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宝扶风杨珣碑新考
文/张笃海
陕西省扶风县境内著名的田野文物杨珣碑,是我国历史上盛唐时期树立至今的一通巨碑。它是唐玄宗李隆基为表彰其重臣宰相杨国忠之父杨珣(667——717)所立,因此堪称唐室重宝。
这座巨碑矗立在扶风法门镇以北一公里处。居《扶风县志》载,此碑通高6.67米,由从上到下四块巨大的大理石相叠而成。计:碑额高2.13米,碑身高3.18米,碑座有两层,上下两层高度分别为0.91米和0.45米。碑身宽2.19米,厚0.65米。碑座上层宽2.8米,下层宽3.98米。碑为螭首圭额,方座;座下刻瑞兽和力士浮雕。
此碑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杨国忠担任右相一年之后,玄宗皇帝对杨父的第二次墓顶加封。第一次是五年前的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杨珣被追封为魏郡太守,夫人被追封为魏郡夫人。据《唐书》记载,杨国忠(原名杨钊)与贵妃杨玉环是堂兄妹。杨玉环原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妃(在封建社会诸侯的正妻称为妃)。唐玄宗(亦称唐明皇)在武惠妃薨(逝世)后,悼念不已,后宫数千人,觉无可意者。“或言寿王妃杨氏之美,绝世无双。上见而悦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娶左卫郎将韦昭训女。潜内太真宫中。太真肌态丰艳,暁音律,性警颖,善承迎上意,不期岁,宠遇如惠妃,公众号曰娘子,凡仪体皆如皇后。”于天宝初封贵妃。玄宗下诏在长安城中为贵妃娘家修了家庙,追赠早年去世的贵妃生父杨玄琰太尉、齐国公;母齐国夫人。又擢她叔父杨玄珪(养父)为光禄卿。其族兄杨铦、杨錡都被授高官;尤其是堂兄杨钊(为求恩宠后改名国忠),这个并无真才实学、只不过精于樗蒲(古代一种赌博)之技的蜀中浪子,靠着贵妃的裙带关系竟一步步登上了“右相”的高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唐皇朝的掌权者。贵妃的三位姐姐,都在京师赐给宅邸,宠幸无比。皇帝的又一宠臣、杨国忠的死党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替皇帝起草了贵妃家庙碑的碑文。玄宗过目后甚为满意,提笔仅改动了几字(一说为七字),然后提笔亲为书丹,这便是当年矗立于京都长安城中的轰动一时的气势宏伟的“贵妃家庙碑”。为了引皇上高兴,碑文中改动的七个字,都用黄金镶嵌了。在追封贵妃之父杨玄琰,并为岳父家建起了家庙之后,接下来玄宗还有另一件要事,这就是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已为右相,按皇朝的规制,也该对其父、自己的另一位老岳丈再次追封一回了。因为杨国忠的父亲杨珣当年把坟地选择在了远离京师的扶风安平山,所以在坟山附近自然也应为其竖一座“追封碑”。于是,今天扶风法门寺以北的田野上,就有了这座和当年长安城中的“贵妃家庙碑”并称的魏巍巨碑了。
时至今日,长安古城中的“贵妃家庙碑”早已毁于战火,而值得庆辛的是,其姊妹碑----扶风-杨珣碑则历经劫难,安度一千二百余个春秋。由于扶风杨珣碑是盛唐时期留下了两位帝王墨宝、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田野文物,又因其结构宏伟、建造艰难,所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可以说:杨珣碑,既是一座书法艺术宝库;又是一件古代石雕和建筑艺术珍品。而碑面上由唐代巧匠镌刻、玄宗皇帝御制御书的碑文,不也正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篇戒贪戒奢的宝贵历史资料吗?该碑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状况,也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实证。这大概才是这通古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吧。
