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朱绘宏 ,笔名,友乐。曾下乡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返城后在某厂从事宣传工作。擅长散文创作,同时也创作诗歌。有合集《青春在远方》。
跪父(小小说)
文/友乐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父亲离我而去,一恍,整整三年了。
我五岁那年,也就是一九五九年的九月一号,父亲牵着我的小手,送我去与家仅隔一条马路的上海松雪街幼儿园上学,教会了我如何过马路。
夜幕下,父亲从上海实验小学为我开完家长会走了出来。我在露香园路的街道上迎候,父亲微笑着走近我,拉起我的小手轻声对我说,“老师表扬了你……”。小时候,父亲领我逛街,走到方浜中路的拐角处,河南南路的水果摊上,父亲总会为我选购一只最大的生梨,在摊边清洗削皮后放在我的小手上,然后看着我咬上一口甜甜的梨,便满面春风的牵起我另一只小手沿马路边慢慢走着……
父亲和母亲于一九四八年结婚,次年九月生下了儿子,取名友庭,意喻友好和睦之家庭。自然妈妈也是我人生中的另一位老师。妈妈勤劳善良,与父亲在同一个工厂上班。工作之余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和洗洗涮涮……有一次父亲带我去河南南路靠近福州路的上海文教用品商店,父亲指着橱窗里摆放文教用品造型各异的实木角架子,对我说:"解放初期,这家店里的木架子大多是我做的……"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吃用在阜春街110号的客堂间,两扇大门面朝东向,进屋中央有一个八仙桌,东北角放着木工车床,是父亲的工作场所。晚饭后,洗漱完毕,大哥与阿娘(奶奶)睡在二层搁楼上,我和二哥小弟随父亲母亲去露香园路193号的亭子间和灶披间去睡觉。我家与上海实验小学仅数百米距离的优势。父亲领着大哥友庭,二哥友来和我前后都报考上了上海实验小学读书。文化大革命扫四旧那年,大哥正初中毕业,父亲偷偷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交给大哥,让他每天抓紧看,看完多少页,第二天生炉子时撕下来用作点火时再焚烧。大哥先睹为快,匆匆似懂非懂看完了也毁尽了父亲的藏书。
文革后期,四大名著逐步回归文学经典地位,父亲立即一一买回来。除了四大名著外,还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父亲先让我读《红楼梦》,我看不懂诗词歌赋,只把他当故事看。父亲一有空闲就给我讲红楼梦的篇段,看着父亲娓娓道来的模样,俨然与平日不善言辞的样子判若两人。父亲讲完《红楼梦》中的某些故事情节后还会跟我评说,比如在下人中要当心避嫌像袭人这样的女子,晴雯美丽可爱,性格却不讨人喜欢。宝钗黛玉虽然出生富贵,却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在贾府长者的眼里,黛玉体弱任性,故宝钗更适合为贾家传宗接代,辅佐宝玉和光耀门庭。但他们毕竟都是女流之辈,最终都摆脱不了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被动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还有探春远嫁……
我们兄弟姐妹都长大了。
自从父亲辞世,每当心里想念或呼唤着阿爸,我的眼眶就会湿润,想到他与母亲同墓,还有小弟阿伟之墓做伴,想到还有梦里可见,酸甜苦辣便涌上心来。
【今音评论】
写实体小说所蕴含的底蕴魅力
友乐这篇《跪父》属写实小说。采取实景地的做法,是容易让生活中更多的接受其中的文化底蕴的出处和由来。小至一个家,大至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离开了文学的民族是非常苍白的。这篇小说的看点在于第五段,属详写,也是能够体现小说实力的地方就是在动乱时期父亲让大儿子看书学习的细节。
写的珍贵,是折射了一个家庭对祖国和民族寄予的希望和精神上所作的一些知识储备。也可以叫作文化底蕴。这时候的小说题目《跪父》不单单是狭义上的下跪,而是从更加广阔的社会意义出发,是对传统精髓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和其它人家有所不同。不同在选择上,而是作出了具有独立思考的、在乱中求险胜的做法,如“父亲偷偷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交给大哥,让他每天抓紧看,看完多少页,第二天生炉子时撕下来用作点火时再焚烧。”像这样的细节来表达人物的思想和优势,是自己认定的独立意识,其实也是反映了一个民族坚强和百折不挠精神的特征。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小说奖赛二等奖、知青文学长篇小说奖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