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 云 之 南

上
七月的云南很有意思,开放冷气的室内竟然比室外还要热。
走出机场大楼时,我们一行都打了个冷战。
这就奇了,盛夏的昆明竟是如此地凉爽。
我和妻子互相打量了一眼对方的夏装,再看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市民的穿着,禁不住笑了,果然是“春城”,穿什么的都有。
难怪云南“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就是“四季衣裳同穿戴”!

曾来云南旅游过的女儿比我们先到了十来个小时,已经安排好了住处。
吃过晚饭,我们就去夜游翠湖。
翠湖果然名不虚传。
浓夜中翠湖边上的杨柳在以绿色为主色调的景观灯的映照下像一块块晶莹剔透、翠绿欲滴的翡翠,流光溢彩,柔美异常。

小桥、楼台、水榭、假山等被彩灯勾勒出来的轮廓在湖水的粼粼倒影中闪烁荡漾。
远处红灯笼下有憧憧的人影,晚风送来《阿细跳月》欢快的芦笛声,那是身着少数民族艳丽服饰的人们在跳舞。
我也曾夜游过闻名遐迩的大明湖,相比之下,远远没有这般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们还到了大名鼎鼎的云南讲武堂。
可惜大门紧锁。好在几盏橘黄的景观灯把两层的主楼映照出来,让我得以隔着栏杆看了个粗略。
我只能在头脑中想象,这幢不起眼的,看似民房的建筑,当年竟然是蔡锷将军发动第二次革命的军事大本营。
它还孕育出了像朱德这样伟大的开国元勋,那时候,这座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建筑是何等的显赫啊。
昆明是个很注重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的城市。
许多街道都在墙上塑造着数十个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一长溜的橱窗里展现的都是云南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普洱茶的故事。
而在繁华市区的中心广场,大理石的地面上用紫铜镂刻出一幅巨大的民国时期昆明市的地图。
这一切,都足以让每一个昆明市民自豪,让每一个外地游客仰慕她的文化,心仪这座美丽的城市。
游云南,不能不游石林。
石林给我的印象是雄奇险峻,怪石嶙峋,千姿百态。
导游在车上给我们讲了一大堆“貔貅”的故事,讲得唇焦舌燥,也没有人理他。到了石林后,他也对我们失去了兴趣,打着小旗直管往前走,也懒得解说了。我们只好自己找景点拍照摄像。
我也理解导游,现在散团价格都压得很低,导游们全靠在游客购物时拿一点回扣。
而我们到了那个设在半途的“缅甸玉石珠宝中心”的时候,几乎都是空着手出来的。还有些人互相提醒,千万要挺住,别上当了!所以我们上车后,导游就像被霜打了的秋茄子一样,显得垂头丧气的,与原来热情兴奋的他判若两人。
但有句话,我相信他没有吹牛。
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翡翠玉石出产国缅甸,每年都要把总产量的95%运到中国来加工。
在来石林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从缅甸开过来的小火车。那是一列从我们头顶上的悬崖峭壁的山洞里穿过的小火车。
那情景只能用两句话来形容:鬼斧神工,毛骨悚然。
不知一百多年前的法国殖民统治者是怎么样修出这样一条险峻的铁路来的。
看着这样的铁路,我琢磨着,也许真的可能像导游说得,这里的玉器和首饰会比内地的真很多、品质高很多,价格也便宜很多。
所以,当车上的人们在互相夸耀着自己的“坚定”,庆幸自己没有受骗上当的时候,我却在反思。是不是真的错过了一次买到好翡翠的机会呢?
唉,现在这个社会,真作假来假亦真,由于假话太多,弄得人们连真的也不敢相信了。
到石林了。那种感觉是仿佛我们一行人一下子都变成了小人国里的人。
人走在石林中,就像漫步在一个巨大的奇石盆景中。