该碑位于法门镇以北一公里、美水河东岸,岐阳安平山杨珣墓之南约5公里。原址北边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小沟渠。五十年代省文管部门曾计划把它搬往西安碑林,作为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限于当时条件,没有搬成。1958年县上为这块巨碑造了一个碑楼。时至2008年9月,为了加强对这座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管护,几十名工人和文管干部,冒酷暑奋战了几十天,把巨碑由原址向北搬迁了30米,还为它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碑亭,并用砖墙围了起来。小院大门有专人看守,有效防止了文物遭受破坏。
虽然新旧唐书未详载为国忠亡父立追赠碑于扶风县北原一事(史载:十二载癸巳,“京兆尹鲜于仲通请为国忠刻颂,立于省门,仲通制其辞,上为改定数字,仲通以金填之。”),但碑上的文字就为我们证实了这件史实。由多种史料和碑上文字可推知,此碑与她的姐妹碑杨氏家庙碑的问世过程如出一辙,并互为补充印证:都是由鲜于仲通起草碑文,玄宗过目改定,并亲为挥笔书丹。时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玄宗68岁,这位晚年懒于国政,沉湎于书法音乐歌舞等艺术境界的风流天子,其独特的隋唐八分书,字体雄浑苍劲,气势夺人,书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皇帝书法家垂暮之年书丹的这件杰作,其艺术水准堪与长安城中几年前他本人书丹的另两通巨碑——“孝经碑”和“贵妃家庙碑”相媲美。
建在扶风的这座盛唐巨碑历经千年沧桑,究竟躲过了多少次天灾和人祸,人们早已记不清了。但有两次却早已记在史册,扶风人民永志不忘。
第一次是工程竣工两三年后的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11月,一场叫做“安史之乱”的叛乱就发生了。春节前,叛军攻占了大唐京都长安,玄宗事先丢下长安百姓、文武百官和部分龙子龙孙,在杨国忠、陈玄礼等少数臣僚的护送下秘密出城向西逃窜。在兴平马嵬坡,又冷又饿的禁卫军发动了哗变。风流皇帝被迫在江山和美人之间做出了选择;在权臣被愤怒的士兵们乱刀砍死之后,贵妃也被赐死。在答应了士兵们的要求(抄斩杨氏满门)之后,玄宗继续西行逃往四川。被迫答应父老请求,留下太子李亨领导平叛。幸亏安禄山叛军的首领都是胡将,没有文化,哪有什么大计远略,占了长安后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没有乘胜追击,玄宗才得以逃脱。叛军势力未能到达今天扶风县一带。安禄山视杨为政敌,叛军若见此碑,非毁之不可。杨国忠身为宰相,事前确也多次向皇帝指出安禄山必反,但他也并无“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任何作为。安禄山兵犯潼关,他和宦官们又勾结一起,撺掇玄宗连斩封长清、高仙芝等几员大将;拒绝哥舒翰坚守潼关,不急于与敌决战的主张和郭子仪、李光弼等“渡黄河直取敌老巢范阳”的灼见。后来在郭、李等忠臣良将及全国军民的一致支持下,肃宗、代宗经八年惨淡经营,才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扶风杨珣碑因故得以保全。
而巨碑距今最近的一次遇险,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的公元1966年冬季。一场浩劫猛然袭来,红卫兵打着“破四旧”“砸烂旧世界”的旗号冲向社会,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如曲阜孔林等,许多被砸被毁。一天,关中名刹法门寺门前开来了两辆汽车,约百十名臂缠红袖章的年轻人各带锨镢等,冲进庙们就是一场乱打乱砸。他们听说,扶风县志上记载,法门舍利宝塔下藏有地宫,地宫里有无数珍宝,还有佛指舍利。所以决定挖地三尺,也要找到这些东西,毁之而后快。
眼看国宝就要遭殃,寺院主持良卿老和尚,决心以身殉法。他架起木柴,端坐火上,口念“佛走我走!”就此坐化圆寂。红卫兵们见失了人命,立即作鸟兽散。法师视死如归的壮举就此保卫了佛宝国宝,当然也就保住了寺北一两公里处的杨珣碑。因为此碑也早就列入了他们“破四旧”的黑名单,是他们“砸烂”的下一个目标。
好险啊,已矗立扶风美山之阳一千二百余年的杨珣巨碑又逢凶化吉!
