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笼工艺制作在中国历史悠久,在清乾隆时期最为鼎盛。若提及其工艺水平,“扬州工”当属前列,因为扬州自古以来就以工艺雕刻名扬四海,“扬州工”三个字是工艺水平最高褒奖的代名词,被誉为“雀笼王”的江苏省传统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王玉生,正是“扬州工”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扬州八刻技艺的木雕、牙刻、錾花、掐丝、镶嵌等工艺,融汇于鸟笼制作之中,成为“扬州工”中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数九寒天,古老的护城河畔,银杏叶已落尽,只剩下枯枝。清晨,风着寒意,透着萧索。走进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我推开大门入内,扑面一股暖流,在友人的引荐下,我慕名拜访了鸟笼大师王玉生。
溯源千年 传承古艺
古城扬州,跨越千年沧桑,几度繁华,几度萧索,鸟笼制作这“奇巧淫技”,侥幸存活了下来。最早与雀笼有关的文字记载见于宋代,徐铉巜稽神录》,"广陵有少年,畜一鸲鹆,甚爱之。笼槛八十日,死。”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有清代扬州人米井泉“好笼养”的文字。晚清文人严廷中在《望江南》词中有“笼鸟赛新声”的描述,反映扬州教场养鸟、遛鸟的情形。扬州有雀笼巷,也佐证了雀笼制造业,曾在扬州曾盛极一时。这一代代人心口相传,手把手教习的传统工艺到新中国成立时,扬州仅存高氏、程代等几家雀笼制作者。其中的高家,自乾隆年始,世代以雀笼为业。第一代高聚兴,曾在校场雀笼巷立起“高聚兴”店号,现至第六代传人高开福,已年近八旬。而陈家制笼的祖传技艺已经失传。扬州花鸟市场上出售的多为机制竹木鸟笼。
扬州传统雀笼的品类以绣眼鸟笼、画眉鸟笼、娇凤鸟笼、芙蓉鸟笼为主,多为方形款式。作为扬州“高派”雀笼制作的第七代传承人,王玉生制作的雀笼,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他选料考究,多以象牙、金丝楠木、紫檀、红木、黄杨、酸枝为原料,饰以象牙、玛瑙、金银及各类珍宝,精工细作,超尘脱俗,典雅富丽,为仿皇家宫廷雀笼,自成一派,凡亲见之人,皆叹服不已。

异曲同工 融会贯通
提起王玉生,这位“雀笼王”可谓充满传奇。他的父亲王德宽,曾经是扬州本地赫赫有名的餐饮店“翠花村”的老板。王玉生小时候,常跟在父亲后面,到教场一带溜达,看了不少“别别翘”少见的物什。不过他最感兴趣的是木工,其中雀笼制作更让他着迷。在小学,他是个顽皮王,上课喜欢做小动作,把锯条磨成刀,雕刻木头玩具。13岁时,他上初中,又对机械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选择了金属切割专业学习。对“车、铣、钳、刨、滚齿、线切割”工艺驾轻就熟。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冶金厂,做了一名普通的钳工。没多久就成了厂里的一流技术人才,先后在模具钳工,维修钳工,装配钳工岗位工作,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在模具钳工岗位上,技术指标要求一丝不苟,一出差错,就会产生批量废品,损失几十万。“小心谨慎,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20岁出头,王玉生已经小有名气,他一边出售雀笼,一边钻研雀笼制作的技术。他收集了不少好的材料,三十多岁时,他开始悄悄为扬州文物商店修复文物,“修旧如旧”,谈何容易!王玉生说。“修比做要难得多,老东西做工太精湛了”。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一些古旧雀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手艺和古人比差异很大。简直“一个天,一个地!”透过久远的岁月,一束束辉,光照进了他的心里,也照亮了他的方向。在政治挂帅的年代,这些物什被视 “四旧”, 这种爱好只能深藏不露。后来厂里安排他做质检工作,掌握了精密的测量技术。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他掌握了崭新的衡量标准,从此大不同。“我一下子觉得,45岁之前做的雀笼真是不能细看,不过比一般人稍好一点而已。” 90年代,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拜师学艺,得到年长他十多岁的高开福师傅的真传,从此登堂入室。
