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香山公园(6)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香山公园之六
这里还有碧云寺。香山公园的碧云寺,是风景区中最精美的一座古刹。这座寺院创建于元代至顺二年,即1331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称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即1514年,太监于经在寺后山上修建了生圹,从此改名为碧云寺。
明魏忠贤大加扩修碧云寺。清康熙四十年,江南巡视张瑗得知碧云寺是逆臣魏忠贤之生圹而铲平。清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又大加扩建,在寺后建起了一座印度式的金刚宝座塔,在寺右部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修建了碧云寺罗汉堂,形成轴线对称的格局,奠定了碧云寺今日规模。碧云寺依山势而建,它的建筑逐层升起,六进院落,自成格局。寺院既保留了明代佛寺的禅宗特点,又吸收和发展了佛教迷宗的建筑风格。山门上有兰地金字匾一面,上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碧云寺”为乾隆手书。

香山公园红叶
这里还有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纪念堂座落在香山碧云寺内,据介绍,自1977年10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瞻仰参观,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纪念堂内正中,安放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暨全国各地中山学校敬献的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塑像,左右墙壁上镶嵌着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所写的《致苏联遗书》,正厅西北隅陈列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人民送来的玻璃盖钢棺堂内,还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墨、遗著等。
其正厅两侧的中山先生纪念堂展览室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山先生的生平、生活暨革命业绩提供了珍贵、丰富的教材。第一展室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求学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讨袁护法、伟大转折。概括了中山先生为了追求真理、振兴中华,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大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乃至亚洲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将中国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展室分五个部分抱病北上、病逝北京、暂厝香山、移灵南下、缅怀伟人。介绍了中山先生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毅然抱病北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毛泽东主席曾说“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为了祖国的和平和统一,四处奔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癌魔缠身,不顾自己的安危,累死在北京、暂厝香山的过程,就是集中的体现。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谋国是。为了国家能和平统一,中山先生发表了《北上宣言》,召开国民会议,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11月13日中山先生毅然抱病由广州北上。由于长途劳累,他的肝病发作,到达北京时病情急剧恶化,已是生命垂危。临终之前,他立下了《国事》、《家事》、《致苏联政府》三个遗嘱,弥留之际,他仍支撑精神,挣扎着留下“和平…… 奋斗 ……救中国 ”的遗言。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10分,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19日中山先生的灵榇停放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社会各界隆重公祭后,于4月2日灵榇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落成。5月22日,宋庆龄及亲属、医、卫在这里为中山先生敛服复大敛于待奉移之铜棺,将更换出的中山先生的衣帽放回原敛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刚宝座塔石塔内。在碧云寺普明妙觉殿现纪念堂,设灵堂,举行了庄重的灵榇奉移典礼。5月26日,移灵南下,6月1日,中山先生的遗体于南京中山陵奉安礼成。为纪念中山先生遗体暂厝之地时,“国民政府”在普明妙觉殿立“总理纪念堂”,在金刚宝座塔石券门石塔立“总理衣冠冢”。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重修碧云寺后复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堂”,宋庆龄题写“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以为后人瞻仰。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