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要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文/周大策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8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
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心潮澎湃,故赋拙诗一首。
中华各族共同体,紧密如磐亲弟兄
五十六支花色艳,石榴结籽绕中营
注: 中营,喻党中央。

题释: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都会及时召开会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部署。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这一原创性的重大论断,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从贵州,到广西,到青海,到西藏,频频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考察途中,他曾这样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现代化,是包括所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内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复兴,也必须凝聚各族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在民族地区,习近平总书记鉴往知来,充满自信地讲:“在党的领导下,我们56个民族、14亿多人和睦共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看重共同体意识?
第一,这是由特殊的历史方位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尤其需要各族儿女携手奋斗。正因此,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只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才能实现各族儿女的大团结,乘风破浪,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二,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平与发展进程。
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中华56个民族不仅要像紧紧抱在一起的一颗颗石榴籽,更要成为一颗完整的石榴。那些妄图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遏制分化的企图就不可能得逞。

第三,从历史上看,如果将视野拉长到漫漫五千年,我们就会有更深的感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厚重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种族、血缘、地域等因素,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正是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到丰沛的精神力量。
现实,从历史走来,又超越历史。过去,一个朝代的兴盛,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兴盛。唯有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盛世。只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好民族工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
周大策,现年八十二岁,从机关退休。爱好文字,喜欢动笔。自2020年初开始习诗,成为老龄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