杨珣碑,其阳面原本刻有汉字1200有余。
碑额两行八个大字字体是秦篆,文曰“弘农先贤积庆之碑”,点明此碑名称。此系当时的太子李亨(几年后登基称帝称唐肃宗)所题。碑身正面的文字共26行,左边(观瞻者右手所在处)两行,分别是碑文的主标题和副标题,但字迹今已漫漶难辨;最右边(观瞻者左手所在处)一行字迹亦已漫漶,但常识告诉我们,这最末一行是记载立碑时间的。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知左一行是玄宗题写的此碑的碑文的标题,字体与碑文全文一致(都是隶体八分书),文曰“追赠武部尚书郑国公碑铭并序,”共13字;第二行和最末一行的字体则是太子李亨端庄工整的楷书。第二行文曰:御制御书、皇太子臣亨奉敕题。12字副标题,点明这块碑身份不一般:碑文系大唐皇帝李隆基所撰写,并亲为书丹;而碑顶额上的八字秦篆及碑文正文左右两边的两行正楷,则是出自皇太子李亨的手笔。
除去首两行及末行,就是碑文的正文部分,共23行。这部分每行原则上含57字,但因其中有两行并未满行,且行文之间每遇有“道”“天”“社稷”等古人尊崇的字眼,前必空几格,以表恭敬,如“道”字出现了三次,“天”字出现了两次,它们前均空了3格;而“社稷”出现了一次,前边空了5格。碑身上半部字迹一般尚很清晰,点划无缺,就是下半部漫漶严重阙字较多;但上下通读,意思尚可基本了解。文题点明“碑铭并序”,末几行“铭曰”二字领起后三行,就是碑文的第二部分“铭”;前边的20行,就是碑文的第一部分“序”。这部分简述了碑主的家族世系、一生读书及仕宦经历,并对其孝养父母和任职期间恪尽职守的一贯表现,及他们夫妇为国家培养出杨国忠这位“王佐重臣”进行了褒扬。
经统计,正文23行中,第20行25字,第23行17字。另外21行,每行57格,减去20个空格。正文部分共应含字:57 * 21 +( 25+17 ) — 20 = 1219 顶8 字 + 左两行标题 ( 13 + 12 ) = 33 右末行太子李亨所题正楷字体,估计约是15个:天宝十二载岁次癸巳()()吉日立石故,本人计算,杨珣碑正面共包含两位皇帝的手书各体汉字 1219 + 33 + 15 = 1267 (个)
今碑面残缺漫漶(拓碑时捶损及人为破坏所致)汉字约二三百,尚有约千字可读。现将本人近几年结合几次实际考察与钻研史料对杨珣碑建造过程及碑文的认知汇报如下:巨碑的建造过程 作者访诸当地父老,该碑所用所用石料为富平大理石,出自今 咸阳市富平县。那么,问题就来了:唐时既无今之公路,又无今之汽车和吊车等大型设备,几块数吨重的巨石,又是如何从百公里外的矿山搬运到扶风县北源的呢?这就要感谢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三九天冰雪滑道搬用法”了。我们试想,从把石料从矿上开采出来,制成坯料;再利用雪后通过冰滑道把这些坯料运到立碑工地;再对其进行打磨、雕刻、书丹,刻字……
刻好之后,在利用杠杆吊装……
这是一项多么浩繁的工程呀!据史料载,重赠是天宝十二年三月的事,决定立碑褒扬,石料运到立碑工地当是当年冬天,实际立碑竣工当是第二年夏天或秋天的事了。所以,此碑的建造时代,正值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盛唐的巅峰时期。此碑从其形制、规模到艺术风貌,无不体现了大唐盛世的风采,此碑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面貌的真实体现。