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清华校友共迎母校110 周年华诞座谈会上,梁肃学长(右)与王玉明学长(左)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认识王玉明大约是1990年,我那时候是天津市科委副主任,受天津市一机局总工程师王武先生的邀请,参加一项科技成果鉴定会,该成果的发明人就是王玉明。王玉明最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个,一是,王玉明是清华大学1965届毕业生,算是我的学弟,那时候在企业一线工作的清华学子还是很少的。二是,这项成果的水平很高,专家最后的鉴定意见是“国际首创”和“国际领先”。他发明并研制的流体动压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件,工作在超高速、重载荷条件下,无泄漏,无磨损,长寿命。我相信这项成果将会在高端大型机械设备上得到应用。
1996年初某一天,王玉明突然来找我,说他要辞职,要创业,希望我能帮助他。我当时是天津科委主任兼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情况是这样的,他原来所在的企业是一机局机械密封件厂,国有企业,后与英国克兰密封公司合资,再后来是外方独资,他是独资公司的总工程师。但是,外方不许王玉明继续搞石化等流程工业大型高速透平压缩机密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因为它直接威胁到外方的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他一气之下,就要辞职,自己创业。我问王玉明,你已经55岁了,现在作为世界最大的密封公司独资企业的总工程师地位和待遇都不低了,辞职意味着丢掉铁饭碗,风险太大了,慎重考虑一下吧。他毫不犹疑,坚信能办好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下决心辞职创业。我当时还兼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和高新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经商定成立鼎名密封件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王玉明占54%(其中包括30%技术股),高新区总公司出资23万,占46%,王玉明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总公司派人出任董事长。两年多后,由于企业经营良好,高新区增资控股,占51%。
作为技术发明人,又有企业工作经验,担任高新技术企业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王玉明,研制出合格的产品不是问题,但是要把产品卖出去可不那么容易。他的产品主要是为大型石化企业配套,而这些大型石化企业的大型关键机组所用的密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你一家新成立的小企业,没人理睬,尽管我们的产品有很好的性价比和服务优势。从国外进口一台大机组密封大约需要50万美元,而我们自己研发的密封只要50万人民币。即便有此大的价格优势,我们也拿不到订单,因为这类大型国有企业有外汇,不在乎这点钱,用国外名牌企业产品如果出现问题无话可说,因为是世界最高水平,而用国内不知名企业的产品,如果出了问题责任谁来承担?
也是上天有眼,给了王玉明一次机会!
1996年下半年,通过一位石化战线的朋友得知,湖南某家大型石化企业进口的大机组密封装置出现事故,需要更换新的密封装置,他们向国外原厂家订货至少要等待3个月。而停产一天企业损失100多万元。王玉明得知这一信息,立即赶赴该企业,看了现场,了解问题所在,心里有了底,介绍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性能,可以完全满足对方的技术要求,甚至答应:如果出现意外包赔损失。为了进入这个高风险、开发难度极高的市场,只能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当时真让人捏着一把汗。结果出乎厂家预料,不仅完全符合生产要求,而且后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其可靠性和寿命超过进口产品,技术鉴定会得到一致好评。鼎名的产品一下子在行业中出名了,逐渐被直接用户、设计院和主机厂所认可,不愧鼎鼎大名。
产品打开了市场,企业的效益就直线上升了。按上面说的产品销售价格50万元的话,利润率大约50%,就是因为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企业不大,注册资本金才50万,但是每年为高新区上缴的所得税就有几百万,总公司每年分得的利润也有几百万,而入股投入只区区23万。有一天我和搞风险投资的朋友说起这个故事,他们说这是一部很好的教材,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是你选择的技术,选择的人。王玉明从一个技术人员,带着自己的发明专利,到高新区艰苦创业,培育了自主品牌,五六年的时间形成了科技小巨人企业,在高端机械密封件领域中赫赫有名。王玉明发明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不仅打破了外国著名密封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迫使其大幅度降价,而且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被石油、石化、化工、冶金等行业150多台大型关键机组成功应用,他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成功的企业家。后来,他在预先不知道的情况下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
第一个目标实现之后的王玉明,在朝着他的第二个目标努力,就是做被社会公认的科技专家,争取当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院士的必要条件是有被社会公认的科技成果,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就是重要标志。他在高端机械密封技术领域多年来有许多成果,并且如上所说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为国家争了光,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受到好评,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应该说获奖是没有问题的,但事情也难免有曲折。他在市科委申请科技进步一等奖时,经天津市的一些专家评议评为二等奖,他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无论是技术水平、技术难度、创新性还是工程应用和社会效益方面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能接受的。当时我为他捏着一把汗,因为按照规定,如果申诉没有通过,原先确定的二等奖也要取消。但他坚持自己的申述,表示宁肯不要奖,也要证明他的这项成果具有一等奖的水平。市科委又从北京和全国请来专业比较对口的专家重新审核,结果确定该成果符合市级一等奖条件。在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该项目又顺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就是他的性格,他的执着。2003年申报院士时,他有两项国家级科技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过程中,还有这么一段插曲。据说工程院接到了举报信,举报王玉明申报材料不实,公司产品的技术经济数据作假。工程院很重视,专门派几位院士来天津市调查,查阅了企业的原始技术经济资料,召开了座谈会,走访了用户,最后的结论是申报材料不仅完全属实,有些数据甚至还留有余地。就这样,王玉明第一次申报工程院院士就通过了。看来,这封举报信和调查结果似乎是帮了忙的。这也表现了作为清华学子王玉明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王玉明当了工程院院士,实现了他的第二个目标。两院院士大多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自企业的并不多,即使有出自企业的,也都是央企、大型企业。天津市高新区一个不到100人的小企业出了一位院士,这起码是空前的,不敢说绝后。当了院士怎么发挥作用,不能仅局限在一个企业中,当时天津、北京许多高校都开出优惠条件,希望他到大学去工作,经过权衡他选择清华,因为那是他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