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
靳录(郑州)
柳丝垂钓
月光躲避
这几度
清醇酝酿
心底双飞
春燕三枝
夏绿这半阙
清词给谁
演绎鸿雁
休息知了
无语
这一苑相思
托谁捎去
秋风鼓瑟
伊人吹笛
这两朵心香
缠绵细雨
我的云彩
靳录(郑州)
连阴雨
有滋有味
三天三夜
思念无边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老天爷
真的痛了
触动了
哪根软肋
哪根心弦
大雨滂沱
潸然泪下
谁能告诉我
千万条相思
千万条雨帘
又有多少
相思之苦
多少泪滴
谁又能告诉我
每一滴雨
每一滴泪
每一滴血
从哪朵云彩
孕育而来
他们的妈妈
到底是谁
浓云密布
颠沛流离
哪一朵才是
我的思念
哪一朵才是
我的云彩
袁世凯的名联
佘汉武
(说明:由于我有文学艺术群二百个,朋友圈内有万余友。朋友很多:如:学者、专家、记者、编辑、诗人、作家、企业家、书画家等,帮我做抖音、视频、链接并转发。未一一回礼,罪过罪过。当然,我的文字不是给胸无点墨附庸风雅以找“茬"为“学问"的人看的)
事情是这样的,九四年我二十六岁。《东方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果老(第一师范教授、民进秘书长、《东方时报》创始人丶《东方时报》即现在的《当代商报》)介绍我到长沙黄泥街民进书社上班。希望我安心读点书以备未来之需。他给我开过一些书目,希望我照单抓药。由于隔得近,黄泥街到溁湾镇民进宿舍王果老的家只隔着湘江,骑单车过湘江大桥只十多分钟便到了。
有一次去王果老家聊天,王果老非常高兴地说:近来我们的报纸“星期天特刊"发行量超过二十万份。。。我们老少两人谈兴特浓。王果老给我讲一段民国故事:
宋教仁:(1882一一1913、中国近代革命先驱之一、中国宪政之父)遇刺身亡。其挽联数以千计。当年上海《申报》开专栏及专刊刊登。太家公认的是袁世凯挽宋教仁之联名居榜首:
挽宋教仁联:
袁世凯
(上);既生瑜、何生亮:
(下):卿不死、孤不安。
其实是别人写的署上袁世凯的名字。既然是署名袁世凯,当然文化产权属袁世凯的。当年有人评论:此十二字,乃袁氏之自供状,若万字文论,尚不及也。。。
文有源头:既生瑜、何生亮。君未归、孤不安,乃三国吴主希望招募诸葛亮赴东吴以辅佐君王平定天的名句。
当年大同乡龙阳(汉寿)才子易顺鼎挽宋教仁之联也非常有名:
挽宋教仁联:
易顺鼎
(上):卿不死孤不得安,自来造物忌才,比庸众忌才更甚。
(下):壮之时戒之在斗,岂但先生可痛,恐世人可痛尤多。
此联上联言中枢斗争之激烈,以造物忌才来掩饰党同伐异。下联言哀悼烈士更怜悯苍生。。。
三年后洪宪帝(袁世凯)伸了腿,剃头人有人剃其头。
挽袁世凯联(非常有名):
佚名
(上):袁世凯千古:
(下):中华民国万年。
对联讲究对仗,俗称对对子,以对稳、对得住或对得起为原则。此联妙在联外之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这是刚才作画后回忆二十七年前的往事。
附:刚才辽宁诗友问我近来日子过得滋润否?赋诗一首
画后答友人问候:
佘汉武
虽无豪气动云天,国学重兴亦慨然。
室雅因缘研彩墨,杯闲着意理吟鞭。
三春淑气凝心上,七色波澜到砚边。
抱道传经尊学海,书斋莞尔送流年。
感为中小学生减负新政出台
始闻政出实开颜,猛药终施治疾顽。
课业多教童趣泯,书包重压脊椎弯。
纵能破废校门律,只恐难逾家长关。
若问毕功何日事,愚公凿豁太行山。
诗为缘启,我与(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的交往(附图二幅)
佘汉武
我没有说假话编故事的爱好,我只能与君子及学人交往。真的。
我是怎么与台湾古典诗研究社、湖南文献、大汉书画社等单位扯上关系的?那就得回到三十多年前的1989年的秋天,我随侍恩师谭修教授赴南岳协助恩师主持南岳诗会。当年我二十一岁,有来自全国的近二十个省市的近四百位诗人参加,影响最大的是楚狂熊鉴先生的报告。缘于诗而闹情绪的是张树鹏先生(衡阳人丶民国时期湖南县长考试名列榜首)。当时我认识了新田县的何效迅先生及新田的几位诗友,并有鱼雁互访。
有一次,一位书法家通过何效迅先生寄信给我(当年我在长沙玻璃纤维总厂上班),希望我题首诗他法书后寄给台湾的亲人。他说要我题首诗,我一口气赋诗四首,何效迅先生选我两首诗在《秀峰诗词》上刊发(附图)。给了六元钱作稿费。我的四首诗到台湾教年后,辗转流浪被台湾古典诗研究社一位社友看到了,于是,转呈给台湾古典诗研究社。大家都说是好诗。于是,二十多年来我与台湾古典诗研究社、湖湘文献、大汉书画社等交流甚欢,基本上每月都有书信往来。见过世面的人都知道此言不虚。因为台湾来的刊物我都放在圈内与朋友分享。言归正传。呈上三十年前之诗:
清明节代友人寄远(四首)
佘汉武
之一:
分离骨肉各天涯,尘海茫茫何处家。
涕泪年年寒食里,一杯清酒滴桃花。
之二:
无端平地起波澜,离合悲欢去不还。
沧海茫茫一回首,故园犹隔万重山。
之三:
太息当年驻马蹄,经年尘士染征衣。
未终一曲从军乐,始觉飘零到古稀。
之四:
各自天涯泣月圆,故园遥望未能前。
何人擎起拿云手,缝补东南一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