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致敬边关》
作者/王海英
五月的北京,又是槐香满巷。
傍晚时分,一位军艺的老同学突然来电话说:“海英,你与莫言大师兄联系比较多,看能否请他为一个致敬边关慰问部队的文化公益活动写个寄语或题个字?莫言是军营里走出来的文学大家,他的许多作品战士们都耳熟能详。此事成不成,你试试看”。当时,我没敢说话,吱唔过去了。因为我知道莫言大师兄非常忙碌,早已拟定的创作计划亟待完成,各种难以脱身的文化活动必须参加,他和王振先生创办的《两块砖墨讯》每周要推出一期;最近,莫言大师兄开辟的个人公众账号,每周一晚10:00要“跟年轻人聊聊天”;……我深知莫言大师兄真的太忙了。
考虑了半个月之后,我硬着头皮给莫言大师兄发了一条微信:大师兄下午好,今有一不情之请,北京阳光灿烂慈善基金会拟在八一前后继续他们的“建立100座边防哨所书社”活动,想请您写幅“致敬边关”的寄语,由北京灿烂阳光慈善基金会和志愿者亲自送到新疆的边防哨所……之后,边是忐忑不安地等待。没想到,莫言大师兄很快就回信欣然应允,并嘱我次日就去工作室取字。
在莫言大师兄的工作室,他一脸庄重地从写字台一摞文稿的最上面拿过一个莫言墨蹟信封,取出事先写好的“致敬边关”的墨宝,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文学作品典藏大系》上亲自签名。他说:“用这份寄语,寄托一名老兵对边关将士的牵挂和敬意”。当兵对人的锻炼非常重要,22年军旅生涯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各方面都有很好的锻炼。我建议大家,如果有可能,多一点热爱我们的军队”。

六月一日,“致敬边关”启动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八一庆典活动序幕正式拉开。作为志愿者,我有幸从头到尾参加了北京灿烂阳光基金会边关行公益活动。

7月28日。阿拉马力边防连。我们有幸与官兵同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哪里艰苦哪儿安家
祖国要我守边卡
打起背包就出发
……
我们到的第一站是阿拉马力哨所,阿拉马力蒙语意为“盛产苹果的地方”。位于伊犁河谷最北端的阿拉马力边防连,地处西天山深处,一条蜿蜒的界河——霍尔果斯河贴着连队西侧的山脚流过。霍尔果斯河为两国界河,河对岸为哈萨克斯坦。不远处便是云雾缭绕的卡拉乔克山,山顶积雪皑皑,山谷林海松涛。营房一侧的山坡上,真有一大片苹果园,是一茬一茬的老兵们经年累月种下的。开春季节,红白相间的苹果花与漫山遍野的野花交相呼应,七彩缤纷,汇成了蔚为壮观的高山花海。这里,一年四季有大半年时间是大雪封山期,军营便成为一座白茫茫的冰雪孤岛。但,孤山不孤,每一个戍边军人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无论条件怎样艰苦,都坚守着祖国这片热土,都与祖国各地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
这里是红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诞生地。进入连队大门,写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词曲巨大石雕迎面映入眼帘,十分雄壮。在连队红色走廊下,有两棵相依相偎的参天松树。指导员饱含钦敬之情介绍说,这是我连第3任连长贺恩福与妻子在离开连队时亲手种下的。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两棵树越长越近,紧紧的抱在了一起,官兵们亲切称她为“夫妻树”。

“致敬边关阳光公益行动”将大批经典图书赠送阿拉马力边防连官兵。林洁川摄连史馆中,一件件记载红色历史的展品,都满载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馆内有很多边防战士巡逻的照片,大雪皑皑,几人一小队,背着沉重的装备,手拉着手,在渺无人烟的高山上艰难爬行,每一步都是用生命迈出去的,让在场的许多志愿者身心受到了洗礼。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个大写的人,就是我们的戍边子弟兵。正是他们用铁骨铮铮、战旗猎猎铸就钢铁长城,守护祖国母亲和人民的安宁。
随之,这次边关行的书法寄语捐赠仪式,便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们把著名作家、诺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签名的典藏大系文学作品,送给阿拉马力边防连的战士们;书法家淳一先生泼墨挥毫,为官兵们题写了《永远的忠诚》、《忠诚卫士》等书法作品。这些隆情厚谊的作品,将永远收藏于他们的连史馆。