遗憾的是,此碑刚刚竖起,天宝十四载11月,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发动了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王朝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玄宗后期的昏庸懒政、刚愎自用,亲小人、远贤臣终酿苦果……碑文原文及部分阙残字试补
(一)碑文原文
弘農先賢積慶之碑
追贈武部尚書鄭國公碑銘並序
御 製御書 皇太子臣亨奉敕題
1、(闕二字)易與ooo天地准,故君子洗心焉。夫出處審乎時,默語存乎ooo道,簡易成其大,勞謙(闕一字)於吉(闕五字)有人(闕七字)公(闕二字)
2、(闕二字)右相國忠之父也。純孝足以合禮,移忠足以和義,體仁足以長人,貞固足以幹事。包大易之四德(闕六字)莫京(闕十字)
3、(闕一字)有以嗣者矣。公諱珣,字仲珣,華陰人也。叔虞翦圭,自周封晉;伯喬食菜,受邑君楊。氏族之先也,黃雀(闕一字)環(闕九字)潔白(闕五字)
4、五公四代乘朱輪者,兩漢百人,門閥之宗也。公曾祖汪,隨國子祭酒、吏部尚書、戴國公,探ooo道秉德,(闕四字)大父令本,庫部郎中(闕一字)沂(闕一字)三郡
5、守。講信修睦,不隕厥問.烈考志謙,青城令,追贈陳留太守。修辭辯學,薄遊以取榮;衝用晦德,積慶以垂裕。 (闕六字)有(闕一字)光。公承(闕二字)之陰騭,體
6、積善之陽報。氣禀清明,生資禮樂。故藝能無不揔,博覽無不詠。嘗讀書至事親章,乃輟卷長歎曰:夫子志在《春秋》,(闕二字)之懿行在《孝經》,(闕二字)也乃(闕一字)
7、心所至,誓不違親。然鳴鶴遠聞,招弓屢辟,確乎不拔,皆以色養懇辭。青城府君每加誨誘,俾之從政。公乃(闕五字)面承大人庭訓,孝乎惟孝,友于
8、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也。府君乃撫而慰之,就成雅志。自是三十馀載,非躬薦甘旨,不以潔(闕十一字)定非(闕一字)疾無(闕二字)之憂,致
9、(闕一字)養極三牲之也常被人们忘却,例如,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和金石鉴赏家钟明善编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4年六月印刷成书的《三秦书法胜绩》,就把它漏记了。笔者孤陋寡闻,想来千百年来忘记此碑的决非仅此一家。这不能不说是书法界、金石界的一大遗憾。以上看法,几年来一直在笔者脑中萦绕,挥之不去,率性一吐为快。切望方家及文友们不吝赐教!
10、曰:生極其養,不違親以易身。孝本乎仁,豈懷寶而迷國。又太夫人有苦切之誡,乃應命焉。換左衛兵曹,以(闕四字)州司士轉杭州司士,丁内忧去職。
11、及欒棘僅起,衰麻外除,謂楚祿萬鍾,永無及已。孔門四教,庶有立乎?乃息心參調,優游著述,尋以親(闕七字)察使察罪舉能,(闕二字)玄武令公
12、(阙一字)從政也:蘊中和以息機,推誠信以動物,草木無夭,况人庶乎?鬼神知感,況豪右也。所以堂上鳴琴,(闕八字)所在(闕五字)用公之道,
13、行公之志,推以一邑,持宰ooo天下,亦信然乎。神欺輔仁,位不充德,亭伯勞於郡掾,仲躬止於太邱,(阙七字)時宰竊位,而(闕一字)嘆命之不偶。
14、(闕二字)猶今,享年五十有一。開元五載,遘疾終於玄武之縣廨。公始自解褐應召,及乎易箦歸(闕一字),凡六徙。(闕六字)者三,(闕一字)人者一。(闕四字)之屯
