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掖平:冯骥才小说《艺术家们》
2021年8月28日,由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和三新读书会共同举办的读书交流活动,在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举行。主讲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对冯骥才小说《艺术家们》作了读书分享。

李掖平,笔名夜平,山东淄博人。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山东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莫言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女性文学研究。

参加读书分享会的嘉宾有: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原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向红,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文明办原主任刘宝莅,山东女子学院党委书记郭翠芬,省妇联副主席、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丽萍,光明日报社华东第一党支部书记、光明日报社驻山东站站长赵秋丽,《祝你幸福》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编审郝岚峰,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治芳,中国银行山东分行金融研究处副处长、省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李菡,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正厅级巡视员张宏明,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丁建元,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总监、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逄春阶,《联合日报》专题部主任王川,垂杨书院执行院长、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执行主席于芳,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秘书长王力丽,垂杨书院副院长、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主管王田田等。读书分享会由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刘君主持。

读书分享会开始前,垂杨书院执行院长、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执行主席于芳致欢迎词,垂杨书院副院长、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主管王田田向嘉宾介绍了垂杨书院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正厅级巡视员张宏明、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秘书长王力丽分别介绍了三新读书会和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基本情况。

在两个小时的读书分享活动中,李掖平教授用切入肯綮的精准剖析和极具感染力的表达,以高度凝练的三个关键语词,将冯骥才《艺术家们》这本书的魅力和共情点、吸睛点拎了出来。
观察社会和时代的眼光
毒辣而又明敏
李教授讲,冯骥才在这本书的序中说,他在用两支笔写这本书,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他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他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他用文字、故事、情感的纠结和社会生活图案的还原,描写了三位画家在十年动乱的最后几年和改革开放大潮以后,奔向新世纪的这段重大的社会改革、文化转型期,个人命运和个人情感经历的种种故事。
她坦言自己喜欢冯骥才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他始终沿着人性的脉络去梳理善与恶、好与坏、混沌与清晰、复杂与简单之间是怎样没有了界限,泯灭了区别,更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不放弃对恶的鞭挞、对黑暗的挑战,这是需要骨气的。这种骨气说得好听点叫做脊梁式的人物所应该有的民族的精气神,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人的风骨、气质和内在的修为。”
她说,在这本书中,冯骥才不仅写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所经历的高光时刻,一个空前解放,让人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年代,一个妄想到天上摘星星的浪漫都可以堂而皇之变成一个研究课题,大家会兴致勃勃地讨论和推测到底什么时候这种梦想就能实现的那样一个年代。对她来说,经历过那个年代那种时刻,才知道《艺术家们》这三个画家在那个大时代浪潮的裹挟下怎样的身不由己,又怎样的时刻警醒着鞭策着自己,要保持一种必要的审美独立性,要和时尚拉开一种距离,要和世俗拉开一种距离的那种艰难。
