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变,是艺术家永不止步的探险
——论国画家姬佐秋艺术的思辨历程
文|余一
一个好的画家,首先是一个思想者。
画家笔下的一切代表了他对主客观世界情感的深刻表露。思变是贯穿画家毕生实践与观念意识不断更新的艰难过程。画家是通过笔墨说话的,题材构思、形式构图、笔墨组合、线条穿插、色彩审美、意识境界,都是画家毕生努力的结果。而姬佐秋先生就是一位不断思索进取、不断变法图新的当代颇有成就的艺术家。
画家思变的基础靠的是师承学养、不断实践、探索深研,广泛吸纳,更新观念。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梳理姬佐秋绘画艺术的思辨过程与思变创新。

(1) 先师教导与笔墨情怀
绘画大师潘天寿说:“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画象取之于物象而来源于心象,心象即意识意念。“夫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语),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画家靠的是笔墨传承,用笔、用墨,线条、墨色,这是画家毕生锤炼、提高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功。沈宗骞说:“笔乃作画之骨干也,骨具则筋络可联,骨立则血肉可附。”画家利用毛笔的抑扬顿挫,使画面的线条变得更加富有传奇性。笔出墨至,墨至意到,这就是笔与墨的相互关系。
一路走来,姬佐秋先生勤于笔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涉足业余美术创作到浙美求学,任教于江西高校,最后在江南大学任教至退休,几十年的艰辛和努力,毛笔不知其数的换了一支又一支,其信念和信心支撑着他坚韧不拔地勇往前行。他的座右铭:我全部的思维能力和精力投入,是为着认识、理解和创造。”他以毕生的追求践行了自己的夙愿。
姬先生自称自己是苦学派,他有一枚“笨鸟”的印章,是其恩师李震坚老师赐予的,时刻提醒和告诫自己,要自律勤奋。他牢记恩师的教导:从“三多”(多思、多看、多画)入手,勤于笔耕、笨鸟先飞。笔者在“姬佐秋绘画工作室”阅读到其大量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的多种笔记和各种速写本、创作手稿,深为其朝乾夕惕、艺道惟精的精神所感动。品读其画作,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画面中那丰沛而奔放的情感、丰富而厚重的笔墨内涵,那多情的线条、变化无穷的墨韵和富有当代审美的形式感,是那么地吸引眼球和感染人。这是他几十年的学术涵养和勤奋钻研、热爱自然、善于思变的结果。
绘画最重要的是基本功。
线条是中国画的要点核心。姬佐秋的笔墨基础是在浙美求学期间,深受方增先、李震坚、陆俨少、吴山明、卢坤峰、孔仲起等诸师影响,毕业后又长期深研八大山人、吴昌硕、潘天寿、方增先等艺术家的艺术特点和规律,不断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在线条基本功的组合、穿插及线形风格上下死功夫。一个国画家无法使自己的笔墨线条顶天立地,那它的国画艺术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支撑和亮点。
线条是画面的支撑,同时又是画家思想意识的痕迹。作画过程中的用笔是毛笔向画面四面八方运动后留下的痕迹,这个痕迹名为线条,当然这个留痕还有墨团、墨块等形态。线条是通过画家不同情感的运笔,产生不同特性的线条,这种线条与作者富有的强烈情感紧密相连,而被赋予具有个性化的线条。画家的线条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的支撑点来源于作者的灵魂意识。线条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比如厚重的线条,秀美的线条,粗朴的线条,优雅的线条,憨拙的线条,灵动的线条等等,多姿多彩,是画家心理意识的反映。
笔力、笔势是笔墨神采的要点。所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用笔的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是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至笔端,呈现于纸上。好的笔墨必定产生节奏和韵律。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力、势、气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力”是腕之内力,“势”是由运笔过程中的速度形成的,同时又是画面整体效果产生的。而“气”则是作者精神状态的勃发而导致力和势的显示。它们互相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这就是“笔墨的精气神”,所以姬佐秋先生的笔墨精气神十足,往往给欣赏者以精神振奋的感觉。
