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 逢
文/魏昌盛
磊终于联系上了娟,在互联网上,磊发布了一条消息,娟,磊只记得女孩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然后磊尽力地回忆着他与娟初识的场面。
河边,水静静的,清晨微微的凉风吹着娟的秀发,树下的娟婷婷玉立,一曲《梁祝》从娟拉动的小提琴中飘出,
那时,磊只是个上高二的学生,每天早晨只在那儿背诵着外语,终于有一天他俩开始说话了。
娟问磊:“诶,我拉的怎么样?”
磊回答:“还好吧,不过还不如我哥拉的好。”
娟问:“你哥一定拉了很长时间?”
磊点点头,接着说:“他是老三届,别说《梁祝》他还会拉很多外国名曲。”
娟用羡慕的目光瞅着磊,仿佛磊就是他哥似的:“诶,哪天带我去见见你哥行吗?”娟话里带着一丝祟拜。
磊愉快的答应了,然后说:“你的琴盒已破了。”
娟把提琴放入琴盒时,磊又有个新发现,小提琴弓的一头,竟然用一根细绳捆绑着。
继那以后,每天早晨娟在同一处练着小提琴,磊从河的对面边背英语,边向小提琴的方向走去,最后坐在石阶上,静静地倾听娟的琴声,有时娟的周围也站满了晨练的围观者,那些人也只是听听这位姑娘是否技艺高超,不一会渐渐的散了,最后只剩磊一个听众。
磊觉得娟拉的《梁祝》偶尔走音,或是停顿,也许是想为娟争口气,一天早晨,磊跟娟说:“我家有把小提琴,给你用。”
娟看着磊带来的小提琴,很是兴奋,两只手欢快地拍着,琴盒是新的,里面的小提琴似乎从没人动过,在小提琴的边缘,他俩发现了一张字条,一看口吻和字迹出自女性之手。 柱:在农村下放的这段时间,谢谢你让我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要返城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见物如面!丽。
娟问:“柱是谁?”
磊答:“是我的哥哥。”
娟把琴盒合上了说:“你把它拿回去吧!你哥发现了怎么办?”
磊说:“没事,他还有一把呢,我把字条给他就行了,我哥对我可好了。”
娟放心了,专心调好小提琴的弦,又将马尾弓扭的恰当好处,才又回到了那棵树下,
一曲又一曲,弓在弦上自由的舒展,舞动的手指像一只只欢快的键盘,莫扎特的《小夜曲》,《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一首首曲目行云流水,悦耳动听。
磊在一旁惊呆了,哥哥也经常演凑这些曲目。
磊回到家,把字条给了柱,还把在河边遇见娟的事一一告诉了柱,哥哥听后没责怪磊,反而说:“弟弟,明天你带我去见见娟。”
第二天,哥俩兴致勃勃来到了河边,等了一上午,娟竟然没出现。
磊连续几天来到河边,依然没见到娟,磊失望了,就在磊无意中从那棵树下走过时,发现树上有一张小纸条,叠得工工整整,不注意的人根本发现不了,磊急忙打开纸条:那几天你没来,我一直在这棵树下等你,我要随家人去青岛了,不知何时能见面?假如能见面……娟
磊见不到娟,心里像一团乱麻。在恢复高考的第三年,磊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学没上,磊做了一名武警战士。在一次火警现场,一只煤气罐炸伤了磊的双眼,恢复后有一只眼视力几乎为零,磊不后悔,唯一揪心和思念的人是娟。
“娟,你在哪儿?”磊已是无数次向天空中发问,今晚在磊敲定最后一个键盘时,电脑上忽然闪烁着一个应答符号。
是娟,是娟。磊喜出望外。
娟开始回复了:“这些年我也在找你,那年去了青岛,二十年后,家里又搬了回来,我常去那棵树,它长大了。”
磊说:“明早还是那棵树,那个时间,我有好多话要对你说。”
娟答:“我想我俩还是别见面了。”
磊刚输完为什么?屏幕一片漆黑,原来停电了。
磊草草地眯了会,天就大亮了,一路上磊的心情既高兴又复杂,娟为什么不想和我见面?
远处依然传来了熟悉的《梁祝》。
磊快步走入所约地,眼前只见一位女士坐在轮椅上,戴着一顶红色的贝蕾帽,一块毛毯盖在女士的腿上,正专心地拉着小提琴,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转身又走到女士的面前,那女士没有停下拉琴的意思,还是那么专心。
磊着急地问:“你是娟吗?”
女士这才终于停下了手中的弓,答道:“我不是娟。”
怎么会呢?磊有些急躁,把多年前娟留下的纸条拿了出来。
女士看完纸条,很美的一笑说:“这是我妹妹的笔迹,你看,她在那儿。”
作家名片:
魏昌盛,笔名:魏华、山水之间。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望月文学》杂志特约作家。早年受教于鲁彦周、陈登科、张锲等老一辈文学艺术家的熏陶,多篇小小说及作品发表于《首都文学》《中国五矿报》《中国作家在线》《河南文学》《湖北文学》《桥头文学》《灌河文学》《河南科技报》《宝安日报》《心之旅》文学社、《江南作家》《江淮文学》等报刊杂志和微利文学平台。
《我与地铁报》获合肥地铁报征文优秀奖,《桂花树》获2014年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一等奖,作品百度可查阅,《我的故乡》获“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优秀奖。以上两篇作品被编入书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