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苕货做了一生的保管
🌹苕货,本名潘奠云,在潘家湾的巷子里住。他这个人从来不显山露水,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却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换了一茬又一茬的生产队长,他的保管这个职务却是“铁卷公文”,谁也替代不了他,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慨。
🌹为什么没有废除他的“终身制”呢?湾里老少自然明白:无非是两个字,公心。别看他沉默寡言,心里却有一本账,称杆从来不向任何人倾斜。
🌹在上下老幼的心目中,他不是脚弯手弯往怀里弯,算盘扒过梁的人。不抱欺心,不做亏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在公众场合,从来不多言多语,坚守着良知的底线。
🌹在生产队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粮油分配了,它是每个家庭的生命线。手握着生命线保管钥匙大权,在众目睽睽之下,按照结算账单如例过称,不亏任何人,就不会惹来非议与纠葛。
🌹而他的过细执着,和和睦睦的履行每一过程,逐一让每一户带着笑容而去。对于孤寡老人,行动不便者,人散去后,伙同会计送到家中,作一个交代,没有疑虑,方才告辞。

🌹遇上春荒,青黄不接的关口,饥饿袭来,考验着人性的本来。有些队里的干部,出现多吃多占,私分库存。他说:“不能做昧着良心的事,这样一生抬不起头来。即使再亲,也不能偏爱”。在他看来,为了一两人,得罪一湾人,亏啊!朴素的哲学,驱使他坚守着底线。
🌹同情困难,只有尽个人的绵薄。自己从牙缝里细出来,周济一下。私下送给一两斤米,这是口粮节省出来的啊!
🌹苕货,“苕”得可爱。在生产队里出工,难免有人偷懒耍滑,趁队长不在时怠工,抽溜子。他却是上工早,收工晚,踏踏实实做事。双抢季节,正是中午,太阳象火一样。一湾人都回家了,只有他和邦庆两个人还在畈里,踏着龙骨水车,哗啦啦的把一垄田掩映碧波荡漾。硬是坚持一气呵成,大家笑“两个苕”,“苕”到一起。这种“苕”,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一种稀缺。
🌹当个保管,纯粹就是公益岗位,又没有工分补助。他倒也不计较这些,自己吃饱了,家里老鼠也不闹。他只图做事“过讲”,做人“过旧”,问心无愧就行了。
🌹茶余饭后,借着阳光明媚,在湾门口塘石板上坐一会。与叔侄们吹吹烟,吞云吐雾,唠叨唠叨家常,什么前秦后汉,神侃一番,也是一种消遣。

🌹遇到雨天,不用相约,与艾先生邦庆默契地找个避嫌的幽静处,打点小牌。放飞寂寞的心情,打发时光。他们都在找到自己的世界,浑忘着内心的烦恼。
🌹到了农闲时节,按照惯例,他起早贪黑,上山砍柴,码了一垛垛。晴天赶热集,便挑到长轩岭柴行,卖个好价钱。年复一年地轮回,小心翼翼地攒起来,放在鲜为人知隐秘的地方。
🌹他盘算着,到自己动不得的时候,不食嗟来之食。按照当时的农村政策,毫无例外地列入“五保户”的范围。可他不这么想,做不同别人的自我,算是对生产队的贡献。
🌹当年老体虚的一天,他便在一次队委会上,庄重地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就是砍柴卖的积攒2000元,委托队里照顾他的生活命最后旅程。当时,大家惊讶不已。
🌹一种憨厚,一份真诚,一份沉甸甸的感情,留给潘家湾珍贵。在场的人说:“真是少见啊”!比照现在的币,超过了2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学啊!人们的眼眶湿润了,一切都在不言中。

🌹苕货,真是“苕”得不平凡啊!“终身制”的保管,名符其实。潘家湾的人没有看走眼,他是这个岗位的不二人选。只有这样“苕”人做“苕”事,“苕”到了“大智若愚”境界,才是最可爱、最靠谱、最值得信赖。
🌹将“苕”作为做人的宗旨,扎根乡土,结果
🌹丰硕,洋溢着香甜的梦想,不就是古代圣贤尧舜所构建“君子国”的氛围吗?
🌹“苕”是烫金名片,能够与“苕”相处一生,是自己最宝贵的人脉资源,拥有的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拥有的金山银山。算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实在是一种可遇不可求。千万不能自作聪明,把“苕”不当数,玩心眼,留下遗憾,与“苕”,不能始终,那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啊!
🌹(本文得到潘奠和先生大力支持帮助,座谈提供相关资料,表示衷心感谢!)
🌹公元2021年9月1日(辛丑七月二十五)
🌹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
🌹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