港》莅临分会场,以“广州古港遗迹钩沉”为主题,为大家讲述了广州多个古港的前世今生,并分享了她的新书。
邱少梅老师是广东新会人,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获“广东省海员艺术家”称号。著有《好想有个孩子》《有一个港区叫南沙》《凭栏处》等五部约一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他作品散见《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人民文学》《湖南文学》《大观 东京文学》《散文百家》等报刊。从事航运、港口工作二十余年,一直致力于航运、港口的文化研究和报告文学创作。

在钩沉古港遗迹之前,邱少梅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知道老广州人叫过珠江叫过什么吗?珠江边又被称为什么?
小朋友都答不上来,但现场有“老广州”在场,他们都知道。原来,老广州人称过珠江为过海,珠江边被称为海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邱老师给大家娓娓道来:
有史迹可寻的一千多年前的晋代,位于现在的惠福路五仙观里面,有一个仙人脚印,是海蚀的有力证据,当年的珠江堤岸就在这里,距离现在的珠江北岸有1100米了,珠江前航道的江面宽达1500米。可以想象当年的珠江相当于现在的伶仃水道,黄埔就是珠江出海口。直到宋朝,珠江三角洲筑堤二十八条,珠江流域的地貌跟今天接近。珠江三角洲逐渐沉积形成,珠江堤岸一再向南延伸,港口也随着堤岸的变化而变迁,在这过程中便留下了不少古港遗迹。
邱老师开始跟大家寻踪港口古迹,并追寻隐藏在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
广州都有哪些港口遗迹?
据史料记载,广州还是番禺城的时候就有了第一个码头叫泥城码头,西汉大夫陆贾初次出使南越国,是循水路而来的,从西江或北江直下,经官窑、石门而南,抵泥城登陆。泥城处于当时珠江的一个叫红岩岛的岛上,位置在今天荔湾区西场一带。陆贾到来的目的是代表汉朝招降赵佗。赵佗当惯了一方大王,肯定不肯降汉,也不来见陆贾,这时候就得比拼耐心、智谋了。陆贾就在红岩岛上筑泥城来等待赵佗。后来赵佗迫于大汉皇朝文治武功多重压力,还是来见了陆贾大夫。陆贾见到赵佗时不禁大吃一惊,作为中原人的赵佗竟然一身蛮夷打扮,要知道,赵佗可是正儿八经的中原人哦!河北真定人,就是今天的正定,跟常山赵子龙是老乡。“泥城待贾”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是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的,岭南归顺汉朝,既为汉人日后保留了血脉与文脉,也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中华儿女留下了一片富饶的大后方。泥城码头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仍在使用,英军在泥城码头登陆,攻占了城北各炮台。
坡山古渡是有史记载的第二个码头,《南海县志》有明确记载,坡山相传晋时渡口,故称坡山古渡口。遗址位于越秀区惠福西路五仙观内。五仙观对被誉为“羊城”“穗城”的广州来说意义非凡,明清两代就以“穗石洞天”“五仙霞洞”之名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这里还有两个特别的景点,一是卧于五仙观仪门东侧的红砂岩石,有一状如大拇指的凹穴,被称为“仙人拇指”,五仙人的美丽传说源于此。一是五仙观后面有一座建于明洪武七年如一座城门的楼房,比五层楼早建了六年,以十七米多的高度成为当时的岭南第一高楼。这座楼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有一口明代的大青铜钟,但此钟是“禁钟”,也就是非火警一类的非常事故不得撞击鸣钟,所以岭南第一楼又被称为禁钟楼。
南北朝时期,比较著名的港口是西来初地,位于现在的康王大道比邻华林玉器市场。相传菩提达摩东渡“一苇渡海”,跨越印度洋和太平洋,历经三个寒暑,终于来到绣衣坊码头登岸。因菩提达摩自西方而来,这是他最初抵达地方,所以叫西来初地。现在留下的遗址有位于西来西街尽头的“五眼井”,与玉器市场一街之隔的华林禅寺。华林寺被列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奠定了广州在东南沿海的佛教传播地位。寺内有达摩堂和五百罗汉寺,还有一座舍利塔耸立在寺院中,忠诚地守护着佛祖的二十二颗真身舍利子,依然履行着一千多年前达摩菩提的遗愿,让佛法继续得以弘扬。
到了隋唐时期,广州最主要的外港是扶胥港,内港是光塔码头。扶胥港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当时被称为古斗村、扶胥镇,名字源于韩愈之文“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出于对海神的敬畏修筑了南海神庙,又俗称为波罗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南海神庙都会举办庙会“波罗诞”,这背后还有一段波罗鸡的传说,还衍生出一个歇后语“波罗鸡--靠黏”。南海神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海神庙跟其他庙供奉的神是不一样的,包括南沙天后宫,头门两侧立的是千里眼、顺风耳,在古代航海技术落后,需要这两尊神来保驾护航。南海神庙的东廊还立有一个达奚司空像,此像面黑手黑,举左手于额头前,作遥望大海状,俗称“番鬼望波罗”,《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就曾来过南海神庙游玩,也见过这尊达奚司空像,并留下诗作。南海神庙因为历史悠久,藏有的文物很多,其中古碑就有30多方,最著名的就是韩愈作的《南海神广利王碑》,还有明代铁钟、玉刻南海神印等珍贵文物。南海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我们只知道“水火不容”,却怎么也没想到,明朝以前,南海神就是火神祝融,古人认为,火之本在于水,而且南海神司职南方,符合离卦的卦象,所以把祝融合水火为一神。可是,朱元璋登基后,听信了刘伯温的南方龙脉一说,不但建了座镇海楼压住龙身,还下诏废除南海神头上的所有封号,只称为“南海之神”。今天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完成任务,也算是对祝融的重新正名。
