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的 怀 念
文/平凡人生
我的母亲出生于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嫁给我父亲是一九四五年,是解放以前旧社会的那种父母包办、媒人之妁的婚姻。母亲是一位温柔贤惠、勤俭持家、为人热情、端庄大方的农村妇女,生养了九个儿女,为拉扯孩子而辛苦一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从我记事第一眼起,母亲为家庭、为儿女而操劳,每天要做三顿饭、还有干不完的家务活。那时候是农业合作社的年代,在家里刚吃好饭还没有收拾好锅碗瓢盆,听到队里喊开工了就要急急忙忙下地去干活,如果迟到了要挨队长的骂不说,还要扣掉不少工分,少工分就意味着少分粮食,真的是特别辛苦。在吃饭上母亲从不偏心眼,按大小分配好,为的是不让我们饿肚子,有时候我们吃饭时掉一点饭粒她都要从地上捡起来把土吹吹吃掉。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吃饭不小心把碗打烂了,把饭也给倒了,为这事挨了母亲一顿打,其实打在我的身上,可痛在母亲的心里,为的是教育我们健康长大,教育我们立志成人,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我们明白生活的艰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杜绝浪费粮食。真的是用心良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那时起节约勤劳的意识就深深扎进我们心底。

我的母亲有思想、有志气、眼光看得远,她虽然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但她明白让我们上学的重要性,如果不坚持要我们上学,就会和她们那一代人一样,成为一个“睁眼的瞎子”,也走不出我们那个穷山沟,继续受别人欺负。我们兄弟有今天,主要与母亲的支持和鼓励有很大的关系。
母亲这一生没有过上多少好日子,第一因为子女多,为了拉扯子女而操心。第二因为家里穷,为了全家人不饿肚子而受苦。在当年的生产队也好,还是包产到户也好,都是忙了家里忙地里,忙完地里又忙家里,里里外外消停不了。常年过度劳累使她满脸布满皱纹,脊背早早就驼了,两只手就像锉刀一样,到了冬天两只手就更加严重,冻裂的口子花的就像从锅里蒸出的馒头一样,得用胶布贴着或棒棒油之类的东西抹上用火烤,要不然就不成样子了。手烂的做饭干活异常艰难。
母亲特别勤俭持家,生计方面很会计划,从来不浪费粮食。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节约了又节约,生怕粮食不够吃饿肚子。在子女上学方面,不管家里多困难,都要我们坚持上学,她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作为母亲,不希望子女们重复走她们上辈的路,要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就是再苦再累她也高兴。这就是我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七、八十年代,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时,家家户户人口多。那个年代买什么东西都凭票,没有票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什么布票、粮票、肉票、油票等等,因为国家还处于贫穷困难阶段,各种东西都在限制。我们家孩子多,衣服都是哥哥穿过的弟弟穿,姐姐穿过的妹妹穿,大的穿新衣服,小的穿旧的和补过的衣服,在我的印象中我小时候从来就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当哥的穿的不能穿了才传给我,有的地方破了母亲缝补一下,洗洗干净给我穿,就这样我也是很满足了,最起码不露身体吧!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针线活做的很好,衣服缝得特别细,缝的针眼像用缝纫机做的一样。她还会做一手好布鞋,就是千层底的那种。到天冷的时候,母亲把我们穿过的棉衣棉裤拆洗一下,把里面的棉花用手撕撕再缝起来,就这样我感觉很好了,最起码冬天不受冻了!说实话,我小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穿过新衣服,在我的印象中穿的都是旧的,补过的衣服。衣服虽破旧,但心是热的,母亲把她对子女的爱用针线缝成衣服,让我们穿在身上。没有办法,这都是因为那个年代贫穷造成的,大家都差不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会接生,那个年代的农村,条件落后生活差,去医院生孩子不方便,还没有钱不敢去。所以,女人生孩子都是在家里生,为了生养方便,有很多地方都有接生的。虽然用的是民间土办法,但也很管用,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技巧,安全系数也很高。我母亲在我们就近的几个村子是接生技术最好的,经验丰富,村里只要有生孩子的,早早的就来请我母亲过去,我母亲也特别乐意帮助他人,从不收任何好处。有时候别人因为你帮助了拿点小礼品表示一下心意,她都有点不好意思。那个年代的人真诚老实,朴实厚道。不像现在的社会,很多人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虚心假意不说,而且还特别现实,以利益为主。我们老家附近的几个村子现在三十多几岁以上,七十多岁以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基本都是我母亲接生的。
母亲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看眼病,附近几个村子的人,有谁眼睛里掉东西或者其它的毛病就来找她,母亲可以把上下两个眼皮翻过来把掉进去的东西弄出来或者其它的东西清理一下,再上点眼药水就好了,而且效果非常好,但母亲从不收任何人的好处。为了给别人方便,家里经常性预备有眼药,母亲经常给我们说,人活在世上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做积德的事情,老天爷看着呢,迟早都会有福报的。
我相信母亲说的这些话,因为人世间阴阳轮回是有的,而且自然界的因果关系谁也说不清楚。