山峰、古树、栈道、亭阁乃至草坪都是那样精致,给人一种巧夺天工的感觉。人到了这里,很能体会“人在画中游”是一种什么滋味。
草坪里有很好看的民族歌舞。
清一色帅气俊俏的姑娘小伙跳着激情的彝族舞蹈,使人产生了回到“阿诗玛”年代的感觉。
只是天天如此的重复动作使得“阿诗玛”、“阿黑哥”们显得有些疲惫,脸上的表情也是麻木的。
当地人见男人就叫“阿黑哥”,见女人就叫“阿诗玛”,据说是赞美的意思。但我觉得更像是商业运作。
我们这些老老少少的阿哥阿妹们被带到一个大竹楼里听歌。
高度戒备的我们转了一圈就出来了。只有那个一路上操着广东话不停地打着生意电话的年轻“阿黑哥”,被盛装的姑娘们拖进去了。
半个小时后他出来了,腆着脸说:“两百块啦,小意思啦!”

西山峭、龙门险;草海绚、滇池阔。
西山是昆明的一个好去处。
山脚下有云南大学等高等学府,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浓荫掩映之中。
公园入口处有聂耳墓、聂耳纪念馆,耸立着聂耳的塑像。
塑像下七个花坛象征着七个音符,二十四级台阶象征着音乐家在人世间走过的二十四个春秋。
年轻英俊的音乐家披着风衣,背倚着挺拔的西山,浓眉微蹙,深邃的目光远眺着烟波浩淼的滇池。

我凝视着聂耳,心中澎湃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号角,心想,这个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国歌,在民族存亡的滚滚狼烟中鼓舞千万人去殊死搏斗的战斗进行曲,竟然就出自这个年轻人之手。
可是,你怎么会年纪轻轻的就命丧异国、而且是那个敌对的国家呢?你干吗去那个夺命的海滩呢?
西山上三清阁至石室、再至慈云洞的两段石阶,还有那个整体凿成的佛窟,听说都出自乾隆年间一个叫吴清来的贫穷道士之手。
他每天都在这个看上一眼就会头晕目眩,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的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钎地打呀、凿呀。
餐风露宿、流血流汗,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小伙一直凿到两鬓染霜。
一个世界级的风景名胜终于在他那长着厚厚老茧的双手中造就了。
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的佛像前,刻着一副对联:“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
唉,人哪,有了信仰真不知还能创造出什么奇迹来。
西山是一处佛教胜地,从三清阁至达天阁,共有九层十一阁。
阁阁神秀玲珑,亚赛神仙洞府。

人在缥缈的佛乐之中,眼观蓬莱云海。时间稍长,便有点身不知所处了。
这个地方,一般人随便来玩玩无所谓,真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哥们儿,最好不宜久留,否则真会拔不出脚去了。
坐落在海拔2050米的悬崖之上、以“奇、绝、险、幽”为特色的龙门,确实是一处不看不行、看了又令人心旷神怡、心惊胆战的绝妙胜境。
一群男女老少兴致勃勃地在龙门的石栏杆边照相。
我也凑过去看。
这一看不打紧,只觉得头昏腿软,脊背上冷飕飕的。
这个面临滇池的绝壁差不多有四百公尺高,而且它的山壁是向里面凹进去的。
一阵打着旋的冷风袭来,将一片枯叶卷下深渊,我赶紧把头缩了回来。
胆小的,有恐高症的,照相的时候最好靠里面一点。
滇池的风光很美,波光潋滟,水天一色。

但滇池的水质却不敢恭维。
尤其是从大观楼通向滇池的水道,游艇艇尾翻上来的是滚滚散发着腥臭味的黑色的浊浪。
看来,滇池的治污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从1996年起,每年的秋冬都有大批从西伯利亚迁徙来的红嘴、黑嘴鸥到这里来越冬,这成千上万的可爱的小精灵也给春城人民带了惊喜和快乐,成了春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和旅游观光的一个很重要的卖点。
可是,如果滇池的水质再这样继续恶化下去,美丽的海鸥们还会来么?
大观楼有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大观楼楹联”。
楼里陈列着它的作者孙髯翁的生平的连环画。老孙的身世够苦的。看来,中国的文化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几个人是过得幸福美满的。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后注:此文为16年前所作,今天的滇池水经过治理已经是清澈晶莹,水质极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