南海神庙除了庙堂外,还有两个地方值得一看,一个是庙前的章丘岗,山岗下有几尊有意思的石雕,可证明隋唐时期达官贵人盛行聘用波斯奴,据闻波斯人身壮如牛,力大无穷,干活特别卖力。章丘岗顶有一个浴日亭,当年苏东坡被贬惠州途经广州时,作了一首《南海浴日亭》,今浴日亭留有诗碑一方,还有明代大儒陈白沙的诗碑紧贴其后。”章丘当年“前鉴大海,茫然无际”,是观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浴日亭碑说宋至明清,广州人喜欢夜观泛舟于此,“扶胥浴日”入选羊城旧八景。另一个是明代扶胥码头遗址,全长一百二十五米,真迹已回填,现在展示出来的用红砂岩基材模拟出来的码头,由埠头、接官亭、小桥和红砂岩石铺就的官道组成。这个遗址是扶胥港当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的有力证明。
与扶胥港同时期的内港是光塔码头,位于现在的荔湾区光塔路。有一座非常显眼的建筑物就是白色的圆筒型的光塔,跟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有点类似。可以想象,一千四百年前,光塔必然耸立在海边,守望着这一片海域,为远道而来的船舶指引航向、保驾护航。相传这个塔顶最早是一只金鸡,可随风向而转动,方便船舶辨识方向。后来塔顶被飓风吹毁,换成了葫芦宝顶。再后来又被毁,换成了现在的橄榄顶。光塔位于怀圣寺内,怀圣寺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四大清真寺之一,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由当时侨居在广州的阿拉伯商人捐资兴建,供蕃商做弥撒用。唐代的广州,起初也是“广人与夷人杂处”的。卢均任岭南节度使后,专门建立蕃坊,供外国商人集中居住。蕃坊建设一般具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在城外、一个靠近码头,所以唐蕃坊就设在光塔怀圣寺一带。现在这一带依然是回民的主要聚居地,光塔路也成了清真美食一条街。怀圣寺每周五下午开放半天,供回民做弥撒。与光塔码头同期还有一个内港码头叫兰湖码头,在现在的流花湖公园一带。
继扶胥港之后,广州最重要的外港就是黄埔古港。虽名为黄埔,地点却不在黄埔区内,而是位于海珠区的石基村,又被称为黄埔古村。黄埔古村建村于北宋嘉佑年间,到了南宋就成了“海舶所集之地”。但真正发展为广州的外港应该在明朝万历年之前,为什么呢?广州有三座引航塔均建于明万历年间,分别是琶洲塔、莲花塔和赤岗塔。很明显,琶洲塔就是为黄埔古港的引航而建的。作为一个千年古村,黄埔古村留下的文物相当多,一是它的建筑文物。㈠祠堂文物:一共有十九座祠堂,单一座梁氏宗祠就建了60年,三代人啊!梁氏家族还出了个大行商,那就是天宝行的梁经国,他当行商赚了大钱后在黄埔古村建了座“左垣家塾”,也是现存唯一的十三行行商所建的历史遗址。梁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从左垣家塾中走出了七位名人。㈡岭南古民居。黄埔古村是广府民居中典型的梳式布局,看似密密麻麻、全无规章,实则井井有条,无管如何转悠,总能找到出路。㈢姑婆屋。姑婆屋外表看来极普通,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值得我们探究。何为姑婆?指的是晚清时期自食其力、立志终身不嫁的妇女,因为她们会把头发梳起成髻,又被称为“自梳女”。姑婆群体的诞生源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繁盛。晚清时期顺德开了许多丝织厂,蚕桑女走出家门走进厂门赚工资,觉得不用依附男人,就三三两两住在姑婆屋里,生活自得其乐,她们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的践行者。㈣日本楼,又叫做旅日华侨楼,距离姑婆屋几步之遥。楼高两层,前半段楼面呈倒凹字形布局,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院墙及大门由红砂岩筑砌,仔细看有拱劵、涡卷、线脚等细节处理,有近代日本建筑风格特点。村民冯佐屏于1900年到日本留学,娶日本姑娘平美爱子为妻,后回乡定居,兴建了此楼。侵华日军进村施暴并试图毁村时,平美爱子挺身而出,救下发全村人的性命,也保全了整个黄埔古村的建筑,这才留下了17至19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遗迹,填补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空白。另一方面是它的古港文物。㈠粤海第一关纪念馆。藏有一口通商时期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资料。有通草纸水彩画、广绣、广彩、漆器、船模、仿真商铺、古船桩、十三行商的介绍、哥德堡号的介绍等等。㈡古码头。黄埔古港码头遗址静静地卧于大榕树下,由叱咜风云的国际大码头变成了石基渡口,庆幸的是千年来一直延续使用没有荒废,站得了“C”位,也要耐得住曲终人散后那份独处的寂寞。㈢古港池。一个平阔的圆形港池,形成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当年最繁荣时,这里同时湾泊了两百多艘船,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中外著名的海舶云集,相互致敬的礼炮此起彼伏。现如今露出了厚厚的淤泥,积起了一个世纪的厚度。㈣仿古船。港池内还湾泊了一艘名为“阔阔公主号”的仿古船,这艘船的背后也有一段故事。1292年春,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他也结束17年的远东游历回罗马,但那时候元朝有意扶植泉州港、打压广州港,所以此次远航是从泉州港出发的。但是了解一下元朝的古船也未尝不可。
前面提到的三塔,也是值得探究的。琶洲塔、莲花塔和赤岗塔三座塔虽然都建于明万历年,但也有先后,琶洲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莲花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赤岗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三座塔构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这三座塔从外观来看,几乎一模一样,都属于楼阁式砖塔,与佛教的舍利塔造型相似,平面八角形,总高五十余米,外观九层。它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各边均有托塔力士的石刻雕像,均为西洋人,为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佳作。三塔相比,琶洲塔和莲花塔引航的功能会明显一些,而且莲花塔代表了广州的门面与形象,有“省会华表”之称。那为什么会平白多了个赤岗塔呢?原来明朝中期,岭南建筑讲究布局的风气盛行。据说,当年有勘舆学家认为广州是“山水大尽之处,其东水口空虚,灵气不属,法宜以人为补之,补之莫如塔。”故此,在琶洲塔建成的19年后,在其不远处再建一座赤岗塔,以扼东水之口。如此一来,广州就构成了“锁二江”、“束海口”之势,以聚“扶舆之气”。

