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清景明祭祖墓
文/ 张振杰
我们先人立下规矩,将每年清明节前的第五天做为祖墓的祭拜日。
我们始祖姓张名梅,字开,谱字宗占,号魁百,谥靖献。原本福建漳州府诏安县五都樟塘寨人(今东山县樟塘镇),客家人。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后赦令总兵。清初奉旨率部移兵河南府永宁县(今洛宁县)屯田,后占籍永宁并立族于此。据《洛宁县志》(旧志)载:“张梅,字开。墓在樊村里张营村东岭,距村里许,与子同域,墓西路旁双碍在焉”。星移斗转,岁月交替,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双碍已不复存在。穿越历史时空,唯有祖冢依然矗立在我们村的东岭上,从它荣枯不惊、淡定从容的年轮里,蕴含了太多漫长的沧桑往事。
在我们当地,多数人的先祖都可上溯到明初,也就是山西南部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那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官移民。而我们的先祖则是明末清初从福建沿海进入中原屯兵开垦的闽南籍官兵。史载:明末福建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了对抗清廷,确保台湾,在闽南沿海的金门,厦门,海澄,镇海,铜山等海防重镇布置了大批官兵。郑成功死后,郑经继位,对其父麾下旧将,多有疑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而此刻,清廷对盘踞各个海防将官进行劝降、招安。康熙三年(1664年),这批将士相继投降清廷,之后清廷将投诚的数万名官兵迁移京师,并在闽、浙、粤沿海颁布“禁海令”,也称“迁海政策”。
康熙五年至八年,清廷陆续将这批数万人的官兵分别安置在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屯兵垦荒,以备国家提调,以河南兵员最多,也最集中。我们先祖就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率部屯兵到当地的据说,我们先祖车部下1000多名官兵驻扎在洛宁县洛河南岸的十多个村庄,务农桑,边操练兵武。在康亲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为前清的不安内患和边疆地区的巩固立下赫的战功,成为清廷的一支坚强后盾和威武之师,并和洛宁人民联烟结亲,和睦相处,为洛宁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先祖病故于水变里张营村,高寿75岁。
沧海桑田,岁月流逝,直至大清消亡,民国替代,我们家族的后辈也由操持干戈,以卫社稷的军籍将士脱变成百姓平民,从我记事起,农闲时节,茶余饭后,长辈们常聚在一起读有关祖墓的事。那时小,多贪玩,哪有心思听这陈年旧事。长大后,再听便来了兴趣,且“渐入佳境”,才知道,东岭上那凸起的大冢里埋葬的是我们的先祖,一个身经百战功绩显著的大将军;埋葬着一段历史,一段让我们值得骄傲的记忆。
长辈们说,原来祖冢比如今的规模要高大的多,墓碑就有三通,以先祖的功绩碑及二世祖张伦的墓碑最为有名。先祖的功德碑有知府大人撰文,张伦(梅长子,以理学著,有声河洛间)的墓碑有县令撰文,河南府尹张汉为其题挽联:“一编理学传博望,万里家声接横渠”。近三百年来,一直被我们的家族用做缅怀先人的专用联。祖墓四周十多颗通直高大的松柏,将祖墓合围的严严实实,蓊郁苍翠,肃穆凛然,威仪倍增。成为大丰塬(赵村塬旧称)北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文人雅士、官员乡绅,曾到此瞻仰祭拜。清代洛宁文人韦科联、韦潮等人到此浏览;民国初年,张运铣(字耀光)偕同知县车云来此瞻仰拜 ;之后张鹏举(字升初)、张祖式(字承训)等多次前来祭拜。(张运铣、张鹏举、张祖式均为张梅裔孙)。
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大炼钢铁政治形势所迫,祖墓周围的松柏全遭砍伐。用来烧炼钢铁之用,部分被村中建学校、机房所用去。墓碑也被推到,拉至南山建水库铺坝基用掉,碑文内容尽失,犹为可惜。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席卷全国,大搞水平田,丰产方,高大而又显眼的祖墓被推掉,仅剩原先的三分之一,墓冢高度也下降了一米多。就这样祖冢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中,成为今人多有不知的历史名人墓在冢。
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木前头又逢春。八十年代末,寻根问祖,祭祀先贤之风兴起。祖墓再度被人们关注,也被我们晚辈追思和敬仰,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成为我们缅怀先祖,慎终追远、歌颂功德、连接古今的墓地。每到清明前夕,一幅幅春光明媚的画卷在故乡铺展开来,,杏花带雨而开,梨花伴露而眠。杨柳泛翠,随风摇曳。油菜花吐着耀眼金黄,油绿油绿的麦苗在悄悄拔节暗长。远看群山吐绿,洛水澄碧,村落上空炊烟袅袅,还能听到鸡鸣犬吠。正值此时,我们家族三十多人结伴到祖墓祭扫。
在祖墓前抷新土,挂纸条,摆供品,上心香,燃纸钱,然后按辈分由长到幼,分六列主持祭拜司仪的指令下,向祖墓毕恭毕敬,深情的鞠躬,下跪,叩首。如此礼仪,反复六次,称六叩首大礼。足见后人对先祖的礼仪敬重。礼毕,燃放鞭炮,在噼噼叭叭的炮竹声中,祭拜礼仪告成。接下来由族中通晓家族渊源、迁徒发展、先祖历史、支脉繁衍及分布现状的治周兄讲述。他条理分明、思路清晰、罗列有序、家珍如数的演说博得在场的人折服称赞。最后长辈老代爷鼓励大家,要重视子女教育,让他们走正路、行善事、做好人、有建树,重振我们家声!
关山虽万里,难割血缘情。祖地闽南的族亲也时刻惦记着洛宁族人。本着“同源同祖一家亲,河南寻亲增亲情”的实情,2011年清明节,来自闽南沿海祖地东山县樟塘村张氏族亲的代表张章成先生及友人一行三人,亲临张营村,西山底村走访族亲,增进亲情。这是我们先祖迁居洛宁三百四十多年来祖地族亲首次到此,其意义深远,可喜可贺。他们特意从祖地樟塘村汲取一瓶清冽甘甜的古井水,让洛宁族人烧开,并用铁观音炮制地道的功夫茶,前往祖墓深情祭拜,其情别具意涵,令人感动。
清明祭祖也会遇到春雨潇潇,如烟如雾的时候,绵绵细雨与自然的新绿花红,交融成一副意境茫茫的黑白写意画卷,用“杏花零落清明雨”、“舞烟眠雨过清明”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带着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我们的心情也如烟雾般。其追思绵长,其忆念悠远。告慰先祖灵魂,感恩自己生命。逝者远去,精神长存;后生发奋,自强不息!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清明,千百年来,就像一根纽带,联系着中国人对生死的情感和认知,表达着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更祈求先人保佑,生者能时时平安、一帆风顺、财源广进,学业、事业更上层楼!
清明,祭祀先祖、告慰灵魂、感恩祖德、立志进取、继往开来,是每个家族血脉亲情、绵绵不绝的生命延续,也是每个家族世代相传、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更是华夏民族保持传统、凝心聚力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