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严峻的2020年,一位德国医生的求救竟然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多个机构组织集体向其捐赠物资,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到了2020年作为最早作出反应的国家,我国的防疫措施较其他国家来讲,已经发展得更为完备,许多防疫物资虽然还不算特别富裕,但也不再像去年一样紧缺。
而就在此时遥远的德国,突然给中国驻德大使馆打来了一通电话,电话里的人是德国的一名医生,他说虽然一再小心谨慎的做了防护,但他们一家人还是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然而不幸的是德国国内已经遭遇了很严重的药品短缺问题,这位医生无法得到本国的医疗救助,于是便向中国寻求帮助,驻德使馆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就帮他将求救消息传回国内。
很快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浙江的一家医药公司联系了情况,毫不犹豫的表示,我们愿意免费给这位德国医生赠送药物。除此之外南京政府也得知了这位医生的近况,2020年4月21日,南京相关医药企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单位捐赠3万只口罩,620瓶抗疫药品和200套防护服。
由德国驻华大使馆人员从柏林驱车700公里亲手送到托马斯·拉贝的手上,不仅如此,中方还将一些疫情相关的临床数据转交给他,希望能尽可能多地帮助他渡过难关,当医疗物资送达的时候,该名医生除了救治了自己的家人外,还帮助了许多当地的国民中。
那么这位德国医生究竟是谁?为何我国会如此重视他的需求?其实,这名医生叫做托马斯·拉贝,他本人在德国海德堡只是个普普通通兢兢业业的医生,但是他爷爷的名字可谓是掷地有声,直到现在仍令无数中国人无法忘怀,这位医生的爷爷就是曾以一己之力,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约翰·拉贝,
1882年约翰·拉贝出生于德国汉堡市,他的父亲是船长,经常会和年幼的拉贝讲述海上的历险奇遇。在父亲的熏陶下,拉贝的冒险精神逐渐生根发芽,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拉贝的父亲没等到儿子长大成人,便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
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拉贝,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她不想让母亲太过辛苦,初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读书,而是找地方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虽然打工的生活十分辛苦,但是,心怀着梦想的拉贝总能在每天工作结束时抽出一定的时间,他没有强制的时间用于玩乐,而是拿来读书学习,他自小就是个很有毅力的人,就靠着在打工见习里的自学,学会了英语和法语,他读过的大量文献资料都化作了他自己的一部分。
拉贝因此非常善于写作,他果真如同年少时所憧憬的那样,因为表现出色,被推荐获得了离开国土到国外工作的机会,在就职的西门子公司的安排下,拉贝首先去了非洲的莫桑比克,在那里拉贝结识了淳朴善良的当地人,和他们相处的十分愉快。
后来因为表现出色,在1908年的时候,又被公司派去设置在中国北京的办事处工作,在此之前他就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怀着非常强烈的探索之情来到了中国,第一站他来到了北京,并与未婚妻结婚。
在北京,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由于十分热爱中国文化,他便收集了大量有关北京的照片和绘画,还详细记录了北京的近代社会生活,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与中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两个国家的关系急剧恶化,这种对立也很快影响到了身在北京的拉贝,迫于形势,拉贝只好带着家人暂时离开中国,心中暗自祈祷能够早日再回来。