15、(阙一字)無慍恚於三黜;以之造次,必周旋於四科。傳曰:“涅而不缁,摩而不磷。”公之謂矣。夫人中山張氏,僕射(闕六字)州希夷之(闕一字)女。恭儉之德,訓於
16、公宮,貞信之教,行於嬪族。命之不造,華年早凋。以開元二十七年十月十六日,合葬於岐陽之安平山南原,禮也。天寶七載,追贈魏郡太守,夫人中山
17、郡夫人。其孤國忠,濟美代業,應期王佐,則我有ooooo社稷,尔能衛之;我有廊廟,尔能宰之。叶和九功,九功惟序。平章百姓,百姓昭明。俾九流衣
18、冠,萬邦黎獻。丕乃大言曰:“咸有一德,思皇萬年。”時惟尔勞,時惟尔弼。若然者,雖我君臣之遇(闕一字)契理運亦乃祖(闕二字)之訓貽厥門風。於是美(闕二字)之克家, 19、霈春澤以流葉。天寶十二載三月,重贈公武部尚書,追封鄭國公、夫人鄭國夫人。所以彰父教子忠,君嘉臣節也。俾萬載得推恩(闕八字)
20、希音。則鉅鹿名將,空深漢主之懷;闕里先師,逾愧魯侯之誄。銘曰:
21、先王至德,訓人惟孝。倬哉楊侯,獨立名教。宏ooo道由己,聚學依仁。悾悾勵節,諄諄奉親。明惟其物,暗不欺神。 (闕十字)孰比,顏冉
22、其倫。君子委和,嵩神属慶。挺生王宰,精微亞聖。光尔前烈,毗予大政。延贈夏卿,追封舊鄭。安平原兮岐之陽,所(闕二字)兮(闕二字)鄉。 (闕三字)兮(闕三字),冥冥
23、歸兮泉路長。獨九京之豐石,播終古兮名揚。 天寶十二載歲次癸巳(闕若干字)(陕西.扶风 陵江钓翁张笃海2017年2月15日勘校)
(二)杨珣碑碑文阙字试补及内容浅释
石碑名称;弘农先贤积庆之碑(唐肃宗李亨篆书题额)碑文正标题;追赠武部尚书郑国公碑铭并序(唐玄宗李隆基八分书题)
碑文副标题;御製御书 皇太子臣亨奉勅题(唐肃宗李亨楷书题)
碑文正文共23行,系玄宗亲自撰文并书丹,书体是玄宗晚年炉火纯青的汉隶八分书。下面是其内容。对原碑文中阕字以“△”标记,但依靠碑文上下文和史料能推断出的作了试补,并对文句作了分段和简析。
碑文正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铭文前的序文。这部分是作者为杨珣写的传记,简述了杨珣读书、孝亲、仕宦经历,及玄宗两次敕命墓顶追封的经过。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序”。
朕闻:易與天地准,故君子洗心焉。夫出處審乎時,默語存乎道,簡易成其大,勞謙△於吉。我大唐驾下有人曰武部尚书郑国公杨氏者,乃右相國忠之父也。純孝足以合禮,移忠足以和義,體仁足以長人,貞固足以幹事。包大易之四德△△△△△△莫京△△△△△△△△△△信有以嗣者矣。
浅释:以上为第一层,由议论引出功德碑歌咏赞美的对象。
公諱珣,字仲珣,華陰人也。叔虞翦圭,自周封晉;伯喬食菜,受邑君楊。氏族之先也,黃雀△環△△△△△△△△△潔白△△△△△,五公四代,乘朱輪者,兩漢百人,門閥之宗也。公曾祖汪,隨國子祭酒、吏部尚書、戴國公,探道秉德 ,△△△△。大父令本,庫部郎中,△沂△三郡守。講信修睦,不隕厥問.烈考志謙,青城令,追贈陳留太守。修辭辯學,薄遊以取榮;衝用晦德,積慶以垂裕。△△△△△△,有令光。
