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赤日炎炎,为在炙热中觅得一处清凉,以解多日以来的疲乏,我和女儿、外孙来到了郴州便江旅游区的安陵书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游览,不由得喟然感叹:这里真是人间仙境。
也许你不知道安陵书院,但你对于郴州一定并不陌生。这个“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的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自古以来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郴"字意即林中之邑,古来被誉为“九仙二佛之地"。其境内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纵横交错,大小峰峦延绵不断。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在此地散徙分流。境内一道便江缓缓流淌。安陵书院座落在一个独体岛上,便江似一条晶莹透亮的玉带绕着书院而过。朝阳映照下,真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情画意。
江水舒缓平静,它没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波澜壮阔,也没有"半亩方塘一鉴开"的幽深静谧。它携千年而来,弹着不疾不徐的节奏,镶嵌在如绿色地毯的原野上。水面波光粼粼,偶有野鸭啾鸣,水鸟急速飞起,扑棱着翅膀,倏地钻入两岸幽深茂密的林中。江边有一株枝繁叶茂荫翳蔽日的千年古樟,安陵书院就在古樟的斜对面。书院与古樟像两位时光老人,在千年沧桑岁月里默默守望。古樟见证了书院的兴衰与荣耀,书院印证了古樟顽强的生命奇迹。
我国古代书院,人们都公推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的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以及嵩阳书院。我国古代教育的这些高等学府,虽历经沧桑却屡废屡新。这是源于什么情结呢?我不得其解。而安陵书院也莫不如此。它始建于宋代,以永兴安陵命名。至清雍正九年,书院达鼎盛时期。讲会、讲学活动气象非凡,文人墨客兴会无前。极大地普及、传播和发展了湖湘文化。拥有“北有岳麓,南有安陵"之美誉。此后独领风骚三百余年,名扬远近,书院成为郴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耀眼光环。
虽然从古樟斜对面乘船五分钟,即可到达书院,但我们从郴州市区出发,选择驱车前往。沿着蜿蜒起伏的水泥山道,欣赏着不断变化的美景,约个多小时就来到了这个心心向往的地方。
扫健康码,佩戴好口罩,我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老年人免票福利。虔诚地站在书院的高大门楼前,端详深绿底色中,笔酣墨饱结体匀称的金字门匾。一股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进入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秀雅峻拔的假山。
我到过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深深折服于它们咫尺山林的意境。眼前的假山,湖石玲珑,洞壑深邃,婉转曲折,与苏州园林二处假山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出得假山后,院内"三进"建筑群落,如画卷般徐徐铺展。亭、台、楼、阁、轩、厅等,无一不古朴典雅,又汲古图新。一个个拱门楼接着几条通道来来回回,打探着未知的世界。人在道中走,心在画中游。仿佛穿行于迷宫之中。这些建筑既有苏州园林的小巧秀雅,又不失皇家园林的轩昂大气。宽约一米多的九曲回廊,每隔二丈余远,就有一个精美的工艺窗,或圆形,或扇形,或棱形,或六边形,或椭圆形,式样多变,极为赏心悦目。让人在迂回曲折的廊桥上,通过窗口观看到变幻莫测的绝美风景。
在一个圆形窗口前我伫足下来,沉湎于万绿丛中,一座参差错落的楼阁在前方突兀而起。黛瓦白墙依稀如昔,如意斗拱翘角精巧华丽。楼底临渊,一湾翡翠碧水清澈见底。芭蕉、芦苇翠竹交织相偎。很难想象,这座近水楼台,当年竟然掀起过湖湘文化历史上的狂澜。再转入另一窗口,欣喜又一波来临。楼阁门楼妙联悬世。这些灵魂之笔,烛照千秋。它们无疑是过往时空的人文理想,推动历史走向辉煌的中华民族大爱情怀。
走廊墙上,嵌有朱熹、范成大、韩愈、左宗棠等,来过书院讲学的杰出名流的画像,并配有他们的名篇诗章。这种布局,将书院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极其精湛地浓缩在这绝美的空间,以包容精进的博大胸怀,将山水人文一脉相融,让文化贤达、经济大家、政者商贾穿越时空,汇聚书院,共话民族创见,以济时用。
穿过长廊,沿石级曲折而上,低沉平缓的古筝声,似是《阳关三叠》低迴耳际。这从远古天际飘来的天籁之音,让人气定神清,把你引入可供150人使用的讲学堂。学堂飞阁流丹,联额生香。殿堂古朴肃穆,窗明几净。遥想盛极一时的讲学盛况,一定是墨客文人济济一堂,座无虚席。讲学者神釆飞扬地倡行道,度教化,求学者求知若渴的炽热气象。藏有20万册书籍的藏书楼,层次井然,汗牛充栋。讲堂、厅堂内全部陈设的是明式高档实木家具。这些造型精美、选材考究、制作精良、雕饰精美的家具,散发出中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神韵。紫檀、花梨、红木等质地坚硬,色泽和纹理自然的高档木材,经能工巧匠精心打造的家具,显得格外隽永、古雅、纯朴、大方,静静地焕发出辉映中华文化的熠熠光辉。与厅堂外的碧池喷泉、名树古木互为添彩。
游走在这亭台楼阁、厅堂、画舫等一应俱全的华美书院里,是极美的视角享受和心灵的洗礼。这里不只是庄严的布道讲学的文化宝地,更是绝美的自然山水,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殿堂。这座于2006年在原址上再造的书院,不仅有供观赏游玩的琴室、戏院、茶道,还有可供休憩的水上画舫。整个书院布局错落有致,浑然天成,便江两岸和明景色尽收眼底。虽处盛夏,却凉风习习沁人心脾。山水交融,水院天成。在这里听琴品茗,讲学论道,观山亲水,挥毫泼墨,诗来书往,疑是置身人间仙境,此乐何极?
近两个小时的游览,我竟舍不得离开。来时,我带着晨风的惬意,去时,我满载沉醉的芬芳,用赞美把游览的心情打扮。
作者简介
朱心焕,1948年生于长沙市,系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当过知青、教师和工人,爱好文学、音乐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