等到1920年,中国与德国的关系走向渐渐好转,西门子公司想要重新再华谋取利益,于是就将之前工作相当出色的拉贝再次派去中国,不过这次拉贝的工作地点从北京换到了天津。这里虽然不如北京那样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但也一样十分繁华,而且还能感受不同的中国城市风貌。拉贝毫无怨言,他在天津一直工作到1931年。
此时南京已经正式成为了中国的首都,而德国纳粹党想在这个首都安置一个警方代表,最终他们选中了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的拉贝。拉贝来到南京后,担任了西门子驻南京办事处经理。在这里拉贝受到了南京人民的热情款待,似乎比在德国的时候更加幸福。
他在南京购置了一套别墅,并且按照房主的要求装修,变成了一个集办公与居住一体的房子,在这个房子里成就了拉贝的事业,还有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中国安定下来的这几年,他的生活可以说十分舒适,而且在此期间他还创办了一所德语学校,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尊重。
不过这所德语学校在创办之初,其实遭遇了一些困难,由于经费不足,所以拉贝在创办学校的时候受到了一些阻碍,但是为了帮助中国人了解德国文化,促进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拉贝想要创办学校的心情还是十分迫切的,于是他向当时德国的驻华大使馆寻求帮助,希望可以得到财政经费,但是大使馆却告诉拉贝,得到财政援助的前提是加入纳粹。
在当时,拉贝对于纳粹并不了解,但是为了他的德语学校,他只能答应这个奇怪的要求,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变成了他的一个护身符,同时常年生活在中国的拉贝,并不十分清楚德国纳粹党的侵略计划和阴谋。
没过多久,战争的灾难悄然降临到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后为了争夺上海,淞沪会战开始了。这场惨烈的战役,持续了三个月,不过我国军队的顽强作战粉碎了日寇想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从8月15日为逼中国投降,日军选择当时我国的首都南京进行轰炸。
这种轰炸是无差别的,无论是否是军事目标,都会遭到狂轰乱炸,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寇加大了攻击南京的力度。南京城内随着政府官员的大批撤离,大街上的公交汽车和黄包车夫也都不见了,在日军飞机的轰鸣声和炸弹的爆炸声中,有条件的人们都纷纷选择逃离南京。
大家都明白,南京的陷落已不可避免,那时的南京人民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如果不离开,他们要面对的可能就是屠杀。但是南京城内的20多名外籍人士却选择留下来,他们仿效上海,那样也在南京建立一个安全区,为那些无法离开的南京平民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其中就包括普通的德国商人拉贝。
当时德国大使馆曾要求他们撤离,但这些外籍人士为了正义并没有选择离开,这些外国人中有传教士,医生,大学校长及商人和外交官员等,他们一同推举约翰·拉贝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大家之所以推选拉贝为安全区主席,主要原因是日本和德国已经结盟了,而拉贝则是德国人兼纳粹党员这两层身份,也便于这些外籍人士和日本人打交道。
8月15日南京被轰炸,为了能够尽早保护安全区和手下员工,拉贝将南京广州路小粉桥的别墅改造成了一个防空洞,并在外面张开一面长六米宽三米的旗帜,告诉日本兵,这里是外国人是不可以侵犯的领域。幸存者回忆说那面国旗大概有普通国旗的几十倍,把整个房顶也遮住了,从空中看特别显眼。
幸存者说日本人非常怕德国国旗,有几次他们的飞机都差点飞下来了,可是在看到德国国旗之后,又离开了。拉贝在防空洞里囤积了绷带,食物,药品等等生活必需的物品。他家院子里也到处是简易的帐篷,这些临时的棚子只有一人多高,只能供人躺在里面睡觉,里面铺的只有稻草。
当时院子里挤满了逃难的人,足足有五六百号人,随着避难的人越来越多,拉贝的家也容纳不了更多的人,于是拉贝开始扩建自家的防空洞,并且在洞口垒上了沙袋,防空洞里面的横梁也做了加固,这样可以收留更多的难民。拉贝曾在日记里写道,他待了30年的中国,如今遭受了严重的困难,而穷人却因为没有钱,无法逃脱,被迫留在这里,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他对此感到十分担忧。
