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岳日记
文/武保水

五岳之一的南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以北60公里处的衡山。据说这里有个“雁回头”的传说:每年秋末冬初一批批大雁远道迁徙而来,行至南岳便停下来在此过冬,待来年开春它们再从这里启程返回北方。多么富有诗意的传说!可以想象:天空上,人字形雁阵整齐有序布满长空;原野里雁群飞舞群雁啁啾,那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机会不容错过,1982.10便趁在衡阳165陆军医院病愈出院前一天前往大雁栖息地观瞻一番,领略一下南岳风光。乘公交车自衡阳一路向北很快就到了衡山脚下的南岳镇。小镇不大,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两旁店铺前的摊位上摆满了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或各种小商品。杂货摊的小贩们起劲儿地叫卖着。顺着人流来到一个卖茶鸡蛋的摊位前想打听一下进山的路。摊主是个扎着一对羊角辫的小姑娘,个子不高,很机灵的样子。她告诉我们进山的方向后见我们一行三人都穿着军装,圆圆的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解放军叔叔,你们是来游南岳的吧?买几个茶叶蛋带着路上吃吧。我的茶叶蛋可好吃啦!病友小董笑问:“怎么个好吃法?”姑娘见问,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这是妈妈夜里煮的。放的香料多,煮的时间长,熟得透,可有滋味呢。”说完,一双渴望的眼神望着我。盛情难却,那就买几个吧。姑娘赶忙用漏勺很麻利地捞出6个装进塑料袋里。身旁的小李问她为啥只装6个,她做了个鬼脸笑道:我看你们三个人,每人两个好分嘛。小董伸出拇指赞道:你真会做买卖。小姑娘得意地说:“我不会做,刚刚学,是帮妈妈做的。”我问她多少钱,她张开手掌:一共五角钱。说着,她又捞出一个说:这个是送给你们的,不要钱。我把钱递给她并表示感谢。临别,小姑娘挥着手说:“再见,解放军叔叔!欢迎你们再来!”她那稚朴热情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沿着小姑娘指引的方向,我们从大街中部拐过一个弯儿向西而行。上得山来,第一个景点便是“南岳大庙”。庙前广场正在施工,修整场地。绕过“正在施工 谢绝参观”的告示牌来到庙门前。这次我们又沾了穿军装的光,一位负责人答应了我们“进去简单观看一下”的请求。大庙如同一个宽大的四合院。凹字型的庙廊,廊柱、门楣上的漆画陈旧斑驳得很。正面是高大的庙堂,里面正中端坐着如来佛祖,菩萨、金刚、罗汉分列两旁,塑像皆已破败不堪,面目全非了。观音菩萨被围上了脚手架。地面上堆放着黏土、水泥、石灰、麻刀之类的材料。有人把这些材料按比例搅拌均匀再用木桶里的米浆和成软硬适中的泥坯。我好奇地向那位和泥工人问这是做什么用的,他指着脚手架给我看:给佛像塑身用。我不解何为塑身,正巧此时进来一位戴眼镜,腋下夹着一卷图纸的人,和泥工人告诉我那是位技术员,有事情问他吧。与之寒暄后,这位三十多岁的王技术员热情地为我们介绍道:大庙年久失修,各种设施都陈旧破损了。计划用半年时间对大庙内外翻新整修一遍。到时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你们看,他指着脚手架上操作的工人说,他们在用泥坯把破损的佛身塑像进行修补。之后再按照图纸要求以传统工艺上漆彩绘。前后需要木工、焊工、泥工、画工认真细致地逐步展开。“完成这么多复杂细致的工序可是一项不小的技术工程,真不简单啊!”我们不约而同地赞叹道。心底涌起对工人师傅辛苦劳作的由衷钦佩!为了不再打扰他们繁忙的工作,我赶忙与技术员握手告辞,并向他们行上一个军礼以示敬意!离开大庙,我们进入一条林荫小路。茂密的林木遮天蔽日,遮风挡雨。走了许久才穿出这片树林。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十几米宽几十米高的偌大石阶展现在面前。待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去,看到这里坐落着“忠烈祠”。祠门关闭着,门前场地上不多的游人在拍照留影。一位胸前挂着照相机的师傅跑过来:解放军同志留个影吧,做个纪念。我们点头应允后,三人分别或立或坐留了影。当时我身披军大衣,脚蹬新皮鞋(后悔未穿解放鞋)头戴大盖帽坐在凳子上,双手拄握宝剑(道具)背景忠烈祠,居高临下面向石阶摆好姿势,留下了一张目视前方、表情严肃、气宇轩昂、颇似“蒋公”的照片。(此照片至今还保存着呢)照完相,已近中午。小董因病未痊愈不便再爬山了。我们不放心他一人回去,商议后决定由他同病房的小李陪伴就此返回。我只身一人继续前行。翻过一座山便到了岳麓书院。此处也未开放。一些青年学生在门前临摹画画。我走近坐在雨水围堰上的一位老者跟前搭讪。得知他54岁了,是山上的护林员。问他是否知道“雁回头”的故事,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了许多。虽听不大清楚,但明白了大概意思:这事谁也莫有考究过。来此地的大雁确实很多,但不一定都留下来。“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嘛。”最后这句话我听清楚了。是的,这世间的事物繁杂广博,千变万化,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远无止境啊。从护林员那里得知下一个有趣的景点便是人们常说的“南天门”。《西游记》里说孙悟空从东海一个筋斗云来到南天门穿门而上大闹天宫。这引起我一睹其境的欲望。