包产到户后,群众的生活有所好转,可我们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接济不上,当地里的麦子刚刚放黄的时候,母亲让我们赶快从地里割一点来,在家打碾制作好去礳点面来接济,总算是不饿肚子了,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不需要为生计而操心了。但是,母亲在生活中还是那么节约,这是长时间过穷日子养成的习惯,在吃饭上还是保持以前的样子,生怕浪费一点粮食,我的回忆中,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后,母亲的这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直保持着,直至仙逝。这种好习惯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八几年我的父亲病逝后,母亲的情绪低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为了儿女的成长不得不扬起生活的风帆,因为儿女就是她的精神支柱,这是作为母亲的天性,这就是“小女子虽弱,但为母则强”。
我记得那年代是刚刚改革开放,农村人家里有多余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挣钱,我也成了打工队伍中的一员。在外出打工的日子里,母亲在家的担子更重了,但她心里还是挺开心的,第一是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不需要操心了,而且还可以出去挣钱了。第二是生活慢慢好起来了,以后不需要为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而操心了。总之,老百姓的生活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好了起来,农民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产业。

八九年,我应征入伍远离家乡来到祖国最边远的新疆当兵,这一走就是好几年没有回过家。但是,我亲爱的母亲时常在我心里牵挂着,因为母亲的身体不好,担心着她的生活起居。人们都说忠孝不能两全,在我的经历中的确如此。
记得我工作后没有两年就组建了家庭,成家有孩子后带着爱人和孩子第一次回家探亲,母亲看到儿子带着媳妇、孙子一家人特别高兴,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我看到母亲比以前老多了,头发白了很多,脸上的皱纹增添了不少,我的心特别难受。这是一位母亲想念儿子的印证,当时的我一声妈妈还没有叫出口,就流下了眼泪,喉咙哽咽说不出话来,真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家这一段时间,我每天陪着母亲说话,恨不得把我从当兵到工作这些经历一下子说给母亲听,因为激动啊!
母亲的一生平凡,伟大,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总能体现出一位母亲对子女的爱。母亲一生养了九个儿女,长大后都在外地有了自己的家庭,在有限的时间中轮流去看看她老人家敬敬孝心,我们当子女的都想着把母亲从老家带过来养老,可是她老人家就是喜欢在老家的老宅子里。因为在家乡生活了一辈子了,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舍不得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乡,我们也就尊重她老人家的意见。
母亲仙逝那年享年84岁,之后我很长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几位兄长姐姐都一样非常难过。因为母亲和子女们有着特殊的感情,子女们都是在当年那生活困难的年代由父母亲阿护着安全长大成人的,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一辈子也还不清的,真的是比天高、比海深。
今年,母亲驾鹤西去已经快十年了,我时不时想起她老人家,心里特别怀念,可惜不能复生,看看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再想想母亲在世的时候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如果现在还健在多好啊!
人人都说有妈在,远方的游子就有家回,妈不在了,就无家可归了,这是句实话。我的母亲虽然驾鹤西去,但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021年8月16日 辛丑年 农历 七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