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山水笔底生
姜铁军

打开《齐鲁乡情》杂志,封三整版刊登林泉生的国画《泰岱松云》。这是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近景是群峦松林,一条山路穿行其间,几个登山者在前行。中景是泰山十八盘,云雾缭绕,令人向往。远景是泰山南天门,去过的人会不由地想起天街,岱顶风光无限。耳边仿佛回荡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幅山水画写出了这首诗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更巧妙的是他用一条登山路把远、中、近三个景别有机地串联到一起。不仅构思巧妙,多种技法绘制的山水松石也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底……

1983年,林泉生到山东送变电公司上班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伙子,被分配到送电三大队当送电工。对送变电的工作他很陌生,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工作比较艰苦,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爬杆子,经常不能回家,需要住在工地上。很快,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发现了他与别人不同的爱好。收工之后,因为条件限制,不少人喜欢打牌、下棋,或者围在一起聊侃。他却从自己随身带的一箱子里拿出纸、毛笔和颜料,默默地画画。
绘画条件简陋,只能用自己带来的箱子当画案,上面铺几张报纸,再放好宣纸,心无旁骛地画画。开始还有人说风凉话,觉得他不合群,时间长了发现,他画得挺不错,用他师傅的话说“有模有样,还真有这两下子。”曾经打趣他的同事,直接把他画好的画要走了。一个青年送电工能画画这么好,令人刮目相看。
林泉生喜欢画画是从小学开始的。他父亲喜欢收藏书画,虽然自己不画画,但对林泉生潜移默化影响很大。父亲的好友黑伯龙是著名画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画院院长。父亲经常带林泉生到黑伯龙家里玩,黑伯龙很喜欢他。对他说:“别老跟着你爸爸看画,自己也学习画画!”一来二去,在黑伯龙的教导指引下,林泉生开始学画画。开始还是玩玩的心态,越画越喜欢,到后来就非常痴迷了,业余时间几乎都耗费在画画上。跟黑伯龙学习画画三年,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黑伯龙擅长山水画,画松树颇有心得。倾心传授自己的绘画技巧,让林泉生在画山水画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搜尽奇峰打草稿”,林泉生深知要绘出高质量的山水画,要在生活中不断观察,收集更多的绘画素材。送变电公司的工作常年在外,流动性很强。他利用建设输电线路的机会,业余时间到野外写生。每次出去,都把写生用的纸张裁成小幅,方便写生用。星期天有时一早出去,到晚上才回来,收获就是塞满书包的写生草稿。

为了尽快把这些写生草稿绘制成山水画,他把业余时间全部利用起来。看着一幅幅写生草稿变为画作,发自内心有种满足感。他感激公司为自己创造的条件,把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成果体现在自己的画作中。条条银线穿山越岭,像五线谱奏响劳动的乐章。他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虽然只是一名电力工人,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后来,母亲身体不好需有人照顾。送变电公司领导了解这个情况后,把林泉生调回公司铁塔厂工作。调回济南工作不仅是工作性质改变了,重要的是他能在业余时间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一起探讨,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人多力量大,点子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多。泉城画派的青年画家们崭露头角,受有关部门邀请,带着美术作品去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办联展,举办美术笔会。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林泉生格外珍惜,精心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绘画作品参加联展。
一天, 中央美术学院几位教授来观看联展,对山东青年画家的绘画作品很赞赏。几位教授对联展的画作很欣赏,和大家攀谈起来。几个青年画家想进一步得到教授们的指导,热情邀请教授们一起喝茶,给予指教。这几位教授中,杜哲森的绘画风格和作品林泉生尤其喜欢,与杜哲森相识,找到继续深入学习的机会。后来,只要有机会去北京,他都会找杜哲森求教,他的勤奋好学给杜哲森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次,杜哲森应邀到山东参加活动。林泉生见到杜哲森后,鼓足勇气提出想当他的学生,系统学习绘画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杜哲森对收徒一直很谨慎,对林泉生的要求竟应允了。林泉生的谦虚好学给杜哲森留下深刻印象,杜哲森担心的是,工作和绘画怎么兼顾?