中午,志愿者在食堂和战士们同进午餐。开始,战士们还有些拘谨。《草原之夜》词作者张加毅之长子张江舟老师,席间即兴为战士们演唱《草原之夜》歌曲,得到战士的热烈的掌声,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文化大餐,献给新时代的戍边人。
餐中聊天时我们得知,炊事班在我们到来的前一天就开始做准备,特意为我们杀了羊、宰了鱼。当天早上四点就起床开始忙活,每个餐桌都有一条平时难得一见的大鲜鱼。他们尽自己所能,把他们会做的都给我们做了。从烤羊腿到炖羊排;从炒菜到炖菜;从包子到披萨;从炸麻花到煮玉米;从酸奶到水果……各种美食琳琅满目。
但是,我不觉得这只是一般的吃食,而是边关将士们的一片热忱之心。
可爱的战士们把我们当做远方的亲人、家人,用最质朴的方式、最热情的招待、最精美的餐食款待我们。而我们见到战士们一幅幅稚嫩、朴实的面孔,像久违的兄弟,更像远游的孩子,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切与疼怜。
通过聊天,得知战士们都能吃好、穿暖,巡逻回来,炊事班会给准备热乎饭菜,宿舍楼里能洗澡、有厕所。有坚强的后勤保障,令我从心里为他们高兴和欣慰。
我曾在二炮部队(现更名为火箭军)从军八年,连队在深山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连队到公交车站需要步行五公里山路,每周轮流外出进城洗澡。厕所在宿舍楼外,夜里听着狼叫,好多人都不敢上厕所,零下四十度的夜晚起夜,那更是让人叫苦不迭;连队食堂里只有饭桌,没有板凳,吃饭都是站着,八个女干部一桌,每顿只有四个菜和米汤,每道菜上来都是秒光。深知部队生活的艰苦,我真的有些担心战士们吃不好。同桌的司务长介绍:我们现在是自助,每顿有荤有素有杂粮,每餐有两种水果,有蛋有奶有肉。听说你们带着书、带着医疗设备、带着法律援助指南和解读、带着便捷消毒用品等来慰问我们。你们一路颠簸,千里迢迢来慰问我们,炊事班特意给志愿者们多做点好吃的,以表达我们的敬意和谢意。
午餐结束时,每桌上的那条大鱼,都是完整的。这是当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宁可我们少吃一口,也要留给边关战士们多吃一口。
如今的边防哨所,伙食和供给早已不是问题,大家需要的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于是,我释然了。