再说一下天字码头。天字码头的诞生也是有一段佳话的。相传明成化年间,大埔人李寿相逃荒到广州,衣食无着落,当起了船工。有一天晚上,李寿相撑篙行进时,见有江中有一黑影在挣扎,李寿相把他救了起来。第二天,有人给李寿相送来了一千二百两银子,才知道昨晚救起的是富商陈家公子。李寿相拿着这笔横财,买了船自己当船主。做货运生意。当生意越做越大时,李寿相觉得要有自家的码头才方便,于是就在永汉南路口建起了专用的装卸码头。这段故事记在了《大埔文史》中。清代后,把李寿相的码头变官用码头,取“天字第一号”之意。雍正年间,专门修建了“日近亭”,供接官之用。所有来岭南就任的官员都在天字码头上岸,举办接官仪式,经永清门、正南门,进入繁华的双门底大街,即现在的北京路。随着对外贸易的兴起以及主权的逐渐旁落,到了清同治年间,天字码头逐渐改为民用,并一度成为航运中心,屡被扩建。跟天字码头有关的名人故事也不少,林则徐、孙中山、周恩来、鲁迅都跟天字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作为交通要道的天字码头也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参与广州起义的70多名革命者就被两广总督张鸣岐杀死在天字码头,尸体被抛进珠江。后来,同伴打捞起七十二具烈士遗体埋在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邱少梅老师对广州古港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钩沉,让大家对广州的丰厚的历史文化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获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邱少梅老师指出,除了这些古迹遗址,还有粤海关大楼、沙面、太古仓、大沙头码头等也是很有故事的,她都把这些古港故事写进了她的新书《湾区古港》。
“邱老师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邱老师是如何协调工作和写作呢?”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向邱少梅老师提问。邱少梅老师都一一耐心作答。
首先,她指出,自己是湾区成长起来的人,对湾区港口和码头有深厚的感情。而自己又一直在港口工作,多年来对港口的认知不断深化,有一股内心的动力推动她去把这些古港的故事写出来,她觉得自己是最合适的,也是最有责任的。
对于如何协调工作和写作的问题,邱少梅老师指出,这部书与以往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完全不同,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因此,她为了写这部书,光查阅搜集资料就准备了两年,写作则花了一一年多时间。为了专心写作,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但和丈夫沟通好,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交给丈夫,而且几乎排除了所有的应酬和娱乐,每天安排一两个小时专心写1000多字,直到去年底完成初稿。经过出版社的高效运作和自己的修改,终于在今年6月正式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邱少梅新书《湾区古港》阅读分享会在小布村举行,吸引村民参加,该村党委委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郭利群出席会议,对邱少梅老师莅临小布村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指出邱老师的分享让大家对广州有了很好的再认识。