意在笔先是笔墨运作之前的意识形态。 姬佐秋先生经常强调:下笔不可犹豫,要干脆利落。观其作画,有一笔定乾坤之气慨。笔触纸面、笔笔生发、抑扬顿挫,或快或慢、或提或按,四面出击、八面迎合,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如此神态、变幻自如,这一切均必须在下笔之前做到:意向在先、心有形象,心有意境,这就是充分打好腹稿,以保证胸有成竹、意气风发。这样的造像造景方能自然融洽,浑然一体而意境自得,这是意在笔先与下笔之后的互为关系。姬佐秋先生在几十载春秋中不断磨砺、废笔成冢,方练就他下笔驰骋自由,塑造出悠然自得的境界。先生近年来的巨幅大作、小品佳构,焦墨系列、苍鹰系列和人物系列的精品力作,是成熟之作,引人入胜。

(2) 画面构成形式至上
潘天寿说:“从东西方绘画来看,西方的绘画追求外观的感觉和刺激。东方绘画多偏重于内在的精神修养,尤为注重表现内在的精神情韵,意境格趣。”
姬佐秋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实地考察,贯穿其50年来的艺术生涯。他多次西行,亲临龙门石窟、西安古都、敦煌莫高窟的经典洗礼。那纵横无垠的黄土高坡,大漠孤烟直的沙漠,威严凌厉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秦始皇陵墓和兵马俑布阵,那英勇无比威震八方的霍去病陵园,给姬先生的心灵极大的震撼而蓦然升华。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深深映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之后豁然开朗,这些实地探寻使其画面的气度、境界为之大变。
如何使自己雄强浑厚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当代的审美意识。 这是姬佐秋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寻求自我突破的节点。他学习过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研究和实践《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同时深研八大、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等先辈的艺术特色,从中找寻新的启迪思路和构建新的图式。他不断地重复转换着思路去画同一个题材、同一个构图,有时利用反向思维方法,变换着手法和组构形式,不断使画面和姬佐秋先生的追求相吻合。他围绕着“博、大、精、深”四个字不断思索,关键是要在“博”和“精”上做文章。如何博?博到什么程度;精,如何精?先生的经验是,要做深入研究而不能浮于表面,必须要“钻牛角尖”才会出效果。“博大”的效果就是厚重大气,“精”的效果是笔墨和物象的塑造要准确到位,如是等等都是与其“西行考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西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观念意识。
姬佐秋以形成的观念意识为导向,思考着寻找与这一观念意识相匹配的创作题材。他以“古树”为切入点,将历经沧桑的古树、和岁月洗礼过的残缺与斑驳、经过反复实践,成功地创造出极具强烈的个性面貌、富有视觉冲击、又具深邃内涵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他自己的形式语言,独树一帜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种以“古树”为题材难度极大,如何细化是个问题,如何使古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又是个难题。但这些难题均被先生解决的恰到好处,真可谓“高人手下无难题”。先生讲:画面形式就是构图,但是构图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当代的构成样式,作品须要有当代审美新意,这是关键之处,也是画面的要害。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是姬佐秋先生践行画面特色的独到之处。这个理论谁都知道,但却难以做到绝佳,先生做到了,而且非同一般。他的创作两条思路、两种手法,大画和小品的两种创作方法,都凸显了强烈的形式感与当代性。近年来巨幅古树系列作品,他以焦墨手法将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点线穿插组织得完美无缺、气势壮观、魅力无穷。这些作品将画家意识中沉雄博大的汉唐文化融入其中,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吸纳,正是先生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创作精神。正因为如此,姬佐秋先生的心胸和思维与当代审美结合得恰如其分。这是他观念意识不断与时俱进的更新和思变结果。在花鸟、人物画的表现上,他将现代的点、 线、 面形式法则吸收进去,使作品形式具有当代审美新意。他的许多大幅画作无不彰显气势强雄、厚重博大。
此外,近年来姬佐秋先生又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小品,这是先生将追求唯美主义的风格推向了极致。这类作品笔墨的情趣味表达,可谓独立当代,他将小品绘画的形式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欣赏他的小品画,心理感觉畅快、轻松、简洁、清新、明快、笔墨老到、简括高雅,情趣味十足,这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完美体现。这些画面佳构深受潘天寿方增先的影响,他长期深研二位先师的艺术,收益匪浅,形式独特。新的笔墨佳构与重组,凸显人文趣味、妙得“浑厚华滋、刚健婀娜”的线条神韵,将大写意小品画推向另外一个高峰。这些大作纵横穿插,气象万千,继承发展了北宋山水画的壮观与气派。“小天地大格局”的小品画神韵十足,这样的画作展示在读者眼前,会使人流连忘返,联想万千。

