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话戏说也说门
文/朱海明
诵/六月荷
电视上,经常看到卖门的广告,全是好门,坚固无比密不透风的好门。接这个话题,咱就说说门吧,我不禁想起了“夜不闭户”的典故和时代。

其实谁都知道夜不闭户的意思,就是夜里睡觉不用关大门,形容社会秩序安定。它还是个典故哩。战国时的著作《礼记·礼运》上说:没有人生奸邪谋私利,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家家户户也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有:“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描述。这些都是说的夜不闭户。

叶绍翁《游园不值》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千古传诵,是为经典。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杏花村内敲门访友的优美恬静的画面,诗画和谐,栩栩如生。
诗中的所谓柴扉,就是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它的旁边应该是篱笆吧。小时候在山区村庄里见过类似的农舍,颇具天然山野情趣,只是久已绝迹矣!
夜不闭户,小扣柴扉,这是多么美好的社会环境啊,我有幸经历过,虽然达不到夜不闭户,但是大白天日的一般谁也不锁门。大家都是邻里街坊,谁偷谁啊,谁不知道谁怎么回事啊,用不着互相防贼一样把门户看的紧紧的。如今不一样了,人和人大不一样了,有的人隐私越来越秘,家底越来越厚,不好见人的事越来越多,所以越来越需要紧密的门户来掩蔽和遮盖。于是为了适应这些人的需要,造门业应运而发,不管大厂小厂还是小作坊,门越造越精,越严,越紧密,越结实,坚固牢靠的铁门钢门密码门逐渐代替了易燃易毁的木门柴门篱笆门,因为门内的人对门外任何人都没有了信任感,试图把其他一切人全都拒之门外。一扇门,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隔得越来越远,甚至一重门两重天,真是近在咫尺远若天涯啊。但是,尽管门户越来越紧连个缝隙都没有,仍阻止不了犬儿经常入门去,因为武松说的‘篱牢犬不入’早已过时了,当然也阻止不了红杏频频出门来。
过去曾有人说,清朝的没落因为闭关锁国,门户太紧啊。当然这是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一条,政治腐败,是它要了清王朝的命,历史证明政治腐败是亡国的根本。谁也不敢说只有门户大开才能强兵富国。我是赞成武松的说辞“表壮不如里壮”,闷头财主才是真财主。
如今,城市化建设速度惊人啊,成了引领时代的新潮流。城市是门的世界,一道道坚固而严紧的门不但挡住了外人,同时也相对的封闭了自己,有的人变得性格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孤独……
世间万事万物大都有其两重性,门也应该如此吧。如何用好门,使其发挥更多正面的作用,也许是相当一个时期内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很深刻的课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