手艺要做得好,必须“”眼到、手到、心到”。这眼界是怎样练出来的?他说他是文玩爱好者,扬州人称“别宝回子”。古玩字画、奇石、印章、瓷片、瓦当,核雕,古钱币等等,他多年来收藏了不少,都是为做雀笼准备的。他留心多看,是为了提升审美力,心知肚明了,手下才有神,收藏是文化,比如王玉生脖子上的串珠,十八罗汉核雕脸谱。当初就是做活时,需要实物资料比照,才有心买来的。只有借鉴各种工艺门类的技巧,异曲同工,才能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正所谓“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成其深大。”
闭门造笼 精益求精
回顾过去,王玉生总结出他做雀笼经历的三个阶段:45岁前“用手做”,凭借手上功夫,他自信的认为自己技术一流,无人比肩;45岁至55岁“用心做”,他不在夜郎自大,专心制笼,感觉进步明显;55岁以后,“用神做”,把四十多年的经验技术全部用到做雀笼中。火候到了,他出手件件是精品。
制作一只鸟笼,首先是做好笼架、笼栅、笼顶、笼底,然后用配饰。多以精雕细刻的竹木牙石加以修饰,再做笼钩、笼脚,采用金银细工工艺精制而成,最后,要用生漆打磨才大告成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系列的活要完成,离不开加工的工具。王玉生家里有小型的车床。铣床、钻床,自制了上百种工具,全是他的“秘密武器”。
要想做出一只有格调的雀笼,心理上还需要足够淡定,不为利益驱使。他做雀笼,不为名和利,就是图自己喜欢。“这些雀笼都是我的心血,一只也不卖。我想等我做不动的时候,要搞一次个人展览。如果钻到钱眼里,就不好玩了。不考虑利益,不考虑时间,才能定下心来,做出好东西。”上世纪80年代,由他制作的一只雀笼被藏家购买,经过一番辗转,2012年在国内拍卖会上拍出了120万的高价。近年他的作品有人出价150万收购。“他就是出300万,我也不卖,我要留着展览用。”王玉生斩钉截铁地说。
2000年,他的一只仿清复古雀笼在昆明世博会上拍卖以2.8万成交,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专业人士以为是清代名家的作品。他听说这事,好比一剂强心针,从此他给自己定了更高的标杆,要求自己越做越好,不能怡人笑柄。王玉生制作的雀笼全部采用榫卯结构,尺寸精准,制作谨严。“明代、清代、民国的雀笼特点不一样,在尺寸、纹饰上不能瞎搞,不能凭空捏造,否则就乱套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王玉生的雀笼究竟是怎样好?他取出一顶“老红木松鼠葡萄藤画眉笼”展示在我眼前。这笼上下两层,翘角飞檐,显得“气宇轩昂”。此鸟笼花了他两年零七个月时间,依据图片,仿清宫式样,几易其稿,复原制作而成。他指着青铜松鼠葡萄藤提手,“这是我做的”,又指着下方的一粒顶珠,告诉我说,这是他多年前淘来的血珀。他用小手电一照,果然血一般的殷红耀眼。三个鸟食盆分别是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的官窑瓷器,上方扳指是用象牙做成。随后他又展示了一顶“全象牙高脚绣眼洗澡笼”,制作精美,如遗世独立的一只白鹤。清代宫廷风格,四立柱顶端有狮子盘球,立体雕刻、满身回纹,香草纹浅刻,而龙腿底部镶嵌纯金。澡盆是仿战国的,马厩按1/20复制;水缸为仿良渚文化玉琮。按1/4复制;鸟食槽,一只仿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的挂饰。按1/5复制;一只仿 扬州青花官窑按1/8复制;还有挂果蔬叉,仿商王墓出土的骨雕,用象牙段削成。”笼子虽小,真是“上下五千年,从古看到今”。至于尺寸,他要求每根齿中间距,误差不到0.02mm,可谓毫厘不爽。一只雀笼,有近百根笼条。如果不正,势必造成笼身扭曲。所制作的尺寸,王玉生采用机械制造的“行位公差”和“尺寸公差”来测量,对精密测度、对称度、平行度、垂直度、椭圆度、直线度,严格把握,令人叹服不已。王玉生还做了笼中笼,里面可以放蚂蚱,面包虫等活食。每一只成品雀笼,最后还烫上阳刻“乾荣王”的落款,才算完工。

