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华,男,汉族,1932年10月出生,洛宁县下峪乡下峪村人,1949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2月,在青海省经贸厅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任上离休(副厅待遇)。有经济师及高级政工师职称。

王中华祖籍洛宁县下峪乡下峪村,1932年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其父王汉儒在国民党时期参加过国民政府举办的保长培训班,并担任过一年的下峪保长,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弃政从教,在故县力行中学任总务主任。1944年初夏,日寇西进轰炸故县街,力行中学停办,其父回村务农。父亲很重视子女的学业,1940年,王中华就被送到学堂念书,先后在下峪国民小学、故县高小、济汴中学、洛浦中学就读,成为当地稀罕的文化人。王中华的大伯父王汉青曾任冯玉祥部下的骑兵团团长,二伯父王汉魁曾任24旅旅长,二位伯父都想把王中华拉到自己身边,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并许以高官厚禄。王中华看清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和大势已去,断然拒绝了伯父的许诺和诱惑,在国家民族灾难深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共产主义旗帜和革命进步思想的感召下,积极投身于打土豪分田地的人民解放事业。194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49年2月被工农政府选拔为下峪乡政府秘书,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革命后,王中华紧紧追随中国共产党,听从党的调遣,服从党的命令,认真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时处处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劝说父母自食其力,和睦乡邻,积极参与民间公益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革命政权和农会工作。王中华积极上进,工作勤奋,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年轻有为的革命干部。

1950年6月,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并把战火引向了中朝边境。朝鲜战争爆发直接威胁到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权。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0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落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也是很大的威胁。同时,由于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迫使中国中止攻打台湾的渡海战役,让中国直接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基于这些原因,中国政府于1950年10月8日决定出兵朝鲜半岛,抗美援朝。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全国兴起,热血青年纷纷响应。1951年,年仅19岁的王中华积极响应祖国召唤,主动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毅然奔赴革命战场。期间,他担任代理排长多次奔走在中朝边界,数次跨过鸭绿江,接送多批次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任文教事务长,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6年8月,王中华从部队转业回乡后,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刚脱下军装,又背起行囊,再次拜别父母兄弟,奔赴青藏高原,支边青海。他先后在青海省农产品采购厅、服务厅、外贸局人事处、省委专案办公室、省农林局人事处、省民政局、省畜产进出口公司、省进口公司、省经贸厅、省包装进出口公司、省经贸厅直属机关党委等单位工作,历任干事、科长、副经理、经理、纪检组副组长、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1989年被评为经济师。1991年被评为高级政工师。1992年12月在青海省经贸厅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任上光荣离休。

王中华同志扎根边疆,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青海的经贸事业,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血洒在了雪域高原。特别是在被党培养、提拔担任了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后,更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始终善于加强政治学习,积极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1962年在省外贸局人事处工作时撰写的人事工作论文曾多次被青海省人事工作简报录用刊发。1971年在省委专案组办公,曾被评为五好战士;1988年在任省经贸厅纪检组专职副组长(无组长)期间,曾被评选为全国外经贸系统先进纪检组称号;1992年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其业绩曾入编《共和国优秀儿女》经典传记丛书、《共和国奠基人》(青海卷)、《开国将士风云录》等书籍。


(2021年8月24日,笔者电话采访了远在青海的九十高龄的王中华老人。老人家思路清晰,对历历往事如数家珍。以上史料均为本人及其儿子提供,张清华整理。)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洛宁县下峪镇人。洛宁县作协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从教40余年,爱好写作,作品曾发表于《教育时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著有《百年下峪》一书。近年诗文散见于《洛宁文友》、《洛宁城事》、《永怀河洛间》、《搜狐网》及《今日头条》等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