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433
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读《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多长寿》有感
为何文人多长寿,修身养性乃双修。
性格坚毅不屈挠,遇事隐忍不急愁。
勤奋多思多用脑,心胸豁达乐悠悠。
药王活了一百四,八十五岁为陆游。1
注:1.据已有资料显示的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先秦两汉时期,生卒记载明确的有20人,平均寿命为58.4岁。这其中孔子活了73岁,孟子84岁;隋唐五代79人,平均寿命65.6岁,“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以欧体传世的书法家欧阳询85岁,“柳体”的创造者柳公权88岁;宋代82人,平均为65.6岁,张先活了88岁;陆游活了85岁;金元29人,平均寿命67岁,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卒年85岁;清代126人,平均为63.4岁,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黄宗羲享年85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是故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
读《孙思邈成仙的故事》有感
唐代神医当说思邈,医术精湛道行甚高。
疑难杂症无不能治,治愈皇后口碑绝好。1
逝而不死化为神仙,2托梦玄宗向其讨要。3
派人前去一看果真,流传千年家喻户晓。
注:1.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治病时,他取出一条红线,叫人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引线诊脉」。他施展神通,依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确诊了皇后的病情,并将其治愈。
2.孙思邈去世时,留下话要薄葬,不准在墓中埋藏殉葬品,不准用活着的牛羊祭奠。过了一个多月,他的脸色一直没变。抬起他的尸体往棺材里装的时候,却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当时的人都感到奇怪。
3.据说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乱,到达蜀地后,曾梦见孙思邈,身在峨眉山的孙思邈请求其赐予八十两雄黄。梦醒后的唐玄宗派人去峨眉山送雄黄,果然见到了孙思邈。此后,他在世间时隐时现。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