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情景的形象呈现——读刘三省纪实散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感
文/周向东
我和刘三省先生是两年前在微信群认识的。他平时喜欢在“扶风百姓网上”发表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章,我喜欢阅读他的作品。久而久之,在不经意间我们彼此相识了。
几天前,刘三省先生委托他的家人转送给我一本刚刚出版的纪实散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既惊喜,又意外。这是他去年夏天回到老家农村考察采风以后,撰写的一本农村题材的纪实散文作品,从此以后,每天下班后的茶余饭后,阅读他的纪实散文集就成为我的业余消遣。《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本书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它浓墨重彩,描写和刻画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关中农村的沧桑巨变、家乡的父老乡亲特别是年轻人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的家乡情结,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我。《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描写的一处处旧址、一件件事情、一个个故事和人物、场景和对话,令人历历在目。

有一天,我将此书截图发给了朋友圈,朋友圈有县市档案馆的朋友,有为县档案馆和宝鸡市方志馆征集珍藏的打算。我找到刘三省先生,他答应想方设法帮助调剂两三本书。
几天后他让我去他的家乡法门镇庄白村刘家组找他的大哥刘天赐取书。无独有偶,我正好打算为他的新书写篇读后感,也想去他的家乡刘家组看看,身临其境感受一下改革开放给刘家组这个小村庄带来的变化。

庄白村刘家组就像一枚金色纽扣,镶嵌在关中环线一条沟豁纵横的三岔河东北侧,距法门寺只有两公里。非常顺当,我很快见到了刘三省先生的大哥刘天时。在他家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本本,上面记满着了人名,都是村庄里前来领书人的姓名。看来,他的纪实散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受到了村民的热捧与欢迎。看了刘三省先生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本书中的《乡村向往》、《村庄变迁》,又有了与刘天时的一番交谈,我基本摸清了刘三省先生的家乡情结的脉络……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本书里的标题和内容,是刘三省在采风过程中随着写作素材的积累,有感而发,从脑子里一个个蹦出来的,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几乎是一气呵成。每一篇文章,写的都是刘家村的人和事儿,许多故事情节在村庄里却鲜为人知,一个常年在外的人在一个月时间内了解到的情况,比整天朝夕相处的人们之间了解得都多。所以,文章紧贴时代,紧贴生活,细腻生动,接地气。

我在想,一个外地客人来扶风作客,应该如何给他介绍家乡扶风?在景区里走一走,逛一逛;在饭桌上说一说,唱一唱。在饭桌上介绍扶风,吼一段秦腔,充其量是自娱自乐。刘三省的文章却不是自娱自乐,也不是单纯地写风景,写人物,而是把他对老家农村的家乡情怀,对社会热点敏感话题的捕捉,淋漓尽致地刻画在他的每一篇文章中。读他的文章,不仅让人感到有激情,而且有理性。我知道,刘三省先生是一位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中央企业高管,思维清晰,富于理性,他写的《农民经济学》、《精准扶贫》和《农村大龄男青年现象》等文章,如果不去和乡亲们聊天拉家常,扑下身子进行乡野式调查,仅仅靠自己凭空想象,绝不会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接地气。

刘三省先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和文学才情。他生在乔山脚下,长在关中沃土之上。乔山的秀丽风景和关中文化的博大精深,铸就了他的性情主脉与艺术灵感,赋予了他经济与艺术的双重悟性。
新时代的关中农村,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乡亲们脱贫了,开始奋斗奔小康了,人们同时在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自我情绪释放,就像指甲盖大的花,春天来了,都要竞相开放一样,何况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呢?刘三省用他独到的眼光,对上述问题看得比较透彻,书中的《广场舞与保健操》《东玉皇,西观音》《民间艺人》《电子商务在农村》等文章均有一定的展示。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过去很难了解的信息。刘三省先生长期在军队总部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任职,后来又在中央企业担任高管,文字功夫扎实,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先后出版过11部企业管理和文学著作。是一个财经与文学双栖的高产作家。

细细研读品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本纪实散文,不难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浓厚的乡土和文化气息,和浓郁的文人味道、学者味道。从《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大家族》《任家宝多 刘家官多》这三篇文章中,我了解到,刘家组这个只有400多人的小村庄,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十年苦读,有76名青年人实现了“鲤鱼跃龙门”,靠上了大学;有35人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市场化招聘,进入中央企业工作;有39人通过自身努力,在自己所在工作单位,担任了中层以上的领导,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有9人担任过县团级以上、副部级以下领导职务,这都是刘家这个小村庄长期重视“耕读传家”和家庭教育的结果。

刘三省先生性情豁达,又乐于助人。与之相处,有时候会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和有忍俊不禁的愉悦与快乐,让人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其乐融融,可谓德艺双馨的学者型领导和作家也!刘三省先生的散文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和文学性,他擅长使用情景对话营造画面感。读他的文字,脑子里会呈现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劳动和生活画面。就像画画时用“灰”色作为整体背景,让画面上的景象在整个背景中生发运动。这种语言艺术一方面使文章主题得到恰如其分地展示,渲染了文章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则使人在灰和白的对比中,有了强烈的视觉感受。书中的《旺仔、毛豆和七夕》、《村庄变迁》《静悄悄的村庄》《妇女顶起半边天》《麦收时节》《深绿色,金黄色》等文章,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到位。

刘三省离开中央企业工委机关后,曾担任中央企业新兴际华集团的总经理兼际华轻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际华轻工集团的前身是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管理的军需企业,长期承担着军队军需品生产任务,是新中国资格最老的军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这批企业由于观念落后,设备陈旧,机制不活,市场观念淡薄,随着军队百万大裁军和军品任务减少,企业相继陷入亏损。刘三省接手这批企业时,企业已经出现大面积亏损。刘三省带领际华轻工集团,转变观念,开拓市场,提升研发,加强管理,用三年时间实现了扭亏为盈,五年实现了快速发展,集团最终跻身于中国服装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刘三省本人被评为2008年中国经济10大杰出人物、2009年建国60周年60位优秀企业家。
记得我在信访局工作时,每年在北京市五棵松西里小区出差值班一月,头两年西里小区附近街面全是卖军品服装、鞋帽的门面房,生意红红火火,后来一夜之间全关闭了,只有新兴际华集团的门面继续营业……
刘三省从扶风当兵,一直把事业干到北京,位置高了,责任大了,特别是在他退休后,心系家乡的一颗心没有变,就好像儿时的口味永远不变,更像一首陕西民谣唱的那样:“大鱼大肉虽然好,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葱姜蒜和搅团、面皮、裤带面……”

阅读《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沧桑巨变的欣喜之态,感谢刘三省先生让我再次欣赏到家乡扶风乡情乡音的精神大餐!欣喜之余,特赋诗一首,礼赞刘三省先生:
少年为国戍边关,
风霜雨雪若等闲。
文武双全鸿鹄志,
勤奋进取永向前。
转行国企砥砺干,
京城佳绩美名传。
弘扬美德接地气,
妙笔轻挥赋流年。
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写于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