浅释:以上为第二层,简介华阴杨氏和碑主杨珣有显赫的家世,是著名的门阀世族,周武王姬发及叔虞的后代。姬伯乔被周王封于杨,称杨侯,是杨姓的始祖。传说东汉时华阴少年杨宝心地仁慈,九岁时救了一只被弹弓打伤的黄雀。这只黄雀原是瑶池王母的信使,它伤好后化为黄衣小儿,赠给杨宝四只玉环报恩(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杨氏遂有文中的“五公四代”之荣。碑主的高祖杨汪为隋重臣,祖、父皆在大唐任职。而西汉初年在著名的垓下之战中和同伴们一道斩杀楚霸王项羽的将军杨喜,则是杨珣的远祖,即后文中提到的“巨鹿名将”。而文中的“五公四代”,包括西汉高祖部将杨喜,及东汉太尉杨震、杨秉、杨赐、杨彪。杨彪是三国曹操部下丞相主簿杨修之父。
这段文字中,“翦(剪)、菜(寀)、(随)隋”三字系通假字。
公承祖宗之陰騭,體積善之陽報。氣禀清明,生資禮樂。故藝能無不揔,博覽無不詠。嘗讀書至事親章,乃輟卷長歎曰:夫子志在《春秋》,孝悌之懿行载于《孝經》,昭昭也。乃仁心所至,誓不違親。然鳴鶴遠聞,招弓屢辟,確乎不拔,皆以色養懇辭。青城府君每加誨誘,俾之從政。公乃△△△△△面承大人庭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也。府君乃撫而慰之,就成雅志。自是三十馀載,非躬薦甘旨,不以潔△△△△△△△△△△△定,非独疾無医药之憂,致奉養極三牲之樂。當時君子議以為難。及丁家艱,哀毀踰制,遂結廬墓左,手植松楸,郡縣以孝聞。服滿召赴京师授职,以旌孝行,遷延不行者久之。
浅释:以上为第三层。介绍碑主读书养性,孝亲守礼的情形。突出其葬父后,方才出仕,是孝亲的楷模。
或曰:生極其養,不違親以易身。孝本乎仁,豈懷寶而迷國。又太夫人有苦切之誡,乃應命焉。換左衛兵曹,以△△△△州司士轉杭州司士,丁内忧,去職。及欒棘僅起,衰麻外除,謂楚祿萬鍾,永無及已。孔門四教,庶有立乎?乃息心參調,優游著述,尋以親△△△△△△△察使察罪舉能,得授玄武令,公复從政也。蘊中和以息機,推誠信以動物,草木無夭,況人庶乎。鬼神知感,況豪右也。所以堂上鳴琴,△△△△△△△△所在△△△△△用公之道,行公之志,推以一邑,持宰天下,亦信然乎。神欺輔仁,位不充德,亭伯勞於郡掾,仲躬止於太邱,△△△△△△時宰竊位而每嘆命之不偶。△△猶今,享年五十有一。開元五載,遘疾終於玄武之縣廨。公始自解褐應召,及乎易箦歸天,凡六徙。六徙之中因事者三,因人者一。△△△△之屯邅,無慍恚於三黜;以之造次,必周旋於四科。傳曰:“涅而不缁,摩而不磷。”公之謂矣。
以上为第四层:简述任职经历。碑主葬父后方才出仕,不久后又丁母忧离职,三年服满后再游宦海。其职历经六次迁徙,可谓命途多斘。碑文中的“玄武”是唐时县名,今四川省中江县。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讳,流传的文史资料中的“玄”字都被改为“元”字;连南北朝起就流传的《千字文》也遭篡改,“天地玄黄”有的版本成了“天地元黄”。又,“换左卫兵曹”句中,“换”字当为“授”的通假字。
夫人中山張氏,僕射△△张公知△州希夷之△女。恭儉之德,訓於公宮,貞信之教,行於嬪族。命之不造,華年早凋。以開元二十七年十月十六日,合葬於岐陽之安平山南原,禮也。天寶七載,追贈魏郡太守,夫人中山郡夫人。
以上为第五层。简述夫人张氏一生行止。追忆张氏不幸華年早凋,及玄宗皇帝对杨珣夫妇第一次追封:封杨珣为魏郡太守,张夫人为中山郡夫人。写此文时,是皇恩浩荡的第二次“墓顶加封”,封杨为武部尚书、郑国公;张为一品郑国夫人。
按:从上文“命之不造,华年早凋”句意揣摩,张夫人大约三十岁左右即已去世,当时由于其夫君仅是一位小小的玄武县令,当时很可能只是“暂厝”,并未下葬。开元五载(公元717年)杨珣病逝,择吉于扶风岐阳之安平山。开元二十七年,即时隔二十二年后,始得实现与夫合葬。个中辛酸,不难想象。
