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将死,遗言有三:一、仅托家事,遍评四子,言简意赅。二、安排诸妾。三、设疑冢七十二。
刘备就比较麻烦了,而且暗藏玄机。对马谡的评价是警告诸葛亮,不要自以为是,自己什么时候都是对的,否则为什么单评价马谡,假惺惺的要诸葛亮为成都之主,那就更是赤裸裸的威胁了,所以诸葛叩头流血,总之一句话,不放心。
孙权很简单,简单到书中没有记载,只是说嘱以后事,是什么,没有说。后世人也没人去猜,上下五千年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有没遗言相当于他的家事。
连鲁迅先生都很佩服曹操,唯有他遗言姬妾怎样,不过这也正是他聪明之处,也是无奈之处,死后的事,谁也管不了,那是生者的事,生者听了听,不听你也没办法。不过人都犯贱,象陶渊明一样“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不会的,都要道道的,不放心的事太多,曹操临死,才知道离一统天下还很远,只能顾眼前的,除了儿子就是姬妾和自己的尸体了,安排的很周到,很耐人寻味,没人会料到他会有如此遗言。
刘备奸雄,只想着自己的江山,唯有希望能保自己的儿子登基,管他自己死后被挖了坟,但他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有哲理,也拔高了这个人。
孙权年轻时,自己有本事,也很有几个替他卖命的,但临死环顾四周,很令他心寒,他不会不知诸葛恪,连恪的老爸诸葛谨也对恪不放心,所以连遗言也没有,昭示了后继无人。所以说,三雄都从自己实际出发,为他们的人生画了一个句号,也翻去了他们纵横天下的一页,翻开了别人风云。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是没有办法的。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江山永固,那都是拿来骗自己的。
要说诸葛亮不属于三雄,但他的遗言很有意思,这位三国的重要人物,遗言比刘备还麻烦,嘱姜维,咐杨仪,上表后主,托李福大事,而且更绝,临死还不忘了杀掉身后的障碍,很艺术的把魏延砍了头,民间更流传他死治司马懿。唯恐自己不能什么都当了家,嘱前咐后,俨然是个皇帝,连后后一任的人选都给安排了,他也太高估自己了。这不是刘备托孤的时候,那时才是诸葛亮的时代的开始。
人家是帝王和托孤大臣,我们还是回到现实:对前任酒杯一端,回来就自己有自己一套了,单位是公家的,但决策是自己的,当然换将许多尚不敢,慢慢就会体会到了,明升暗降,还有退下来的,有人说,失落,失落什么,曾经当官的人也看淡了,你普通人连曾经辉煌过也没有,管他溜须的人不理也罢。所以遗言其实是扯淡,所谓当下的人、当下的事,是最重要的,于是死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了,为后世人腾路。
陶渊明生死淡然,所以托体同山阿,其实他也没什么鬼轻(炫耀)的,只好这样说,鲁迅还专门写了一篇《死》的文章。尤其对儿子说,不能吃写字这口饭的,就不要勉强,他的儿子就吃别的饭了。
不放心只是自己以为,很少看青春电视剧,央视2012年春节的时候有个叫《新上门女婿》的电视剧,患癌症的主人公的母亲想把一切都安排好再去治病,只能应了网上一句名言:神马都是浮云?虽然电视剧的最后艺术的设计她的心愿完了,而自己的命却走到了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