走出餐厅,我追上了带队领导和淳一先生,请示能否请淳一先生再次开笔为炊事班写幅字。淳一先生愉快的答应了。
写字的时候十几名战围了过来,看着“袅袅炊烟绘忠诚”几个大字,中等身材健壮且朴实的司务长说:“如果把这幅字挂在炊事班,战士们一定会感觉到一餐一饭中人民赋予的磅礴力量,真好”,他满意得直点头,不住地横看竖看、咂嘴称赞。
司务长悄悄对站在他身边的另一个志愿者王红梅说:“我特别想要一幅‘家和万事兴’送给孩子和她”“哦,你都有孩子了?”红梅问;“是啊,我真的很想念他们娘俩。”红梅瞬间感动得无以言表。这时,旁边一个眉清目秀的中尉说:我也想要一幅“家和万事兴”。我问:“你年纪轻轻也要‘家和万事兴’”?中尉说:“我不小了,已经结婚了。”中尉接着说:“今天是我结婚的第十三天”。原来,中尉是新婚燕尔的新郎官,婚假没有休完,接到部队的通知提前归队。我们由心而生的感动,从淳一先生开始写字时,就一直没有停过。家和万事兴,是边防官兵心中最大的牵挂,也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我旁边的小战士看上去也就十八九岁,跟我说:姐,我也特别想要一幅淳一老师的字,想求一幅“天道酬勤”,机会太难得了。淳一先生在书法界辈分极高,在业内享有盛誉,看到战士们真诚、急切、期盼的眼神,我默默地后退一步,让战士们多与先生交流,淳一先生为在场的每位战士都留下了一幅励志的墨宝。这将是战士们的财富,也是我们这批志愿者的心愿。
谁不是父母所生,谁没有亲人爱。可是,这些战士们舍弃了父母家人、爱人孩子和新婚妻子,在忠与孝之间,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忠”;在国与家之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国”,无怨无悔地为了国家舍弃了小家,扎根边防、戍守边疆,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的敬重。
战士们激越昂扬的唱着连歌,那一字字、一句句、一声声像是用全身心迸发而出,唱出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气壮山河的气概,彰显出战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百倍信心。
伴随着漫天尘土和狂风,沿着崎岖山道,我们来到了赛里克边防连,连队两侧有两块“大好河山,寸土必争”;“万里边关,寸土不让”两座水泥墙砌筑的誓言,说出了战士们和祖国人民的心声。
赛里克边防连用最纯洁的爱致敬夏尔西里“守护神”
夏尔西里美如画
精武强能守边卡
男儿当兵在天涯
赛里克就是我的家
……
夏尔西里,蒙语意为“黄色的山坡”。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地方,被人们称为“人间净土”。
万里边关,有常人看不到的风景;边防哨卡,有常人听不到的故事。驻守在赛里克的边防连官兵,多年来用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绝对忠诚,凝聚成了“守一片净土、筑一道长城、保一方平安”的赛里克边防连精神,被当地各族人民群众誉为夏尔西里的“守护神”。
在和官兵们的交谈中,得知一位少尉军官非常热爱文学,当他得知莫言先生是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同门师兄时,他非常羡慕,说:虽然我是学理工的,但是,我非常热爱文学,看了莫言老师很多作品。我鼓励他:那你也可以拿起笔,写写边疆官兵,写写这里的好故事。莫言老师当兵时文化程度没你高,因为写字好,给连队出黑板报,然后编黑板报,再刻苦写作,才一点点脱颖而出的呀。少尉说:我对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印象颇深;是吗?那你现在有时间吗?咱们可以聊聊。
少尉看了一眼表,说:有点时间。于是,我和年轻的少尉席地而坐,聊起了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
他说:莫言老师的小说,感染力极强,每次读完一部小说,都要受到一次冲击。莫言老师的叙述手法,跟其他作家不太一样,对心理跳跃、流动、联想的把握引人入胜,有特别强烈的感官享受,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红高粱》就是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打乱时空顺序,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与日伪誓死抗争的一曲生命的礼赞。在小说中“我奶奶”“我爷爷”,他们浑身上下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洋溢着生命活力,甚至有些放纵个性和打破风俗。她16岁出嫁,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谁知贪财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单扁郎,因为单家富甲一方,生命刚刚结出花蕾,就面临凋零。这时“爷爷”出场了,“奶奶”用美丽“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灵感”,他劫走了三日后回娘家的“奶奶”,俩人以原始炽烈的生命热情,在红高粱地里释放着,共享生命的欢乐与灿烂。日本鬼子侵略山东高密后,他们的生命又和抗战联系在一起。管家刘罗汉大爷为保护“奶奶”和她家的财产被日本人剥皮杀害,“奶奶”端出纪念刘罗汉大爷的血酒,让已经成为土匪司令的“爷爷”喝下,去打日本人。战争悲壮而热烈,“爷爷”带着我父亲豆官,扛着土炮,在日本兵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厮杀。“奶奶”最终牺牲在战场上,临终前她仰望天空,为自己热烈绽放的一生而感谢上苍。在小说中“奶奶”“爷爷”完全不似以往的革命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民族去战斗去献身,而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去生活、恋爱、繁殖、杀人、越货、抗日、牺牲。他们为解放生命而活,又为捍卫生命而死,在抗日这一民族大义上不含糊,敢做敢为,他们可以说是生命意识层面上的“英雄”。

