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忘历史 唱好《国歌》
孙述考
2021.9.1日9时2分一10时45分作
《国歌》原名叫《义勇军进行曲》。但当代中青年,包括少年儿童,有几人了解这首歌诞生的过程吗?正是因为大家已经把历史遗忘了,现在只是停留在唱的阶段,已经没有了《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所以,很多次,或者唱得压抑,或者唱得一点力量也没有!如果当年这种状态,完全没有了那种民族沦亡的焦急、悲愤、英勇,怎么去号召全国中华儿女赶快觉醒,抛弃一切个人利益,为保卫国家去英勇战斗!这和《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端起了长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的气势悲壮,精神高昂,情绪激动完全一样!”

今天,我带领大家重新来学习这首《国歌》的来历。这首歌原来是1935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革命,宣传抗日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是由革命编剧家田汉在狱中作词,这首歌词一开始写在香烟盒上,被探监的革命者带出狱外。由著名的革命作曲家聂耳在日本谱曲,并对歌词进行三次修改,寄往国内。由电影投资人朱庆澜将军改为《义勇军进行曲》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1935年,日本在东北三省屡屡挑衅。中华民族面临沦亡!中华告急!所以,这部电影是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拍摄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也因此而产生。

1949年9月,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讨论国歌的确定。毛主席亲自主持。召集各界发表意见。著名画家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因为它非常雄壮!有人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毛主席说,原来,中国被帝国主义压迫,现在被帝国主义包围。意思是说,现在还是最危险的时候。周总理也同意保留这一句,认为改了就没有原来的意思了。就这样,《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国歌》。

国歌中为什么喊了两次“起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是在一声声呼唤,在喊。唤了一句,人们还不觉醒,再大声呼唤一句。呼唤谁呢?“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人们啊,你们既然不愿作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不愿受他们压迫、残害,赶快醒来,赶快行动起来!用我们的血肉之躯,团结起来,筑成一座抵御外寇入侵的新的长城。因为,日本侵华,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马上要沦亡了!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此,每个中华儿女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然后,曲作者又用了一个“反复”修辞手法,连续用了三个“起来!起来!起来!”,三个叹号,表现出曲作者号召人们怀着满腔的悲愤、焦着、情绪激昂,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后面又用了“反复”修辞手法,一连用了三句“前进!”和一句“进!”因为,前进用了感叹号,所以,“前进”和“进”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因此,我们在唱国歌时,眼前一定要浮现出1935年中华儿女在日本侵华,国家面临灭亡时那种愤怒、焦着、情绪激昂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唱出效果。

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 打柴人钟子期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钟子期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弹了一曲《高山流水》,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巍巍兮高山!”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浩浩兮流水!”
第二个故事,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练了十天却不另学新曲子。师襄子说:“你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已学会了乐曲,但节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节奏的技巧,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思想感情,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能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从你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也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高大的身材,目光凝视远方,好像是个王者,正在关注着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是这个样子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行了再拜之礼,说:“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来学习,怎么来理会一首歌曲。不深入了解歌曲的深邃,不能说明真正理解了这首歌曲啊!不深入地理解《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怎么能唱出它的雄壮激昂的意境呢?
当下,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唱《国歌》仍具有现实意义,那就让我们怀着义愤填膺的心情,一起再唱一遍吧!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孙述考,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从小喜欢艺术和文学。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贡献。勤耕不辍,创作书画作品几万幅。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创立神经导能中医学流派。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