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人物出场,历来称道,尤其三雄的出场,作者可能真有尊刘贬曹,拥护正统之想:刘备天生就是异命,贵为天子像,而且极尽赞美之情,从长相、人品、别人评价,唯缺点是不好读书,是啊,读书好的都是别人的奴才,都是给别人服务的,难道诸葛亮不是给刘服务的吗?而且肝脑涂地。
曹操就不行了,上去就说他奸诈,是骗他的至亲:父亲和叔父,还在少年时。而且一生都奸诈,但不能不说他是英雄。
不但孙权所领的东吴是个陪衬,连孙自己也是,出场只给简单做了个引子,说他大贵之表,又享高寿。
出场就给人一个介绍,容易使人形成一个定式,影响人的思维,后人批评三国的人物性格缺少变化是比较中肯的,曹操奸诈还能举孝廉,而且秉公执法,可能这也不矛盾。我却是感觉这孝廉怎么能与奸诈一起呢?
但书上就是这样写的,只是历史改变不了,就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七出,杀的魏兵胆战心惊,但就是灭不了魏国,人家一个偷袭,蜀国就去毬了。
还是写书人的爱憎,为了突出主题,三国开始主要人物刘关张、曹操、吴的开创者孙坚都出场了。我记得没看张纪中版的《笑傲江湖》时,报纸上说,第一集任盈盈等主要人物就会出场,我怀疑怎样出场,要知道,书中可是很晚才出场的。电视是要因此吸引人的。出场后的刘备等还是要给那些铺垫让路的,让他们充分表现,而后他们才能大浪淘沙,站在历史的前排。
诸葛的出场更是极尽铺垫之能事。正如现在的官员,官职不大,前呼后拥,出场也得有很多铺垫,首先得去自己所辖的界边处去接,有的还得警车开道,你想最后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小说就是反映的现实,啥人啥打发,重要人物规格也高,小说也要费笔墨,至于能不能得住实情,小说上也会见分晓。
文章能为世人所称道,人物的出场都是着意刻画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人总结出三点:1.先声夺人的镇场技巧。2.工笔与写意结合的肖像描写。3.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而另一个人物贾宝玉的出场,曹雪芹又给予了另一种方法,出场前运用他人对他的描述,侧面表现出宝玉的叛逆和特别。
出场会给人一种定格,尤其是以往的脸谱化,不过后来人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一些性格复杂的形象,金庸的作品往往如此,大奸大恶之徒往往还是光明磊落的君子,象聊斋志异唱的那样: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文学毕竟是虚幻,现实中我们也往往误入彀中,昨天晚上在街上闲逛,还听到一首经典老歌:我要奉劝那情窦初开的女孩/如果你要挑男朋友不要只看他外表帅不帅/你要留意他是不是很坦白很实在……这样的人生会过得很幸福很愉快。
还有那句歌曲很实在: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现实很无奈,所以我们感觉既过得不幸福也不愉快,更不用说浪漫了。所以许多问题就出来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能让世间)最好,只能希望更好。
哪怕好一点点,我们都要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