她讲述了这本书中的“三剑客”楚云天、罗潜和洛夫“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南辕北辙之区分”的感情经历。她说,“冯骥才把我们平常从物理逻辑到人情事理逻辑上解释不通的事儿,全一竿子给你捅明白了。他把三个画家的感情生活剖析得深入而老辣,这三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折射着时代的光影,又特别符合人性的肌理”。
危险而巧妙的叙事结构
和表现形式
李教授认为,冯骥才的这部小说主要是扣住三个画家的家庭生活、感情波折和绘画奋斗史进行书写的,所有时代的光影都是作为背景隐隐约约折射的,像一个背景提示的标记扫了一下。这种单线体的结构,往好处说是高度聚焦,往危险处说就是生活面看上去相对狭窄,不喜欢绘画的人、不是纯文学的爱好者很难读得下去。因为里面大量关于音乐和绘画的描述,关于绘画和音乐怎样撩拨人性的那种东西,一般人是没有耐心读的,但是真正懂得文学的人看一眼就拔不下来,因为作者是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性纠结,全都打散了有机交融化合在这三位画家的对绘画和音乐的痴迷执着之中的。
她说,《艺术家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在用这种单体的故事壳来勾划画界的人生,并企图折射时代光辉的这种做法,是需要迎接特别严峻的考验,因为它太具体了。但冯骥才处理得很好,一方面他知道在读者看不下去的地方,加上一些情感故事的点缀,让你觉得画里有人生,画里有感情,画里有颜如玉,以及人性在诱惑面前将如何处置自己,安放自己的心灵。
更重要的是,书中三个画家的感情经历是用三种叙事线索——假借他人故事的讲述、周围人各个角度的反映的碎片拼接、正面描写刻画这三种方式搭配而成。罗潜的感情经历用转述别人的故事带出来;洛夫的感情经历是用别人对他担忧的眼光一次次看过去、一次次旁敲侧击、一次次背后议论中碎片式交代出来;楚云天作为主角,实际是用他勾连起另外两个人的故事,所以一直是正面推进。这是需要功力的,但是冯骥才处理得特别好。
睿智而又平顺的文字
书写与表达
李教授说冯骥才特别睿智,是因为他在三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命运的描写中,含蕴了许多许多深奥的哲理,“那么一些普通的日常行径怎么就被他一眼就挑开面纱,剖出了里面的东西?而且他对于商品时代的嘲讽,是通过他们都被追光体现的。一个是被世俗的经济追光,一个是被世俗的名利追光,一个是被势利眼的世俗所摒弃和隔离。”
她说,“他们三个人是互成风景的,又是互看的,你是我眼中的风景,我是你心里的色彩。‘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在1930年代写的这一首诗,用简短的四句话揭开了世界的相对、互为参照和人人都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样深刻的哲理,而冯骥才用‘三剑客’的位置再度揭开了这种人人都不过是别人眼中的风景的哲理。”
在她看来,书中对于世俗的警惕也非常难得,他呼吁艺术家们不可以为金钱、为名利而堕落,不可以在高光聚焦时刻放纵人性自我,彻底摆脱世俗道德的羁绊和约束。他容不得艺术家的眼里被世俗的沙子揉红揉痛,也不认为艺术家们向世俗低头,是什么知退进,懂宽容,是什么和谐共存。他说艺术家永远是不可能和世俗融为一体的。
她说冯骥才睿智,还因所有的时代风潮书中都涉及到了,包括那些特别敏感的事件,但他处理得很巧妙。“他非常巧妙地把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研判,睿智地化在了对时代风情仿佛不经意的一个瞬间定格,一种特定性具体事情的即时质疑,目标很直接很具体,如小说写了很多人对洛夫和他的妻子的忧虑和劝告,表面上就是一种具体针对,但实际上是在呼吁和警醒整个人群、整个潮流,甚至整个社会”。
她认为,睿智必须有哲学的支撑,但是又绝不难懂。“这种哲学不是硬装的,外贴的,硬切进来的不是你的文字机理,不是你的文思脉络。”这本书语言很平实又很跳脱灵动,一点都不深奥难读,不管是口语的个人发言,还是抒情的风景描画,都特别好读好懂,这才是文学表达最高最好的境界。“平淡到极致,那是沙漠里种花,花也一定会开的那种情境”。而正是这种平顺又睿智的文字表达,使这本书拥有了吸引广大平民读者的可读性。
嘉宾发言摘登
刘致福:这本书有四美,一是激情之美。冯骥才是一个充满内在激情的艺术家,作品里面充满了对时代、对生活、对人生、对爱人的无限激情。二是纯净之美。它的叙述、结构、故事、语言,包括他写到爱,写到两性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纯净,非常自然,符合人情伦理。三是风俗之美。他的小说中有很多市井的色彩,画面感、雕塑感很强,每个人物都像泥人张一样。四是思想之美。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时代、社会、人生的个人化思考,哲理性警句随处可见,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完美。
徐向红:这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艺术家写艺术家。冯骥才既是画家、作家,又是文化学者、教育家,写的是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己的朋友圈,对人物刻画得非常精确、细致,打动人心。二是过来人写过来事。他写的是7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这个时间段的人和事,各种思潮面前的彷徨与迷失,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如何应对和把握等等,历历在目,非常亲切。三是思考者做沉思录。他是很有思想的一个人,他的思想是用平实的语言和打动人的故事情节来展示的,且每一个关键处他都要提出问题,都要叩问人的灵魂。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书,提出了坚持艺术正确导向的命题。