先是随着游人一起下山,山凹处有一条很宽但很浅的溪流。人们纷纷脱下鞋子,赤脚摸着石头蹚过去。溪水冰凉得很,到了对岸把脚赶紧放在裤腿上擦擦穿上鞋子继续赶路。沿着蜿蜒小路攀爬几个山岗途径铁佛寺驻足观看。外观破旧的铁佛寺依旧山门紧闭。门前牌子上介绍道:铁佛寺建于1638-1661年间。1938年周恩来 郭沫若曾步行登山至此。回顾这段几经上山下山、拨荆棘、涉流水,甚为崎岖坎坷之路,似乎看到了他们二位当年登山之辛苦状。又经过一番艰难跋涉,终于登上了南天门所在的南峰。向上仰望,南天门突兀而立,鸟瞰群山,气势确实非凡。高大的牌楼门楣上镌刻着“南天门”三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大牌楼两边还矗立着两个小一点的牌楼,右边“行云”,左边“施雨”,三足鼎立,相互映衬。巍峨壮观,好不气派!细看大牌楼那粗壮的柱子上刻印的楹联曰: 门可通天 仰观碧落 星辰近

路承绝顶 俯瞰翠微 峦墺低。低头看罢不胜感慨:南天门真乃通天之门啊!听人介绍,这里还不是南岳的制高点。最高峰在北峰,距此还有半天的路程呢。不少人闻听后啧啧连声,打了退堂鼓。我抬腕看看手表,刚好下午两点半。屈指盘算,如抓紧的话明天归队可能来得及。“不到长城非好汉”毛主席诗词鼓舞着我决定继续登程。由南峰北坡下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时可以躬身登攀,而下山时由于坡陡,则要把臀部后坐以保持平衡。好在年轻,腿脚灵活,顺着坡道连颠带跑地就下来了。虽然十分劳顿,但心情很开朗。眼前横卧着一条公路,一头从山下蜿蜒而来,一头向着北峰盘旋而去。公路虽然简易也不宽,但比起崎岖山路来要平坦豁朗多了。公路右侧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十分深远。底下一阵寒风扑来,令人打了个冷战。这才注意到满山遍野已是冰雪世界了。想起山下的南岳镇还是草木葱茏,处在半山腰上的铁佛寺周围则草木枯黄,而脚下便是松林戴帽满目皆白了。真可谓是一山三季的奇观异景啊!太阳西挂,越往前走越觉寒气逼人。我裹紧大衣压低帽檐,抖擞精神加快了脚步。大约快下午5点多了吧,我和几位结伴而行的年轻人最终爬上了海拔1290多米的北峰到达了峰顶的上封寺。一块约十几米见方的宽大岩石斜卧在上封寺东侧翘首远望。迎面石壁上刻印着湖南巡抚灵武张煦所书的三个大字“观日台”。哦,这里就是人们向往的观云海日出之处呀!千辛万苦一路奔波终于登上了南岳的最高峰啦!我喜出望外地奔上观日台,举目望去,群山皆在脚下。那连绵起伏的山野树木皆盖上了晶莹的雪被,犹如一望无际的冰川,在夕阳照耀下闪现着耀眼的白光。试想如驾驭儿时的“冰爬子”驰骋而去该是多么的惬意呀!身旁的人们议论着要在上封寺宿一夜,以便早早起来观看那云海中缓缓升起的美丽壮观的红日。可惜,不能在此逗留了。我暗自忖度只有一天的空余时间,明早还要赶路归队呢。(其实当时我是可以自主晚一天归队的,但我不想那样做。因为平日里常给战士讲“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呢)主意已定,便趁天未黑赶快下山。回到上封寺时,一股饭菜香飘来,一下子把早已饥肠辘辘的肠胃勾引得更加饥渴难耐了。上山时的两个茶叶蛋也不知什么时候报销了。饭菜香味是从寺里的食堂传出来的,原来是衡山县供电公司的几位工人在提前开饭。我试探着向他们说明情况。还好,我又一次得到了额外的照顾。我付了三角四分钱获得了一盘萝卜炒肉片和一竹碗蒸饭。那位胖胖的食堂大师傅还端来一碗蛋花汤送给我。他又与施工队的赵班长商议后同意我搭乘他们的车下山。工人们很快用完餐就行动了。我握着好心人大师傅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眼里噙满了泪花。大师傅憨厚地笑着,还扶我上了车。车子开出了很远,他还站在那里向我挥着手。多么好的师傅啊,令人难以忘怀!车子顺着公路盘绕而行。班长开始让我坐在驾驶室里,我说什么也不肯,这已经够给人家添麻烦了。我和另两位工人坐在后斗里,一路颠簸着下山。路上停了几次,他们下车去检修线路。有一次在我下午从南天门下来遇到公路口的地方,班长和两位工人去了很远处工作。我和司机师傅交谈了一会儿,见他们还没回来,他说咱们都休息一下吧。一天下来确实困乏得很,很快我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大家招呼我下车,说南岳镇到了。司机师傅告诉我绕路给我找了一家离汽车站近的旅店。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夜幕中只有挨个与他们紧紧握手,洒泪而别。在旅店我久久难眠。一天的南岳之行感触良多啊!卖茶鸡蛋的小姑娘、山上的护林员、大庙的技术员、食堂的大师傅、检修线路的工人,每个人都是那么纯朴善良忠厚热情。这一幕幕一桩桩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啊!当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而体现出的是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热爱呀!不虚此行,不虚此行!我自语着,在亲密的军民鱼水情的温暖感受中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作者简介:
武保水1952.10生人,大本学历。1970--1986南海舰队航空兵部队服役。1987—2012.10电力公司工作,现已退休。长期从事政工工作,热爱文学创作,在天津《中老年时报》及《运河》等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数百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