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行囊》诗集。2008年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08年获北京文学散文三等奖。2017年长篇小说《弄堂深处有人家》由丹飞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改偏电视剧的合同,2016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魔都咖啡》。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无法刹车》长篇小说。2020年12月获得苏州河公共艺术奖并将诗句镌刻于苏州河公共空间。2021年8月一首观舞剧《永不消失电波》的诗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推送。
甘 草
佩 君
想念一个人的滋味
心归何处
三百两银药
只取一寸
千年和事佬
是解谁的毒
吻遍谦卑的神韵
等你来呵护
一株入十二经的草
夏秋两情愫
缓和时间的疼痛
可曾否久旱逢泠雨
君若赐一杯灵通茶
我愿闭户寻一季荒芜
满山青绿
独见你躲藏那堆柴垛旁
【今音评论】
现实中的诗歌深度在哪里
《甘草》一诗的精髓在于修身养心的如何调息方法,一个认识自然界的数字规则,另一个是与此相吻合的人物自身的脉络如何对应。这是一个玄学观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作用,比如诗歌第一段当中的“一个人”、“三百两”、“一寸”、千年等;第二段当中的“一株”、“十二经”、和第三段里面的“一杯”和“一季”等。
能够颠覆常人理念的其中之一的是寒门出骄子这么一个道理的存在,以及事实的不容置疑。像铺排这样的诗歌深度,一般作者是望尘莫及的。也于是就有了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的这一说,这些都和头衔毫无关系。其中的道理就在于那些职务之身的文人,一般都不会和诗歌第三段最后一行里面的“柴垛”发生联系。
曾经有过的那些经历,也在后来的老于世故当中早已忘怀的事实则叫作忘本。客观存在。于是就涉及到了这首诗歌的功用性东西是指,如何不局限眼界,如何不注重眼下的蝇头小利等狭隘的自私及鼠目寸光,与此则是一个能够相互对照和检查的一个版本。
诗道和其它大道一样,都有一个无止境的说法。而这首诗歌就从无止境的角度切入,提供了这样一个对自然布局的客观存在的认识样式。关键是如何将自身的素养与自然对应上,比如对应某“一个人”、某“一寸”等灵活的处事活跃方法的本身就是在拓展一个人的视野。
这首诗歌的功用在这个地方。比如,对第二段第三行“十二经”的理解与认识,众说纷纭的事实也令有些人举棋不定和左右摇摆,这就涉及到了《甘草》也有被现实所忽视的一面。它本身就是一味药,自然对身心起着“和”的作用。
但是,一旦当与和气生财结合在一起思考,这个“和”也就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是指对“和”的本源的认识与掌握。于是诗歌的形与意的作用和思考,如果从中医的一个端面来理解,也就容易一点。当然还可以从另外的天体五行与中医的对应等,以截取一个端面来对一个时期的某些现象进行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活跃思维方式,更加认识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对人的生命有指导作用的存在。这时候,就把形和意来作为对这首诗歌的考量,比如考量上面提及的“十二经”。
比如,人身上的每一根经络所对应的是两个时辰的说法,也被生活中的一些智者所掌握和运用。而其中的智者,也有来自于“柴垛旁”的一些人,就是通常人家讲的寒门。寒门出孝子和寒门出将帅的事实,历史上不少。而现在被结构到诗歌里面之后,它所起到的也有警示作用,这时候,前缀词“躲藏”,也就是一个独守风骨的和有意而为之的避免喧嚣的方法。面对社会现实中的喧嚣,也有主动迎合和奋不顾身的执着追求,针对这一些,能够起到清醒和清凉大脑的方法,这首诗歌也算其中的一种。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选、诗选各1部,合集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