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435
王安石(二)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23]-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读《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有感
权势不可使尽,
福禄不可享尽。
便宜不可全占,
聪明请留三分。
天下茫茫苍苍,
轮回皆有秋春。
人生难以估量,
谁强谁弱没准!
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内容: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苏轼官,在湖州为官,三年期满了,回京叙职。有天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在休息。苏东坡就在他的书房等待,看到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草稿,《咏菊》,就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一年四季,每季风名字都不一样,秋就是西风,而西风是金风,但是呢,菊花正事深秋才盛开的,怎么能吹落呢,不合常情,就是就续两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就走了。
王安石出来的,看了这两句诗,问了门人,心里很不满意,找个理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对苏东坡说,你去黄州为官,闲的时候多看看书。我身体不舒服,太医说,需要用瞿峡中峡的水煎药,你刚好从那里走,如果方便的话,给我取些送过来。
苏东坡就一直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一直风不停,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突然想起来后院有别人送的几颗黄菊,和好朋友一起去后院赏菊,但是看到菊花棚下,遍地金黄,枝上没有一片,于是就突兀的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原来是自己错了。怪不得让自己多读书。
后来苏东坡借机会,要进京去,需要经过瞿峡,准备取瞿峡中间的水顺路送给王安石,不想在路上,给睡着了,待醒来后发现已经到了瞿峡下峡了,过了中峡了,于是苏东坡询问了附近住家,这瞿峡中峡的和下峡有啥区别,当地老百姓说:这水一样啊,苏东坡一想,也是啊,这上中下三峡都在一起,水都一样,没必要非要用中峡,于是就取了下峡的水。
到了京城,就带着瓮水去了王安石那里,王安石笑着问,在黄州呆了一年,有没有看到黄州菊花。苏东坡很愧疚说:我才疏学浅,全仗你海涵。又问他,瞿峡中峡水取了吗?拿来烧茶。王安石看了看烧开的水,问他,这水是从中峡取的吗?
苏东坡说:是的。王安石笑了:你又来骗我了,这明明是下峡的水,我亲自去过黄州看过菊花,要不然怎么敢乱写,而瞿峡因为上峡水急,水煮茶味浓,下峡水缓,味淡,中峡不急不慢,在浓淡之间,所以用中峡水,读书人不能轻举妄动,需要细心察理。苏东坡黯然谢罪。
王安石于是出了一个对联,让他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村求。
苏东坡虽是奇才,却对不出。王安石爱惜对方的才华就次日奏过神宗,恢复了他的翰林学士。
(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市人,原藉今东坡区三苏乡,后搬至眉山市区纱縠行今三苏祠,三苏文学社暨取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外婆家在青神县瑞峰镇,原青神县县府所在地,青年时在中岩书院读书,与老师王方之女王弗喜结连理,传为千古佳话,故青神又称“东坡初恋地”。)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诗人,书法家,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