其孤國忠,濟美代業,應期王佐。則我有社稷,尔能衛之;我有廊廟,尔能宰之。叶和九功,九功惟序。平章百姓,百姓昭明。俾九流衣冠,萬邦黎獻。丕乃大言曰:“咸有一德,思皇萬年。”時惟尔勞,時惟尔弼。若然者,雖我君臣之遇契理運亦乃祖忠孝之訓貽厥門風。於是美△之克家,霈春澤以流葉。天寶十二載三月,重贈公武部尚書,追封鄭國公、夫人鄭國夫人。所以彰父教子忠,君嘉臣節也。俾萬載得推恩△△△△留竹帛之希音。則鉅鹿名將,空深漢主之懷;闕里先師,逾愧魯侯之誄。
以上为序文第六层。褒扬杨珣夫妇教子有功,及杨门忠孝的家风。玄宗皇帝第二次追封(墓顶加封):封杨珣为武部尚书、郑国公;封张夫人为郑国夫人。此处对当时最受宠爱的的重臣杨国忠可谓褒扬之至。这一方面固然是文体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玄宗晚年昏聩懒政,刚愎自用的心态。
自“铭曰”二字起到篇末,是碑文正文的第二部分,即玄宗为上文“杨珣传”所写的铭文。按照写作要求,这也是一篇概括碑主一生功业并作出评价的韵文,即抒情短赋。这篇短赋的前边是若干四字句,接着是四个七字句,最后再由两个六字句结尾,照应开头,对岳父杨家和宠臣、右相杨国忠进行褒扬,极尽溢美之词,完美地收束了全文。
銘曰:先王至德,訓人惟孝。倬哉楊侯,獨立名教。宏道由己,聚學依仁。悾悾勵節,諄諄奉親。明惟其物,暗不欺神。△△△△,△△△△。仪秦孰比,顏冉其倫。君子委和,嵩神属慶。挺生王宰,精微亞聖。光尔前烈,毗予大政。延贈夏卿,追封舊鄭。安平原兮岐之陽,所安居兮平安鄉。倚岐山兮面渭波,冥冥歸兮泉路長。獨九京之豐石,播終古兮名揚。
这段铭文总结人物传记,点明写作宗旨。由于杨珣生前官职卑小,未能建立大的功业,故在他读书和孝亲以及家教家风方面不吝笔墨大加渲染。金口玉言把杨珣比作孔子及孔门弟子颜回、冉有;把杨国忠比做亚圣孟子,赞其有王佐之才。遂给历史留下一段笑谈。
正文后末行注明立碑时间,系肃宗李亨用楷书书写:
天寶十二載歲次癸巳△△吉日立石
(笔者不揣浅陋,斗胆试补部分阙文。愿搏众文友一笑!乔山牧人美水耘夫凤岭樵子陵江钓翁老黄牛老范进新呆子新乙己扶风新区得月楼主人张笃海于丁酉岁仲秋题)
(三)碑阴宋人题刻标点及评析
洛阳李行之,岐山刘唐()同观,绍圣二年四月望日。
石碑在县北二十二里高原之上,分书二十六行,行五十七字,捶阙者三之一。然犹有可辨者。碑今高二丈三尺,宽六尺二寸,方趺,刻海马垂云,宽九尺,制造钜丽,书法媲美《孝经》(按:此处指矗立于长安城内的“孝经碑”)。末行有“二载癸巳”字,上、下阙如,知是天宝十二载建立也。题额亦工甚。摩挲碑下,不忍离去。欧阳《唐书·世系》:杨珣出太尉震之后。上谷太守珍生清河太守真;真生洛州刺史弘农公懿;懿生冀州刺史、三门县伯顺;顺生仪同三司平乡县公琛;琛生梁郡通守汪;汪生库部郎中令本;令本生昊陵令友谅;友谅生宣州司士参军珣;珣生国忠。而友谅之弟志谦生蜀州司户参军元琰;元琰生太真妃;故妃与国忠应为同曾祖之兄妹。而碑云:珣之考为青城令志谦。是元琰与珣同为志谦所生;珣生国忠。元琰生贵妃。妃与国忠为同祖之兄妹;非同曾祖之兄妹也。此史之误于世系也;碑称汪为隋国子祭酒吏部尚书戴国公,而世系只言梁郡通守,此史之误于职官也。贵妃传言:“诏为元琰立家庙,帝自书其碑”。此处记帝有题碑之事;旷代作史,伪传珣为元琰,,不曾亲察此碑尔。此史之误于纪事也。呜呼!金石之文不泯于世,功其浅鲜哉!