(3) 赏心只有两三枝
国画创作妙在取舍,画家选择性的偏重某一类题材,画自己尤其喜爱、擅长发挥的题材很重要。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等,这说明民间所说的绝活,世人是认可的。同样姬佐秋先生也是如此,在众多的绘画题材中,几经沉淀、几度变化,以古树焦墨和现代构成手法,完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形式语言,为大家所熟知与钟爱。
“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花鸟画与其它画种不同,不追求强烈的透视效果,而是在二维空间中做文章,注重虚实、前后左右上下的穿插。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说:“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题《画梅》)将花鸟画的特点表达的一清二楚,很耐人寻味。在他之后,特别是解放后,便有不少有关花鸟画特点的论文出来。强调截枝法就是将树枝干拦腰切断,将精彩部分截留下来,多余繁杂部分舍弃,这就是取舍。凡是写生和创作不可能罗列万象,根据画面需要截取重要精彩部分,增添其他元素组构成富有形式感的画面形式、所以画家在“赏心”和“两三枝”方面取舍。赏心是特别喜欢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两三枝是精华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所谓删繁就简,概括提炼是和“赏心只有两三枝”是高度一致的。画家怎么领会和应用,是画家各自的修养深度所决定的。姬佐秋先生与众不同,其深厚学养造就了他的画面独特、给人别开生面的意象。尤其是他长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影响,不断从中撷取养料,深刻思考之后,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立脱俗、典雅质美的画格。
艺术必须富有情怀。姬佐秋先生也是一个耿介刚毅、办事认真、崇尚自然、注重情谊的人,他笔下的一木一鸟、一花一叶、一石一水,都深深地烙上了它的情怀、思想心痕。
他由精通人物画、花鸟画,到目前偏爱性的创作了《古木系列》、《紫风紫韵系列》、《雄鹰高翥》等,在题材上融入沧桑与新意,将传统文化中“四君子”和苍松劲柏均赋予人格化,加上他自己独特造型的鸟,使其画作更具个性。他画中的鸟,胎息于八大,且不断地优化,形成他自己唯一的画法。尤其是画中鸟的眼睛,专注、传神、呼应、对语、嬉戏,这里的鸟是人格化的象征。这种鸟,我们很难说是什么鸟,但一看,就知道是“姬佐秋独具特色的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心运手、因心造境,心手合一,在物象造型上、主题的迁想凝思上,不断地强调、讲究、重视,其作品得益于长期对大自然的写生与观察,太湖石、梅园古梅、千年紫藤、尤其是汉代陵墓的石雕沉雄静美,深深地启发了姬佐秋先生古木意象的塑造,其人物画与山石、花鸟的结合,在方增先、李震坚、吴山明等名师的影响下,在题材的优化过程中,注重生活情趣、笔墨情趣、并将宏大的历史题材和精神境界融入并发扬光大,把对自然物象的直观感悟与内在意识相融合,不断掌握“物为我化”之理和借物写心之技巧,通过他手中的笔墨,达到情形契合、喻理传神的境界。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思变与探索,没有夜以继日的笔墨实践,加上他独立思考不断求索的涵泳工夫,姬佐秋的画面是不可能呈现出这种恢弘、大气,苍茫、雄强气象的。



(4) 观念意识与时代审美
笔墨当随时代,多思求变维新。国画家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岭南国学大师饶宗颐也说:“作品是神圣的,只有作品本身才是一个画家的最好表达”,画家是通过作品传达其对社会、人生、未来的寓意。当代艺术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统称,文化艺术具有民族性,但民族文化不能排挤外族文化,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开放与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与时俱进是当代观念意识之潮流,谁失去这个敏感意识,谁就失去了艺术的时代性。国画可以吸收西方艺术的长处,不是照搬而是吸收,传统国画必须改造,才能融入当代,守旧是没有出路的。