拉贝曾亲眼目睹日寇的残忍行径,当时一个日本军抓了一家人,这家人足足有37口,拉贝不忍,便将其全部救下并移送至避难所,但是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日军依然异常残忍,他们甚至会在大街上直接枪毙民众,甚至以此为乐趣来比赛,有无数人失去了家园,甚至是失去了生命。
有时候拉贝还会开着车在南京城内巡视,一旦有人呼救,拉贝就会尽快到达出事地点,一旦碰见要作恶的日本兵,拉贝就会不顾危险大声呵斥,把他们赶走,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中国人民,拉贝甚至穿上了德国的军装。
1937年12月13日,在南京小粉桥路上,一个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发现一对中国母女,疯狗似的将女孩往一旁的房子里拖去,而女孩的母亲却无能为力,只能不断的哭嚎祈求,日军失去耐心,直接用枪托将其砸晕,眼看女孩就要被日本兵拖走,一个外国人冲了过来,并且大声呵斥道:“停止!”只见他穿着一身德国的军装,手臂上佩戴纳粹标志的徽章,腰间还有一把手枪,虽然听不懂这个外国人到底在说什么,但这个日军看出了他手臂上纳粹的标志,在对峙了一阵子后,日本兵只得悻悻离开,而那个关键时刻喝停日军的德国人就是拉贝。
为使院内的妇女免遭日军的强奸,拉贝给她们都配了一个哨子,一旦日军试图翻墙进入避难去骚扰妇女的话,他们就可以吹响这个哨子,拉贝听到后会立刻冲了出来,把日本兵赶走,为此,拉贝晚上不敢出门,他担心晚上日本兵更容易来侵犯。
拉贝还和外籍人士成立一个国际安全委员会,来管理避难的区域,而安全区位于南京西区这块地方,还不到四平方公里,不过内部却有学校、医院以及其他的外国机构驻地,这个区域为中立区,也就是安全区,只收纳难民,不允许军事人员和武器进入。
日军却不打算承认安全区,为此这些外籍人士不断地与他们进行交涉,却一直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拉贝看交涉不奏效,便决定向当时的德国总统希特勒写信求助,请求其能够从中调停,他还向朋友克里拜尔将军发电报求助,恳请朋友为他向元首求情,但是依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虽然安全区没有被日本人承认,但是老百姓却依然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他们没有办法逃出南京城,所以只能够把这里当做了最后的防线,安全区内很快人满为患,比预估的要超出5万人,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穆喜福曾说,当听说住在拉贝家里头,日本人就不敢乱抓、乱杀,结果人一起往里面涌。
由于穆喜福家紧挨着拉贝家,算是安全区,那时沾亲带顾的亲戚姨妈、舅舅、全从城南城北跑了过来,63平方米的小破楼里竟挤了五十三个人,由于人实在太多,食物和物资开始匮乏。拉贝开始犯愁,要怎么筹措这么多人的食物?十二月初的时候南京市长了一批食物,不过由于这些食物被卡在了城外,也没有交通工具能够运输。
无奈之下,拉贝只好和其他外籍人员一起,驾驶着自家的汽车,将这些粮食一趟趟的运往安全区。面对日军惨无人道的猛烈轰炸,他们也丝毫没有停下,后来这批粮食顺利解决了安全区难民的食物短缺的问题。12月8日日军对南京城发起总攻,几个城门相继失守,局势在一步一步恶化。
12月12日晚上,南京彻底沦陷,那一个夜晚,哭声和枪炮声充斥着整个南京,拉贝在家听到外面疯狂的哭喊和敲门声,大门一打开,无数妇女、儿童们冲了进来,而男人们为了不造成拥堵,则是直接从围墙上翻越进来,无数人挤进花园里,躲到了那面可以拯救他们的德国纳粹旗子下面,拉贝安抚好人群,才躺回自己的床上,由于战争的原因,他已经连续两晚无眠。
临睡之前,拉贝自我安慰道:“日军进城了,两军不再交战了,事情应该会到此为止吧!”事实上除了拉贝以外,其他外籍人士也抱着这样的想法,一位亲历南京大屠杀的外国人曾记录到他们,本以为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就会收手,可是他们没有想到日军竟然会如此的残暴荒唐。
南京沦陷后的次日早晨,拉贝决定去看看周围的受损情况,却没想到大街上到处是中国人的尸体,许多还是从背后射杀的平民,应该是逃跑时被日军打死的。拉贝还遇了部分没来得及撤走的中国士兵,当时正有日本兵从南面过来,拉贝建议他们扔掉武装,伪装成难民,跟随他进入安全区中,这些士兵们同意了,同时也有其他一些中国士兵因无法渡江而没办法离开南京,所以就来到了安全区求救。
经过深思熟虑,拉贝和其他安全区的国际委员们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最初这个安全区只是为了保护平民,所以拉贝在和其他负责人商量后,认为他们应该向日军说明情况,由于这些士兵已经解除了武装,所以他们有理由为他们求情,对于他们的请求,日本军官承诺日方将留下这些人的性命。
