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冈》特约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发自湖北武穴
学无止境 老有所为
文丨帅又龙
我的“文学梦”做了32年,至今仍然沉迷在梦境里未苏醒。1989年初春,父亲帅启忠从武穴街刘家巷走到栖贤园,在武穴中学教师老宿舍找到我。他推心置腹的对我说:“孩子呀,社会在不断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得好,落后就要挨打。我知道你一直有个‘文学梦’未圆,凭借着你自强不息的性格,加上从小就具备文字功底,建议你尝试走这条路来改变自己。从现在起,必须付诸行动,我负责向一些相关报刊杂志投递信件。”我心里清楚,父亲此番肺腑之言早在十年前就曾说过无数次,但我总是以学校事务繁多而有意搪塞。望着老父亲那双期待的眼神,沧桑的面孔,还有秃顶的脑袋,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他是怕我会被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碾碎。
父亲虽然已经老了,但在他的眼里我永远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我终于试写了第一篇武穴中学新闻稿。当我像完成他布置的作业一样,把写了文字的信纸交给他时,父亲却极其认真的对我说:“我初步看了,觉得写得很不错,若是发稿,尚欠火候。听说武穴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金乐臻最近因故赋闲在家,我们都是黄梅老乡,有过几面之交,知道他的文学水平非同一般。你上门找他帮忙修改,把把关。”我不知道金乐臻主任家住何方,更没有想到他后来竟然当上了武穴中学校长。我按照老父亲指点,到教育局办公室打听到金乐臻主任的住址,敲开他的房门后,见他稳坐在沙发上看书。听清我的来意,他接过文章随意浏览了一眼便递给我说:“初次写稿能够写到这个水平,应该鼓励,不过你自己回家慢慢修改吧!”他一个字未改,我心知肚明,他因自己的工作不顺正在闹心。
文稿拿回来后,我也无心修改,便原封不动地交给了老父亲。没有作任何解释,意思挑明了,老人家布置的任务我算是完成了,至于下一步棋怎么走,就看您的操作了。此事过去了将近一个月,有一天上午,我在武穴中学北大门口被收发员喊过去,说是有一封公文信函写了我的名字。我瞄准信函封面,上面工工整整地印着《警笛》杂志社的字样。拆开一看,内装两本崭新的《警笛》杂志样书、一张稿费汇款单和一封杂志主编亲自写给我的信。这封信是在杂志社公文纸上用钢笔书写的,字迹刚劲有力,称呼我为“帅又龙同学”,显然他把我视为高中在读学生了。我非常高兴,在写作的道路上,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信中内容充满了鼓励的话,洋洋洒洒居然有两页,落款名字是:林炎。稿费不少,竟有百元,这个数额相对于当年生活水准绝对不是一般的多。
林炎编辑的大名我记在了心坎上,而且将铭记一生。由于他的鞭策,自此,我渐渐地走进了文学大门。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坦言,自己始终只是在这个“大门口”徘徊,武穴作协里面高手如林,甘拜他(她)们为师。正因为有如此之多的榜样力量,驱使我奋进,引导我同行。
我先后在《检察日报》《中国新闻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档案记忆》《楚天金报》《楚天时报》《平安行》《东坡文学》《黄冈日报》《鄂东晚报》《大江》《广济天下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新闻通讯超过2000篇。2011年,被评为湖北日报新闻通讯员培训班“先进个人”;2014年、2015年均被黄冈日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2015年3月获武穴市委宣传部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且连续十几年获评武穴市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2012年10月,荣获武穴市首届“十佳文明市民提名奖”;2012年,被武穴市纪委聘为全市“反腐倡廉特约通讯员”;2015年5月,被聘请为武穴市档案局“档案宣传通讯员”;作品《真情接力》获得黄冈市好新闻三等奖;2016年2月,作品《冯基华嫁女》获《黄冈日报》七一征文竞赛一等奖;2016年7月,被黄冈日报社、黄冈市教育局联合授评为全市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十佳通讯员”;2017年2月,采写作品《上海“雷锋号”在武穴熠熠闪光》被评为黄冈日报“农行杯•寻找黄冈抗灾救灾最美身影”征文大赛收藏奖。2020年6月,又被吸纳成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2021年8月18日上午,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这是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调研编辑部的责任编辑龚郇发来的:“帅又龙老师,您好!我是《荆楚群文》编辑部,您的部分稿件入选本次‘庆祝建党100周年征稿’,并且荣获本杂志社的‘优秀作品选登’。我们征文有一定稿酬奖励,虽然不多,但也是我们杂志对您支持征文的感谢!请您把户名、开户行和银行帐号发给我一下哈!”
