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市文化名家——徐忠德先生
文║胡采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忠德先生,男,1932年10月出生,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胜利村人。自幼读过私塾八年,1958年在省运输局工作过,为了响应号召还乡生产,任过民办教师。1968年拜善书老艺人卢维琴为师从事善书宣讲,编写善书案卷。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研究讲唱艺术力求精益求精
徐忠德先生从事善书演出宣讲50多年,演出了 一万多场。多年来,他一直努力沿着“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艺术思路钻研自己的表演实践,不断研究以“情感”为纲,以“情节”为目,表演时以真情化入情节,使真挚动人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水乳交融,把自己真正的融入角色之中。在汉川市文化馆的支持下,徐忠德先生归纳出了汉川善书的唱腔曲牌——大宣腔、小宣腔、流水宣腔、丫腔、梭罗腔、欢乐腔、怒斥腔、哀思腔、流浪腔、渔鼓腔、正板两块皮、花腔数板、单头数板等计13种。
整理善书案卷力求推陈出新
徐忠德先生在挖掘整理传统善书书目的同时大胆创新,创作出一大批符合地方特色的剧目。新创剧本素材来源有耳闻的、眼见的、书上看的,报上登的、根据传统小说笔记野史等移植改编的。从艺50余年来挖掘整理的作品有:《尼庵产子》《三子不认母》《泪洒庵堂》《恩仇记》《落金扇》《双金锭》《王昭君》《薛刚反唐》《白鸡公》《祥林嫂》等现代的、传统的、中短篇乃至长篇案传300余本。
保护传统文化不遗余力
为扩大汉川善书的观众面,他建议善书由农村走进单位,多次邀请汉川市领导观摩汉川善书讲唱,几年来已有3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善书100多场。注重汉川善书的理论研讨,2006年汉川善书国际研讨会、2007年楹联论坛峰会等大型活动中积极同国内甚至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如日本山口大学的阿部泰记等46位学者专家,就善书的艺术表现形式、
善书的渊源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在此基础上,配合汉川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先后出版了《汉川善书》《善书案传》两本书。由其创立的“汉川善书宣讲队”,常年在汉川与马口讲书,目前在汉川市文化馆的支持下,在文化馆院内开辟了善书专场,成为汉川善书的保护传承基地。2008年在汉川文学艺术“荷花奖”的评选中被授予“特别表演奖”。
传承艺人力求艺术鲜明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善书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四处奔走呼吁编写汉川善书教学资料,在重点学校进行试行教学,举办善书讲唱培训班,树立汉川善书传承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先后培养后学如:熊乃国、徐德华、黄春桃(女)、周春娥(女)等13人。在后学的“传帮带”上,他坚持以情感必须真切动人为授艺的准绳,不断追求善书表演“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艺术境界。其中所授徒弟,熊乃国吐词明朗、传情动人,2008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起,“汉川善书”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层面,并有专业善本成为课外阅读教材;中小学、大学生中 均有倾力于学讲善书的新徒。


作者简介:胡采云,六零后,湖北汉川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偶有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系《新农民》杂志社特聘通讯员;汉川诗词楹联学会理事、中华新文学联盟.《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汉川市分会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市分院副院长,《汉川文采》杂志责任编辑。平生均在崇尚精神文化滋养,喜欢把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过成诗情画意的模式。竟然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