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铁生,又名李铁声,生于1920年5月29日,原籍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系李洁庵胞弟。1948年随国民党赴台湾,先任台北市政府官员,后任台湾农业部门高级农艺师。

他长期身处异乡,思念故土,于1983年写下回忆录,记载家乡的人和事,抒发思乡之情。1991年曾从台湾回家乡探望亲人,并为家乡在礼小学建教学楼捐资100美元。退休后定居美国,2004年病逝于美国,享寿85岁。
李铁生在《洛宁县在礼村》的回忆中对家乡状况做了详述,表达了他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思念,对家乡父老乡亲的亲情。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四
——洛宁县在礼村
(1983年记)
进来洛宁县,石碑一大片。
不是太学生,便是国子监。
这是我小时候听祖父常说的一首顺口溜,也可能在很多县都可以通用。洛宁县有洛潼公路横穿县境,公路两侧有很多石碑记载先贤事迹。
洛宁清朝时叫永宁,民国后改称洛宁。洛宁县城东距洛阳,西邻卢氏,南界嵩县,北依陕州。距各县县城均约180华里,步行有两天路程,惟北、南、西三面均有山相隔,故与外地交往的路径,多为往东经宜阳到洛阳。洛阳是洛、宜两县的大门。
洛河自陕西洛南县来,经卢氏东出洛宁,到了我们县的长水镇,进入宽阔的河谷平原,颇富灌溉之利。洛河在县境纳入很多支流。这些支流两旁也有平地,当地称之为“峪”。都可灌溉,竹园甚多。我们县是华北很有名气的产竹地。
我们那个村庄叫做“在礼”村,在城东十华里,洛河北岸,洛潼公路南侧。公路以南的田地都可以灌溉,一年可种两季作物,冬季到初夏主为小麦及大麦,亦有少量油菜、豌豆、扁豆等;夏种秋收的作物种类甚多,主要为粟(小米)、玉米、豆类以及棉花。公路以北不能灌溉的土地,则一年只能种一季作物,就是小麦。洛河两岸的河床地,也可种植水稻。我们村庄产的稻米是粉红色。据说与灌溉的水质有关,味道很好吃。
我们的村庄没有市集。买卖东西要到邻近有市集的地方去赶集。余庄镇最近,每逢一、四、六、九有集。城内赶集是三、五、八、十。王范镇的集市最大,是我们县的“小上海”,十天内只有二、七两天有集。我们在十五华里范围内,天天都有市集可赶。
我们的村庄分三个寨,算是大村庄。北寨最小,只有廿五户人家,中寨次之,约六十户人家,南寨最大有一百多户。北寨和中寨合成“北头”,南寨呈倒“凸”形状,分为东头、西头和南头。我们家住在南头,我们那个巷子叫“保安巷”,我们家的堂号是“清和堂”。
我们村庄有“七堂八庙”,表示村庄之大。堂指祠堂,有马、李、刘、张、锁、郭、董七家祠堂,其中姓马的最多。八庙有关帝庙、奶奶庙、火神庙等等,已记不清了。
我们村庄公路北边靠土坡脚下住有十几户人家叫做“洞沟”,或者叫“吴溪洞”,也属在礼村。吴溪洞(无极洞)山沟内有很多窑洞,内供奉有神像。每年九月初九有盛会,约持续一个星期,很热闹。吴溪洞有条小溪,下游聚成一个水潭,算是一个风景区。可以洗衣饮牛,但水量小,不足以灌溉。
我们村庄西北方五、六里处有一个小土山,山头上有个土寨叫“北寨”或“溪源寨”,是我们村庄躲避土匪用的,不过自我记事起就没再利用过。因为那个寨“亮底”,就是从邻近更高的山头上可以看见寨内情形。从前在弓箭时代尚可,自从有了枪炮,这种寨就不容易守了。
小时候常听人说“老洋人”的故事。使豫中的一大股土匪曾经拉过洋人的肉票,时间久了,“拉洋人”说成了“老洋人”,大家还以为是一股洋匪呢(这种说法不确)。“老洋人”在我两岁的时候,曾经到过我们县境。那次我们村庄的人都跑到溪源寨躲避,不幸寨被攻占,未久留即它去。那次我的一个族叔我们叫“六叔”的被打死。家人常说我那几天正好害病发烧,老洋人走了,我的病也好了。我的一个堂妹青竹出生刚满月,粗心的叔母(婶婶)把孩子丢下跑了。所幸回来孩子还好好的没有事。
又民国十八年(1929年),我们县土产的土匪曾攻占县城约两个月,并放火烧了半条街。我们村庄离城近,大家都躲到洛河南岸的亲友家去了。
又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要过年的时候,流窜华北各省的大土匪刘桂堂也到了我们县境,县城失守。倒霉的县长名叫秦硕,北京大学毕业,成了替罪羔羊。省府责他守城不力被枪毙了。其实连正规军都对刘桂堂无办法,一个文人县长能有什么办法呢!
(周流宗整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