莫言老师的小说有丰富的主题内涵。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与反叛,对封建伦理观念深刻的剖析,也有对由于社会环境改变而导致的人性缺失和种族退化的哀叹,对城市文明的批判……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
少尉说,我能背下来莫言老师再《红高粱家族》前的献词:“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少尉看了一眼表,说:我要去巡逻了。他起身给我敬了一个军礼,我给他回了一个军礼,这是我们军人之间最崇高的致敬。
望着少尉远去的背影,我心潮澎湃,新时代的军人,不仅有高学历,懂高科技,还有如此高的文化水平和造诣。

云雾缭绕,悬崖峭壁。致敬边关的路上,风雨不请自来,沙石不胫而走,车辆艰难行驶在崇山峻岭,不断盘旋起伏的边防线上。
车窗外,大家为风雨中夏尔西里景色的壮美而惊叹;车内,更为边防战士挑战极限、誓死戍边的一个个真实故事所感动。
同行的部队领导介绍,美如画卷的夏尔西里,风云变幻无穷。冬天,这里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夏天,烈日经常把官兵们的脸和背灼伤。果然,太阳出来不到20分钟,人们露在外面的皮肤就出现了红、肿、灼、痛的感觉。第二天,许多人的脸和胳膊竟被晒脱了皮。我们的车队在夏尔西里接受了狂风携裹的骤雨的洗礼,想到边防战士无畏风霜雨雪,常年行走在狭窄陡峭的巡逻路上,心里隐隐的为他们担心。这种路况,哪怕有一点闪失,就会滑下山坡,跌入谷底,重则会危及生命。
条件再苦,苦不倒边关将士勇敢而坚定的信念;风景再美,美不过戍边官兵纯净的心灵。长期以来,戍边守防官兵地处偏远的祖国西部边陲,由于戈壁、沙漠、高原自完然环境恶劣,许多人的身体都受到严重损伤。这次送来的各种战地医疗救护和护肤防晒用品,为官兵戍边巡逻送上了一份大爱、一份温暖。

玉科克边防连与“边关牛”同心铸长城:
每当看到黄牛塑像
脑海中闪现它的模样
热血男儿戍边守疆
玉科克就是站岗的地方
……
阿拉套山深处的玉科克边防连,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多年前,当地一名哈萨克牧民送给连队一头名叫“阿黑”的老黄牛。17年时间里,“阿黑”风雨无阻为前哨班运送物资。“阿黑”无疾而终后,官兵们含泪把它埋葬在了连队院里,并树碑立传:阿黑通人性,勤边十七冬。峰跋七万里,物运二百吨。界无近而越,寒未惧而停。葬此警世人,同心铸长城。
资深媒体人王谨听到这个故事后,激动地创作了国画《边关牛》,以此颂扬边防战士为国戍边、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面对这幅饱蘸深情的作品,玉科克边防连官兵激动地表示,我们一定要像“边关牛”阿黑那样,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当守边固防的老黄牛、强军路上的拓荒牛。
这让我想起了在千里之外山东高密的大师兄莫言,他就是坎坷文学路上的一头老黄牛。他最新出版的《晚熟的人》发行量高达80余万册,就是对牛的独特性格的注释。边关将士们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渠道获得了《晚熟的人》的各种信息。说莫言老师不仅“牛”,更是文学田野里一头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老黄牛。
没想到,在遥远的边境线上,因为牛,我们与边关将士的心,又一次紧紧相握了。
山巅之上,热血男儿,文武兼备,伴着时光遵守着承诺。
这正是莫言大师兄所寄望的。
每到临别时分,战士们总是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下,一再跟我讲:莫言是我们敬重的老兵,一定要转达我们的心愿:期盼莫言老师有时间能到边关来,我们心中都住有一颗淳朴的红高粱。
投稿请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