见我看得入神。王玉生又捧出一只木盒,拎出一只状如手掌心大小的“象牙六角形蝈蝈笼”。哇,真是逼真,只见雪白蝈蝈,用猛犸象牙雕刻,它蝈蝈正在一片菜叶旁觅食。0.4mm触须上的倒刺,用放大镜一照,清晰可见。王玉生现场拆卸下一颗铆钉,状如黄豆大小,呈六棱状,细巧非凡。王玉生说,起初再一次工艺博览会上,他看见的一只外地人展示的牙雕蝈蝈,欲细窥其貌,谁知被对方奚落,说“你们扬州人雕不出来”。他“不吃馒头,争口气”,他要为“扬州工”争回面子,于是先后买了六只蝈蝈回家仔细观察,他拍了近两百张照片,画出底稿。单单雕六只腿就煞费苦心。最终雕出了栩栩如生的蝈蝈和它的笼子。第二年,他提着他的蝈蝈笼到博览会上,对方大为折服,他用实力证明了“扬州工”,果然名不虚传。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根满雕回纹牙板,说其中有两刀,用力过猛,有点歪了,他坚决废弃不用,这样等于浪费了二十多天时间。但是买了教训,一只雀笼上千万刀,哪有不失手?可是他换上“完美综合征”,每一个小部件都不含糊。“干中作,做中学。”每一次失败都是教训,走一步弯路,就多一次经验。王玉生说,用“神”做了以后,他为防止失误,一般都下“双料”,留下好的那块做活。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专注干活,“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有时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甚至16个小时,“今天不了工,明天忙到中”,必须一鼓作气,否则下次还要费半天功夫,才能缓过神来。
赛跑时间 谐美扬城
多年的雀笼制作历程,如今王玉生已到花甲之年,可是他胸中依然涌动着一股热流,正是这股热流驱使他无论盛夏酷暑,无论白天黑夜,都会沉下心来,屏神静气,一心一意专注制作复古雀笼,这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心智的较量,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是一种境界,梦想是他人生中最大功率的引擎,驱使着他前进。
“你看看我的手,看看上面的泡,它是好了又长,长了又破。”我看着他长满老茧的手指头,真是伤痕累累。他说爱人肖纬娣很支持他,甚至忍痛割爱将金手镯交给他,让他做成雀笼的各种配饰,日常还充当他的助手,打磨物件。好多熟人劝他把雀笼卖掉,好提高生活质量,换车买房,外出旅游,他却说:“我哪块都不去,我只想待在家里做笼子,我时间还不够用呢,没得心思出去玩。”他唯一舍得花时间,就是参加社区活动,还舍得出售雀笼,为贫困儿童,筹措募捐善款。王玉生幼年时期,在城东卧佛寺度过,结了善缘,养成了善良助人的品德。在成为优秀共产党员以后,更是积极扶困济贫。是啊,一个有爱心的人,才会用情感受美的事物,成就美的事业。
每每得到好的雀笼照片,他都会兴奋好久,他喜欢面对挑战。王玉生将一张雀笼复印件和他自己画好的图纸给我看,“我下一步要做雍正时期的雀笼,估计要用七八个月时间。我是和生命赛跑的人,时间不等人,只要我手不抖,争取多做几个给后人看看。这可是“扬州工”啊!”这是王玉生最长情的告白,他憋着一股劲,要为扬州雀笼制作记忆,留下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只只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的古典式雀笼,笼住了王玉生的心,他是一只甘愿被囚禁的鸟。用生命去歌唱艺术,用灵魂追求至美。这纯手工精制雀笼,凝聚着先祖们的智慧,也会影响后来人的审美和情趣。这是文化的温度,与扬州千年文脉一起律动,穿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空,幻化成美丽的彩虹。
王玉生带过不少徒弟,最大的徒弟已经学了30年,侄子也在学徒,还有不少慕名前来学艺的年轻人。因为做活太苦,也缺乏一股钻劲,很多人中途放弃了。王玉生真希望能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如何传承传习这冷门的技术,而不是仅仅为后人留下实物资料,影像资料和文字材料,让岌岌可危的非遗项目发扬光大,我想这不是王玉生一己之力所能办到的。尽管王玉生身上有着末路英雄的悲壮气息,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和他追逐的梦,在未来会成为现实。
王玉生的坚守会感动上苍,使他在有生之年实现心中所愿。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得以流传至今,正是得益于王玉生这样执着的工匠们,长期的坚守和创新。我们致敬这样的朴素劳动者,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祖国情,家乡爱,镌刻着大中华和谐之美。怀揣梦想,不忘初心,以苦为乐,王玉生和雀笼已经“情定三生”,是他个人的幸福,也是对“工匠精神”和“扬州工”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