花都区朗诵协会会长、作家谭晓瑜出席了活动,她表达了对邱老师写出该书的敬意,并与邱老师进行了交流。



花都区朗诵协会的大小读者也参加了活动,并现场诵读了邱少梅老师新书《湾区古港》的部分章节。


邱少梅老师还为购买或者获赠其新书的读者进行了签名,并合影留念。



有趣的是,当一名读者告诉邱少梅老师他来自罗定时,邱老师当即问他知不知道广东有东江、西江、北江,还有南江?该读者表示不清楚。邱老师笑着告诉他,南江是有的,那就是现在的罗定江,就在他的家乡。

本次活动严格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开展,所有进场人员均经过村口防疫工作人员的检测,并经过书店分会工作人员再次测温、检查穗康码、行程码等,符合要求才允许进场。活动现场共有17人出席,活动同步在24小时书店微信视频号上进行直播,400多人次观看了直播。

邱少梅老师展示羊城书展全民阅读活动折扇赠品,为活动打call
附:广东四江
广东有四江,范端昂《粤中见闻录》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
南江现在叫罗定江,发源与茂名信宜,因南江流经罗定县县城而得名。主要流域包括茂名信宜、云浮罗定及郁南,至郁南南江口汇入西江。
西江为珠江干流,发源于云南曲靖,流经滇、黔、桂、粤四省,于佛山三水汇入珠江。
北江发源于江西信丰,流经新丰、南雄、始兴、韶关、英德、清远,于佛山三水汇入珠江。
东江发源于江西寻乌,流经寻乌、安远、定南、龙川、和平、河源、惠州、博罗,东莞,于广州黄埔汇入狮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