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 “悦读”促进“全民阅读”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心小学:刘晓东
在国家提倡全民阅读的新时代,每个社会人都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汲取营养。那如何有效高效阅读呢?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弄清的问题。
国学前辈林语堂先生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综观目前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许多教师在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下把读书的乐处挤出,使读书变得乏味,几乎成了阅读就是训练,训练就是做题。把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美感,把启迪心智,提高感悟世界、认识世界、表述世界的能力等读书的本意全部扫荡殆尽了。因此,要真正做到全民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生机盎然卓有成效,必须首先改革关于阅读教学的思维和理念,彻底从泥淖中走出来,回归真正的阅读世界。
走出阅读的窠臼,给阅读以充分的自由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读书,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读书的艺术》)而现在我们给阅读强加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我们给他进行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条块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天天被这些东西捆住了手脚,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语文而不是让他们去学“语文学”。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随便翻翻》,提倡“当着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说一些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我也的确好像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是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
试问,假如像现在的语文课上这样的读书法,一篇课文翻来覆去地折腾好几节课,学生还有时间有兴趣看书吗?在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上,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失误,就是忽视了感性思维和整体思维。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宏观上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一种是微观上具体的分解式的观察和认知。现行的阅读教学,在围微观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太邪了,同时又十分忽略对文本的整体性思维。正如一个人,一株树,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随意割裂的一样,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随便地“碎尸万段”(于漪老师语)变成一道道习题呢?
一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有一股气脉,这个东西是可以感受,却不容易解析的。正如邓拓所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真正的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感性思维、整体思维和“会意式”读法,必须抛弃至少应该尽力淡化现行的这种以“语文学”为核心内容的解析式的所谓阅读。
林语堂先生曾斥责当年的“恶性读书、恶性教学、恶性出题”为焚琴煮鹤,贬斥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就等于是“烹金鱼煮白鹤”,而现行的这种“语文学”式的阅读方法,比起林先生贬斥的“烹金鱼煮白鹤”式的阅读来,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仅。
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曾经提出了四种读书法,似可矫治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大弊病:
一曰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曰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两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曰囫囵吞枣法。
四曰该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读,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
充分尊重阅读者的个性,对文本不求强解、求统解、求全解 现行的阅读教学思维方式总是试图吃透甚至嚼烂文本,总想不留任何疑难,总想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总想把书中的问题统统解决,这实际是很天真很幼稚很荒唐的做法。
由于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原因,中小学生统教材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鲁迅曾经说过,“我的书,不到三十岁的人是看不懂的。”要想让中小学生把书中的问题全弄明白,不过是痴人说梦。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上说,认识也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宋代学者陆象山说过,“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也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是“一路地读过去。”不必在某些问题上过于拘泥。
再说,书也不是读上一两遍就能解决问题的。一首李白的诗,小学生读和大学生读,怎么可能有同样的理解?况且阅读是一个很主观很有个性色彩的活动。就是同一个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也不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同样的感受。
一本书的好坏,也只有切身去读的人才知道。书海淼渺无际,好书汗牛充栋,甭说一个人只活一辈子,就是能活上十辈子,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书去读,也不能穷尽世间的好书。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则把读书严格地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藩篱之内,还要硬性规定在特定的世间之内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搞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焉能不彻底被抹杀?
阅读必须回归到“读”上,练好“念”功和“诵诵”功
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说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中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地“念”,乃至于“诵”。
吴伯萧先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读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末。所谓本,就是让学生正儿八经的念文章,诵文章;所谓末,就是在读书这件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上,凭空附加了一套繁琐到无以复加的所谓阅读理论。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析,一些标新立异的所谓“引导”“启发”等等,也不过就是变着法地讲析。
我们听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观摩课,那一黑板一黑板的板书,看起来逻辑严密、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还标榜培养了什么能力之类。其实,教师越是玩得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读书时间就往往越是被侵吞殆尽。在阅读教学这个问题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乃至终身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
苏东坡可谓才高八斗,但读书却非常老实,他就是一遍一遍地念。据说他夜读《阿房宫赋》,反反复复地朗读,以至于听得守夜的更夫都记住了文章的句子。明代大学者张溥,读书的方法是对每一篇文章先要抄一遍,抄完了朗读一遍,朗读完了再抄一遍······至七个轮回才算完。为了勉励自己下这样的“笨”功夫,他把自己的书斋叫做“七录斋”。
好书自应琅琅读。我们的古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古斋规》)读本身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
阅读教学,须像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一样,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地继承古代优秀的教学传统,打碎现行的这些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一系列所谓的科学的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让读者“悦读”,全民“全民阅读”才会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