拉贝没想到,这个决定会令他在今后后悔万分,在接受到中国士兵之后,日军立刻出尔反尔,把这些士兵拉出去处决。拉贝对此感到无比绝望,为了解救这些中国士兵,拉贝和安全区的其他负责人决定再次找到日本军方交涉,却没想到日军竟然手拿刺刀将他们团团围住,于是拉贝只好许愿这些日军不会发现剩下的中国士兵。
令拉贝意想不到的是,日军竟然通过检查每个难民的双手和肩膀以及脚掌上是否常有因长期行军磨出的水泡,把所有的士兵全找了出来,拉贝后来每每提起此事时都深感愧疚,拉贝在回到德国后,多次痛心地对演讲的听众大声提起此事,他痛斥自己的罪责,并表示自己良心不安。
其实拉贝没有任何错,受到谴责的应是日本侵略者,如果拉贝没有将中国士兵叫进安全区,他们也必死无疑,日军的残暴无度才是造成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南京城里的尸体越来越多,医院街头甚至是池塘里都满是被日军杀死的尸体。
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里每天都在上演杀戮,抢劫,强奸,这些恶魔已经突破了人类良知底线,无比愤怒的拉贝一封接一封的给日本大使馆写信,并且还和其他外国人到日本大使馆去。抗议,由于他的身份特殊,日本外交官都很有礼貌地给予回复,表示他们将会通知军方。
为此,拉贝和其他外籍人士,每天疲于奔命,和日军周旋,有时和日本大使馆人员沟通时 ,拉贝为了保护安全区内无数难民,在面对日军,这个南京城的主宰的时候,他必须很谨慎,总是很礼貌克制,以免给安全区带来灭顶之灾,但是暴行并没有停止。
拉贝终于明白了,这只是外交官的敷衍之词,他决心尽自己的力量去拯救这些中国人,截止南京沦陷时,拉贝设立的不到四个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已经有超过20万难民在此停留。安全区内已经人满为患,为了保命,还有不少人露宿街头。
即便如此,难民也愿意留在安全区,他们宁愿在这里饿死,也不愿受日本兵屈辱而死。拉贝就是这些人的救星。就是因为有了拉贝以及其他善良的外籍人士,安全区内的中国难民,才能够避免被日军屠杀,因此难民们将拉贝称为中国活菩萨。
后来,拉贝还和安全区的国际委员会保护了很多高级军人,一些留在南京城的军队将领被安置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廖耀湘等非常有名的抗日将士,就是因为得到了他们的保护,得以前往栖霞寺避难,才逃过一劫。
拉贝不仅不顾个人安危帮助这些难民,他还每天晚上以日记的形式坚持将日军在南京所做的一切记录下来,只为了能够在战争结束后揭露日军的罪行。1938年2月23日拉贝收到了西门子总部的命令,不得已返回德国。当时一位中国木匠,还在木材稀缺的情况下,为他做了20只木箱装行李用。
虽然回到德国后,拉贝无法再保护中国人民,但他已经决定要揭露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于是回到德国后,他开始通过做报告,播放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影像资料来证明日军的残暴,没想到他却因此遭遇了牢狱之灾,若非西门子总部的保释,拉贝可能就将在牢里度过余生了。
二战结束后,拉贝曾因为纳粹身份遭到苏联和英国逮捕,后经验证,发现他并没有做出任何纳粹举动,于是他被释放。不过与此同时,拉贝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由于工作的变动,收入骤减,拉贝一家甚至快要被饿死,在得知拉贝的困境后,南京市民自发向其捐助了2000美元,1950年拉贝因中风而死。
后来,他的家人因为占地期限的原因,将他的墓碑迁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直到今天中国人民们还是没有忘记拉贝当年为南京人民所做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在拉贝的孙子发出求助以后,我国会如此尽心尽力地帮忙的原因。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秦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的信誉都是用玉来表示的,以玉为信也。当年拉贝能舍身忘死救助受难的中国同胞,历史不会忘记他的功德。拉贝先生绝对不会想到,他当初的善举,多年以后会回到他的孙子身上。
楚丰华
2021.12.27
11:11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