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作者 李玉萍
今天看朋友圈,才知道父亲节很快就要到了,母亲在时,我们常常忽略父亲的存在,歌颂母亲的题材太多,当然,母亲是最值得赞扬的,本人写过多篇歌颂母亲的文章,从小到大,写法不同,深度不同,但母爱的伟大跃然纸上。
记得刚上班时写过一篇父亲的文章,当时母亲无比嫉妒地说:“怎么没写我?”我无比骄傲地说:“写你不是跑题了”。现在想起和母亲开玩笑已是阴阳两界。只记得写父亲的文章最后一段话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山水相连,组成爱的港湾”。
今天又是一年父亲节,父亲已经从记忆中英姿勃发的军人成为耄耋老人。父亲年少时,在洛阳城边一个号称鱼米之乡的夹河滩度过,听他说起儿时的事,家中虽不富裕,但解放初期没有战争,没有瘟疫,生活虽然清苦,但很快乐,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爷爷奶奶及叔伯们都是勤劳善良的本分人。所以学习成绩不错的他一直读到偃师高中,高中快毕业时,国家招收飞行员,因营养不良,去大兴安岭当了铁道兵。铁道兵的辛苦是我记忆中最为辛酸的事情,只记得父亲工作之余,常常去医院电疗,我问母亲怎么了,母亲说:“扛铁轨扛的”。我惊讶的说:“铁轨多沉啊,爸爸怎么扛得动?”母亲说:“没有办法,大兴安岭在深山老林,是他们这些年轻的士兵在大山里一步步打通了东北林场与外界的交通要道。”还有一次,看到父亲在一个波光粼粼的湖中奋力划船的照片,我问道:“爸爸这是在哪里照的”?父亲说:“这是我们坐了几天几夜的闷罐车,从东北到福州准备打金门”。年少时,只看到照片中的父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他的足迹遍布整个中国,只看到照片中的中国军人,刚毅坚强的目光,但步入中年后,他变成了一幅温文尔雅的模样,偶尔说句话,让人忍俊不禁。
父亲于1988年转业,这时已从两次兵役中解甲归田,当然第二次兵役也很辛苦,但他已从年轻的副排升至正营,父亲常年在连队蹲点,要不就是在春夏交际之际,让母亲找出长靴和雨衣,在边境线上和他的战友骑马巡逻,我们常常看见父亲疲倦的身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而父亲在山上采的野芍药在墙角悄悄绽放美丽。我总是惊喜地问母亲哪来的,母亲说是父亲特意从山上采回来送给他的两个女儿,我高兴地把家里的罐头瓶洗干净,放在家中观赏多日。
母亲总是埋怨父亲工作太忙,自己在家又上班又带娃很辛苦,每当这时,父亲一声不吭,把我叫到跟前告诉我说“爸爸不在家,你是老大,要心疼你妈妈”。所以我们姊妹几个都会干家务,成年后,爱人总是对他朋友说:“孩子他妈有洁癖,估计和父亲的教导有关系”父亲从不爱多说一句话,但他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记忆犹新。
有一次,他又在家中休假,嘴里叽里咕噜说了一大串外语,我们都好奇地看着母亲,母亲淡淡地说:“他说的是俄语”,我们高兴地说我们也要学,父亲很开心地从城里买回几本俄语书,终因工作太忙,而没有教会我们,但我们的求知欲感动了母亲,母亲也托人从城里给我们带回一本英汉成语词典,让我珍藏至今。
第一次和父母远离,是在1982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人刚刚解决了温饱,农村的生活依然很苦,我们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体会不到农村的辛苦,只知道内地的春夏秋冬和西北的大漠风沙有着天壤之别。父母的老家,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清新而艳丽,到处是桃花与梧桐花,装点了村庄、田野、河畔。夏天,池塘里满塘的荷花及芦苇。总之,新鲜过后是对父母无尽的思念,父母总是给我们写回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如示儿,如游子吟,我们对父母的思念终于成疾。记得 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问我:“你不觉得父母工作的小镇偏远吗?”我倔强地回答:“哪里有父母,哪里就有我们的家”。老人家无比感慨。就这样,我们在老家众多亲友的呵护下,又回到父母的身边。
在父母的身边,总觉得享受父母之爱是理所当然,从没想到父母有一天会需要儿女的呵护,当父母老时,才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才体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无奈与感慨。父亲节、这虽然是从国外传来的,但人类情感是相通的,又是一年父亲节,父亲,请允许我们姐弟三人给你说一声:您辛苦了!(辛丑年仲夏)
作者简介:李玉萍,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市洛神诗词学会会员。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