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钓栖乐垭》①
盛夏,中伏,周六,黄昏。应刘老师盛情邀请,我驾车接上高老师,奔向刘老师约等的地点,循着刘老师的车速,驶向目的地——栖乐垭渔塘。穿大街,过小巷,驰行林荫大道,再穿过曲径通幽的栖乐山隧洞,眼前豁然开朗。水泥路直通每户人家,乡间别墅此起彼伏。不知不觉间,目的地已经到了!
渔塘居于栖乐山腰的一处坳里,大致呈一个椭圆状,四面绿树环合,花草簇拥,环境倒是宜人哈。东南向自有早到的钓客,占据了三五个钓点。三伏天,夏雨后,塘水略显混浊,鳞鳞的水面泛出散发着热气的波光,却难以窥见鱼群嬉戏的动态画面。天上的大火球还继续发着威,仿佛不把鱼塘做成一锅鱼汤誓不罢休似的。

刘老师从老板那儿讨来鱼饲料和鱼饵,领着我们寻到西侧的柳荫下。这里,既可避开曝晒的日光,又不致于产生占别人窝点享现成福的诟病,足见选点也是需要智慧的。接着,刘老师便开始布点了。他右手抓起了鱼饲料,一撮、两撮、三撮,玩起了天女散花的招式,分别撒向离岸几米的左、中、右前方。哦,这就是做窝子哟!不对,这叫做“鱼聚”!明白了,以利相诱,不请自来,众鱼相聚,人鱼两欢,实在是高明!
刘老师拿出两根钓竿,高老师连忙摆手推拒,“我可从未玩过!但观鱼胜过富春江哦!”刘老师便把那根递给了我,随即做起了示范。调浮标,再把用橡皮筋圈住的鱼饵细心地套在钓钩上,然后右脚略往塘边前移,略成前弓后箭体势,右手抓杆,左手拈钩,放手一扬,“呼!”一个漂亮的抛物线定格,钓钩落在5米开处的水面,溅起点点镶金戴银的水花。学着他的招式,我亦步亦趋地跟进,并用石块压住杆尾。就这样,钓鱼比赛开始了。

压抑住难得的兴奋,我两眼像探照灯掠过水面。一分钟过去,五分钟过去,都快半小时了,鱼标就像熟睡的婴儿般纹丝不动,而我的躁脾气开始冒头,不觉想起了童年时老家院坝下那眼鱼塘。嘿,砍上一根小金竹,找出父亲放在窗台上的鱼钩和麻绳搓的鱼线,挖上几条蚯蚓做钓饵,学着大人的样子去那里垂钓,常常也能有两三条鲫鱼的收获,足够生活困难时期家里打回牙祭了。那时候,总少不了父亲的一点夸赞,还有母亲满意的微笑,真的会美上好几天啊!
“快,咬钓了,咬钩了!”刘老师正跟高老师聊着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与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镢鱼肥”呢,经旁人一声喊叫,三步冲到塘边,提起钓杆一看,唉,除了钓钩,啥也没剩下,白忙活了!全是心有旁骛惹的祸。

“没事儿,再来过!”刘老师蛮有耐心地说着,抖擞精神再次垂钓。当然,谈兴正浓,不妨相得益彰。他没忘记向我们介绍起这家鱼塘的掌故来。这鱼塘是上百年的老堰塘,地处上游,水源无污染,所以鱼的质量相对较好,钓鱼人大多喜欢来这里。
“鱼又咬钩了!”刘老师这一次可是专心致志,言谈间顺手扬起了钓杆。唉,一场空欢喜!钓钩上的钓饵完好无损,还晃悠晃悠地荡着秋千呢。看来,起钓太快也不行啊!
“不泄气,接着来!”高老师虽是钓鱼的生手可,鼓劲倒行家吔!刘老师笑笑回应:“好的,希望总比绝望好吧!”调整钓杆,第三次垂钓。

正当唏嘘之际,我这边突然来了状况。眼见浮标极速下沉,轻抖钓杆,觉得好重。刘老师一见直呼是条大的,赶来帮忙。我激动不已,生怕煮熟的鸭子飞了,手中加力,向上猛提。说时迟 那时快,“嘣!”地一声闷响,我差点一屁股跌坐地上,而钓杆上只有一条直线从天际垂下。钩呢?自然是葬身鱼腹了。妈吔,多年不曾摸钓杆,技术都生疏到家了,竟然不知道欲速则不达的古训。这下,又怎么搞?
还好,刘老师地熟人熟,一声吆喝,鱼塘老板很快送来了新钓钩和鱼饵,进行曲得以继续奏响。令人没想到的是,很快,刘老师也重复了我的遭遇,一条大鱼已拖至岸边,还是挣脱跑掉了,让人平添一无所获的悲凉。

太阳就快溜下山根,夜幕开始悄然降临,对面的农家乐院落巳经华灯初上。眼见难以兑现“亲自钓鱼吃鱼”的承诺,刘老师开始同老板商量,“能不能帮我们钓几条大点的鱼上来,到你那儿加工?”
鱼塘老板是个年过六旬的老汉,平头,中等个子,朴实憨厚。有道是: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去做。大约半个小时的光阴,他已经收获了五条鲫鱼,冰肌玉肤,健美肥硕,

沐着月色,径直进到塘边烧烤小店。虽不似城里典雅,却也显得古朴大方,有种野趣,透着“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祠堂淡淡风”的幽情。几位白衣白帽罩身的厨师正忙碌而有序地做作纸包烧烤鱼。“麻辣!”“蕃茄!”酸菜!”好家伙,口味俱全,各取所需。几个人吃得津津有味,聊得兴高彩烈,禁不住席间激思,吟成小诗一首,兹作现场助兴呗。诗作云:
该回城了,走过院门,始发现墙上列着一付对联:“改革开放不忘党,脱贫致富操小康”,十四个大字在灯光的辉映下格外醒目。谁说农家人不懂政治,不懂感恩?借此目可尽传精神也!
【注】①“栖乐”系地名,网上有两个版本:一是南充市顺庆区栖乐寺;二是地方镇村建制名:新建镇栖栎垭村,文中选用“栖乐”,更接近地方方言,经常使用。
②作者说明:本文初稿完成后,经我的恩师高正超先生修改,由原来的多中心,变成了现在的单中心——重点描写钓趣!




【作者简介】唐王紫苏,原名王明华,男,四川南充人,民间学者,作家,诗人,网络励志教育自愿者。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教育文化和人生智慧研究,传播现代国学。提出思想主宰命运的见解;指出人类教育,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如思想培养;指出善良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一直呼吁将八字语录【为善向上,求进务实】用作校训和家训,在全国推广。

编者简介:笔名汉上沙,原名陈大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一九八O年退役。乡镇公务员退休,现为汉中百利原盛财税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风社陕西分社认证编辑,居住地陕西汉中。饮酒花树下,诗自成两行。

编审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现为国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