林泉生格外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把学习时间安排在周六和周日。星期五下班后,匆匆忙忙赶到长途汽车站买上去北京的汽车票。带上矿泉水和方便食品,晚饭就在长途汽车上解决。到北京的时候已是半夜了,有时去朋友家借宿,有时找家旅馆住半宿。第二天一早,急急忙忙去杜哲森家,接受杜教授的传习指教。星期日傍晚,再匆匆忙忙去长途汽车站赶回济南,不耽误第二天上班……
这种学习生活实在有些艰难,没有恒心和毅力恐怕很难坚持。
有一次,数九隆冬天寒地冻,星期五晚上还下大雪到星期六早上也没停。这么坏的天气,杜哲森以为林泉生不会来学习了。忽然听到有人敲门,打开房门,看到林泉生身上披着雪花站在门外。杜哲森急忙帮着他扫去身上的雪花,心疼地说:“这样的大雪天还来啊,你都成画痴了。”迷上画画的林泉生只是憨憨地笑,在他心里,不管都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
经过两年的比较系统的学习,林泉生的绘画技艺有了质的飞跃,迈上一个新台阶。对如何画好山水画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学院派山水画的绘画技巧,以前是一概接受,现在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过于讲究黑、灰、白绘画技巧和过渡,距离普通人的审美会产生一定偏差。运用色彩不能太呆板,要讲究适度。在山水画创作中,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能“随大流”。
此后,林泉生又先后拜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张志民、济南画院秘书长欧阳秉森为师,使自己的绘画技巧进一步得到提高。他把这些绘画技巧努力融入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磨练自己,林泉生的山水画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全国中青年美术作品联展,林泉生受到邀请。他的山水画第一次在国家级博物馆展出,在山东电力职工画家中是第一位。展出结束后,他的山水画受到热捧。有美术评论家认为,工人出身的林泉生的山水画达到较高水平,是与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绘画需要一定天分,但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林泉生绘画取得的成绩对职工画家具有样本意义,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坚持美术创作同样会取得成绩。天道酬勤,辛勤努力终有收获。林泉生获得山东省“五一”文化奖,这是对一名电力职工画家最好的奖赏。
他对画画痴迷,对自己的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在铁塔厂上班,工作单一,就是给铁塔部件冲孔。别看这是个简单重复性工作,要求并不低。每个部件都要精确冲孔,摆放位置,冲孔精度,作业件数……都有严格要求,才能保证每个部件的质量。对此,他从不敢粗心大意,勤勤恳恳完成工作任务。“咱不能本末倒置,不管什么时候,要先想着干好工作,然后才是画画。”他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保持了电力职工朴素的本色。

有时外出写生,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望望群山里高高耸立的铁塔,眺望向远方延伸的输电线路,林泉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自己就像铁塔上的一颗螺丝钉,守护光明,努力为“你用电,我用心”做贡献。每当想到这里,他都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要用手中的画笔,为电力事业增光添彩。他把这种热爱和努力化为实绩,只要公司有相关活动就会积极参加。在参加公司举办的展览中,他会把电力元素置于山水画,开拓山水画新的表现空间。公司举办一些公益活动,他都积极把自己的美术创作回报给公司。
有的朋友不太理解,和他说。画山水画是个人爱好,好像与单位没什么关系,用不着看单位“脸色”。林泉生会拿出手机,给朋友看自己收藏的照片:一个简单的工作室,有专门的画案。他告诉朋友,公司为发挥他的专长,把他的工作进行了调整,支持他进行美术创作。林泉生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公司对他支持的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他能回报的就是创作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让自己的山水画为企业文化建设多做贡献。
笔法精奇意态古,咫尺万里开天镜。在几尺宣纸上画出山水万千气象,一支毛笔几管颜色写出山岩草木不同风貌。林泉生不断探索山水画的新技法,新的表现形式,“咬定青山不放松”,必定会有新收获,做出新成绩。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