丁建元:李掖平教授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多小时,不光是口吐莲花,大家公认的口才好,而且有深度,有学问,有激情。人难得有激情。我觉得搞文学创作也好,搞文学评论也好,关键是要有激情,不要看你年龄多大,只要激情在,就有创造力。以前曾经跟冯骥才有过接触,他为人非常谦虚,脑子好得不得了,他曾经为了画《清明上河图》,坐着火车去故宫临摹这幅画,看完了回来后就用脑子摹下来。这种智力一般人达不到,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除了刻苦,确实是有天赋的。
刘宝莅:这本书看第一遍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和别人分享的冲动,一打开就很容易沉浸在细节里面,那些格言警句就像珠宝一样闪闪发光。冯骥才用两支笔展现了一幅画面,画面的底色就是时代的变迁。“三剑客”之间的情谊让人感动,他们从聚集到走失的过程,展示的其实是时代从匮乏而纯粹变成富裕而贫乏的过程。用冯骥才先生的话说,就是美的最大敌人是俗。而从社会学的理论去解释,就是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期,消解崇高、泛娱乐化,追求感官刺激,物质至上。但就在迷失走失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坚守,坚守得非常悲壮。这本书的最大价值不是仅仅局限在艺术界,它是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只要这个时代的人都要面临这样的考验,经历过的人都感同身受。它对人性的拷问,它对高尚对纯粹对美的坚守,使得它在历史上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逄春阶:李掖平教授讲到语言平实,说“平淡到极致,那是沙漠里种花,花也一定会开的那种情境”,让我很受启发。同时它也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你写作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不充分?就像好多人在写书,写了很多,也印刷了很多,但读者真正自己掏钱去买的却很少。作为写作者,你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听完李教授和各位嘉宾分享《艺术家们》这本书的阅读感受,这书是我可以掏钱去买,并且好好去读的书。
赵秋丽:我们三新读书会从刚开始的四个人,到现在阵容越来越大,活动越来越好,内容越来越丰富,特别是这一次,与山东女散文家沙龙聚在一起共同举办这次读书分享会,非常有意义。刚才听你们介绍垂杨书院作为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在全省各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做了许多专业机构都没有做成的事,包括你们的运作模式,都非常好,非常不容易。今天也是我第一次听李掖平教授讲课,非常震撼,可谓妙语连篇,口吐莲花,并且思路非常跳脱,把社会、人性分析得非常到位。
王川:首先感谢李掖平教授给我们带来一场非常精彩、非常深厚且富有激情的读书分享会,这使我更多地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看一本书,怎么选一本书,怎么思考一本书,怎么表达你的思考,在这方面李教授真的是我们的导师。刚才李教授讲到她对王朔作品的重新解读、重新认识,深深触动了我,我想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可能需要时间去认识他们,去定位他们。我一定会好好阅读冯骥才老师的这本小说,不让我的文学阅读留下遗憾。
张宏明:我认识冯骥才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个绘画作品展上,他的作品大气、浑厚,那种蓬勃向上的张力,简直令人吃惊。我敬重他,是因为他不遗余力地保护古村落达二三十年,说起中国人的脊梁,他算一个大写的人。这本书应该算作他的自传了,我看完以后很感动。他描摹了一批美术界的群像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的不同命运,提出了新时代如何把传统文化守住的问题,同时歌颂了一批未来美术界乃至艺术界的中流砥柱。
刘君:说到读书,作家韩云山写过一篇文章叫《读书的姿势》,读书为什么要讲究姿势呢?他说那种倚在沙发上躺在床上拿一本书看不叫读书,那叫享受,读书一定要端坐在那儿,而且读完之后一定要写一点读后感,这本书的精髓才能到你的脑子里,才能变成你自己的思想。今天许多老师的读后感,都是那种很高质量的读后感,这种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想给这本书打5分(5分制),其中3分归于情节,1分归于书中关于书画的认识、思考、反思,最后1分,要给那些身处黑暗的人依然坚持仰望星空的态度。现在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焦虑,如果我们也能保持那种仰望星空的态度,多读书,多接触艺术,一定能够涵养自己的心灵和精神。

撰稿/王田田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