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创新。清朝中后期闭关锁国,导致文化科技落后而挨打,科技带动文化跟进,画家也不例外。姬佐秋思维观念的当代性,是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扎实的西画功底,在教学与实践中又研究《平面构成》课程十余年,其基本形式规律烂熟于心。十多年来他对中西哲学、美学、社会学、人文学、比较学以及对当代审美的基本要求经过一番梳理,时代感的信息清晰起来。所以,他对当代审美和点线面形式构成特别敏感。他深有体会地说:对于当代画家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形式语言是多么的重要。这个门槛跨不过去,就再也无法思变和与时俱进,更谈不上创新了。所以姬佐秋先生的观念意识具有当代性,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因此,画家每一幅作品均是时代的烙印,它不可避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言与这个时代的符号,所以“笔墨必须当随时代”。
“意境”是作品的灵魂。意境是画面成功塑造的核心所在。画面的意境是画家精神意识的寄托与追求,时代精神离不开昂扬向上、大道向善、接地气、写物华、展示文化自信的新境界。比如画“枯木逢春”系列,这里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沧桑历程,迎来目前万物振兴、一派喜人豪迈的景象。姬佐秋以焦墨手法将古树的岁月沧桑处理的恰如其分,不见全树只见局部,在顶端或旁边点染一些嫩叶,好鸟相呼、上下对视,左右顾盼、别具风致,这就是画家饱蘸人文情怀之后,通过笔情墨趣来传神达意。
画有诗意,诗中寓景。画家的“生活空间”、想像空间和虚构空间,可以通过象征、异化、优化、提纯、简约等多种手段,从现代人的视角与思路出发,完成新时代自我艺术空间的深度构建,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与艺术新境。姬佐秋善于用纵横的气派与超迈的想象,唤醒笔墨、释放情怀,将扑朔迷离、似我非我的奇幻境界,通过画家的知识储备、内在气质和不俗的个性创作,使其跃然纸上。
画面意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传统大写意笔墨乱而不乱,其中浓淡也好、粗细也好、虚实也好、墨块线形也好、色墨混合也好,做到乱中有序、互为依存、融为一体,这是画家造景追求诗意的精炼手段,需要毕生探索与追求。前辈画家只代表那个时代的审美要求和标准,他们已无法进入当代审美行列,只存在于历史的过程之中。当代艺术的审美标准已形成新的图式,旧传统已过时,须在传承传统根基上更新观念,标新立异、标新立意,而这个“意识”必须建立在当代的构成语境之中。历史是无情的,新秩序必然会替代旧秩序,所以观念和意识、笔墨与技法也必须与时俱进、有所超越。
外绘于形、内悟于心。姬佐秋先生就是这样,以他厚实坦荡的豪情、以其沉潜不倦的创作、以其豁达豪迈的气魄,为繁荣中国画的新境界,弘扬与发展民族传统绘画艺术,创作出更多更美、意趣盎然、雄浑峻拔的理想画卷,最后留诗一首以志:
浩荡雄风扫千卷,磅礴气象写春秋。
潜心艺道多思辨,翰墨丹青万古留。



姬佐秋简介:

祖籍江西上饶,著名国画家,艺术教育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主攻 意笔人物画,受业于方增先、李震坚、顾生岳、吴山明、陆抑非、卢坤峰、潘韵、孔仲起等当代大师、名家。从艺五十余年,从教四十二年,先后任教于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江西鹰潭教育学院,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后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退休。
姬佐秋先生有着扎实地人物素描造型基础和丰富地艺术教学经验,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中国画大写意画家。
先生长期深入研究浙派人物画,着力于明清、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家,尤其对八大山人和潘天寿的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尤其受到任伯年、潘天寿、方增先等大师艺术形式及艺术规律的影响,与此同时先生对西方艺术规律以及平面构成基本法则点、线、面的形式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和吸收,并将法则和形式构成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在强化笔墨结构的形式中,以高度概括提炼,艺术夸张的审美取向,构筑起画面遒劲灵动、雄浑劲健、苍厚雅逸、气势博大、水墨淋漓、韵味通透、画面构图严谨、意境浑穆、郁勃昂扬的画面形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独特风格,形成了画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强烈的形式个性。
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先生从未间断过创作,题材涉及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作品先后参加省级以上美展几十次,并多次获奖。在十多种专业刊物中和网络有专版报道,先后四次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博物馆和有关专业文化机构收藏,并有多部画集出版,个人成果录辑于多部艺术辞典。
2021年8月27日 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