碑中“孝乎惟孝”亦是四字为句。
《金石録》唐杨珣碑按:《唐史·宰相世系表》以珣为友谅子。今碑乃云志谦子,疑史误。珣,杨国忠父也,故无宗亲为制碑。其末盛称国忠之美,云:“我有社稷,尔能卫之;我有廊庙,尔能宰之;叶和九功,九功惟序;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其语可谓褒矣。其所谓“临乱之主,各贤其臣”者乎。碑天宝十二载建,盖后二年,禄山起兵;又一年,国忠被戮矣。
笔者简评:细读碑阴宋人瞻碑文题记,知李、刘二人发现杨珣世系在碑文中的讲述与唐史记述不一致。他们认为据唐书记载,杨国忠和贵妃是有同一曾祖的堂兄妹;而照碑文的意思,他俩却是有同一祖父的堂兄妹;这肯定是史官记错了。本人认为,是否还会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史官倒是秉笔直书,而为杨珣作传之人却是曲笔逢迎,有意把国舅和贵妃的关系再拉近一些呢?毕竟,征南绍的一次又一次大败仗,汇报给玄宗时,都变成了“大胜仗”。还有,《隋书·杨汪传》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杨殉曾祖杨汪被炀帝封为隋“国子祭酒、礼部尚书戴国公”一事。另外,《唐书·贵妃传》记得清清楚楚:“诏为元琰立家庙,帝自书其碑”,怎么都怀疑了呢?只能说,玄宗皇帝对两位老泰山采取了“一视同仁”的公平待遇。就在长安城中的那通巨碑和杨氏家庙建起几年之后,在百公里外的扶风北原,另一场规模巨大的工程又开始了。杨国忠既是国舅,又是权臣,他选择法门寺以北扶风北原作为自己父母追赠碑的落脚地,本人以为,起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此地当长安通往凤翔直至西域的古丝绸之路之旁;
二、父母的坟墓就在北边大约5公里处(安平山南原);
三、扶风法门寺附近有自己的本族人家。解放后扶风县名儒、文化馆馆长冯公略先生曾对此事做过深入考证,认为石碑西侧的永安村和其东北之南阳村杨姓都是华阴杨氏的同族。并于1960年春为杨珣碑吟七绝五首。兹录如下:
(一)
大书深刻明皇文,巍然高耸过三寻;
杨氏遗迹只此在, 犹见炙手势绝伦。
(二)
虚文只能自解嘲, 粉饰宁掩骄横恶。
赞颂即能胜周孔, 千载公论竟如何。
(三)
平安火报已熄灭, 华清歌舞犹未歇。
渔阳鼙鼓马嵬恨, 都从矜骄二字来。
(四)
玉环故居属扶风, 即此丰碑尽可征。
况有遗族千余口 , 不讳仲珣是祖宗。
(五)
虽非甘棠有遗爱, 尚有考古价值存。
尧舜冠裳桀纣履,一例应作文物珍。
四、肯定也是为了远避长安城中本家族家庙和家庙碑,以表示对堂妹贵妃的尊重。编后话:今天游人来到碑亭旁,可见陕西省人民政府1955年立的“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和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立的“唐杨珣之墓”石碑各一通。扶风杨珣碑虽是名碑,由于所在地域偏僻,也常被人们忘却,例如,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和金石鉴赏家钟明善编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4年六月印刷成书的《三秦书法胜绩》,就把它漏记了。笔者孤陋寡闻,想来千百年来忘记此碑的决非仅此一家。这不能不说是书法界、金石界的一大遗憾。
以上看法,几年来一直在笔者脑中萦绕,挥之不去,率性一吐为快。切望方家及文友们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