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过:“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越是无能的人,越是易怒,不能控制情绪,反而越厉害的人,越没脾气,能宽恕他人。
内心软弱的人,遇事情绪先行,意气用事,盛气凌人,只会使自身陷入无边的痛苦。
真正的强者,遇事控制情绪,冷静沉稳,宽容待人,终将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服!
“忍”与“恕”
宋今声
近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里边载有这样一段话:“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侮我,辱我、慢我、冷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诈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默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
“寒山”与“拾得”是两个人。当时寒山与拾得对话地方,就是今天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处枫桥镇的寒山寺。后来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寒山寺因此名扬天下,成为古今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
儒家与道家历来倡导为人做事,当忍则忍,不可贸然造次。学会忍耐,即是掌握了人生的第一入世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利益纷争之时、脸面受辱之际,“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获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宽松境地。
“忍”,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美德。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便是一位宽宏大度,“肚子里能撑船”的“忍者”:当他为国家屡建奇功而受到赵王重用时,一代名将、声名显赫的廉颇便耿耿于怀,十分嫉妒,三番五次地欺辱他。有时候,两个人的车驾相遇于途中,蔺相如主动避让官职低于自己的廉颇,并谆谆教导属下,要尊重廉颇老将,让其先行。正是这种几近极限的忍耐,终于缓解了僵局,让廉颇醒悟而自责,更加佩服蔺相如,并亲自上门“负荆请罪”,上演了一出流传千古的“将相和”,时至今日,人们一经提起,赞叹不已。
忍则相贤,不忍则相仇。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就是要忍着过,只要忍一下,什么事都能过去,如果实在忍无可忍,那就重头再忍,人这一辈子,忍着忍着就过去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忍无可忍”呢?看我说的对不对:外敌入侵,不可逆来顺受、奴颜婢膝;残暴横行,不得装聋作哑、若无其事。七尺男儿,三寸气在,在国难当头之际,祸乱泛滥之时,必须挺身而出、拍案而起,否则,作为华夏儿女,就妄读一回修身立世的诗书,白着一身遮风挡雨的衣冠。
恕,即是原谅,宽容。《论语》载:“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熹将其解释为“推已及物为恕。”也就是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恕,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一个人精神境界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至于宽恕与饶恕,则是“恕”的本义内涵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延伸与赓续。
恕道,是孔子倡导的提高个人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它体现了仁爱的情怀、平等的精神、包容的立场与和睦的愿望。当今倡导和谐社会,而和谐的前提之一就是恕道。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基本原则,极容易滋生利欲熏心和尔虞我诈,恰恰与恕道背道而驰。既要宽容,又要获利,这就要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了。
不过,孔子提出的道德信条,首先是从个人文化修养出发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标榜于广告牌,唠叨于讲话稿。有志于“恕道”者,要从自己做起,从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来,不仅个人身心健康得到了保证,精神境界提升也能够得到了延续,而且,还会与他人卓有成效地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修改于2021年9月5日敬足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