猛地得到这个消息,我差一点儿没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打开自己的QQ邮箱,查证发稿信息。原来这是今年4月17日,无意中在“黄冈市作家协会群”上看到一条征稿启事,浏览内容后,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对方给定的邮箱号码投递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农人”郑海松》,字数不少,有4211个。我知道,这个字数可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要求,但是我不打算缩减。反正我也不作什么指望,重在参与,权当练笔。
果不其然,文章投递到邮箱后,很快石沉大海,足足四个月没有任何动静。渐渐地我把这档事情忘到了九霄云外。万没想到,潜伏这长时间,此文忽地冒出了水面,使我有了一点小小惊喜。我立刻回复她:“《荆楚群文》编辑部编辑老师,上午好!感谢你们选上了我的征文。这是对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我将借助这股动力,不断地提高自己,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为讴歌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微薄的力量。炎天暑热,你们还在努力工作,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编辑龚郇复又告知:“帅老师,您好!《荆楚群文》杂志2021年第2期通过快递方式寄出了,您的获奖作品已经刊登在本杂志之内。另外,获奖稿酬也会随后兑现,敬请一并查收。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8月21日下午,“顺风速运”的电话来了,网络时代,快递通达。从省城杂志社邮寄过来的两本崭新杂志很快送到了我手中。翻开精美的杂志,发现我的这篇长文居然密密麻麻占满了“38、39、40”三大页,而且是一个字都没有删减,全文照登。
有道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偶尔获奖,让我兴奋。其实,早在2020年9月15日,黄冈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秦慧玲即电话向我征稿:“帅老师,请发送一篇有关‘歌颂抗击新冠病毒一线英雄’的文章给我们,我们将要协同黄冈市卫健委合编一本《抗疫专辑》,以作文史资料。”我估计她可能是看到了“广济文化”平台上刊载我的文章,打听到了我的联系方式。我很快向她提交了几篇文章,秦主任最终选择了《“胡司令”和他的防疫部队》,字数有3069个。对于这篇文章内容,她简短回复了这几个字:“谢谢帅老师佳作!”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默,2021年6月26日下午4点26分,秦主任发来了信息:“帅老师好,文史资料《抗疫专辑》收到了吗?我们是委托武穴市政协办公室代发,如果没有收到也没关系,我们以后再补发。”至此,我这才知道,黄冈市《抗疫专辑》一书已经发送到了武穴市政协办公室。而武穴市政协办公室没有通知我,肯定是想留着史料存档。既然这样,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为黄冈市人民抗击新冠病毒做出了一点微薄贡献,为武穴市文史资料添加了一份爱心。
有一次,一位朋友转发给我一篇“博客”文章,题目是《走近帅又龙》。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拜读专门写我的“博客”文章,若不是出现在我的空间好友里,也许我会与其擦肩而过。更因为是出现在我的好友空间,我才联想到这是在《黄冈日报》举办的“笔友会”上,结识的好友向远军、孙文平两位教育战线大腕的“大手笔”。我写了近30年新闻故事,采访和撰写了不少新闻人物,但我居然也成为了他人笔下的新闻人物。此乃首次获评,有点受宠若惊。有道是“同行惜同行”,话语暖心房。只有同此爱好写作与感受的人,才能如此感同身受。非常感谢向远军、孙文平两位先生的“博客”美文,尽管我远远不够文中赞扬的那么优秀,但此文的鞭策与鼓励将使我终身难忘。在我人生道路上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正因为得益于他们的关爱与帮助,才促使自己不断与时俱进,文字无愧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