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小人很多,不只三国有,除了芸芸众生,就是小人和大人了。许多人说三国的小人首推吕布和华歆,但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华歆重农非战,重视文德教化,廉洁自奉,在礼金上做记号,事后奉还,官拜相国,家无担石之储。陈寿的结论是:清纯德素。这可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就说《三国演义》说得不对,我们是受了它的蛊惑,但历代相传的“管宁割席”难道也是从《三国演义》来的,那《三国演义》的影响真有点恐怖了。可查了查资料,这个成语来自《世说新语•德行》,这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作,离三国可不太远。我不是考据家,真是有点糊涂了。
吕布也不说了,他是人物中的小人,还有想成为人物的小人,不管他们怎么被掩埋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我们披沙拣金,还能发现一个端倪。
孙坚认为自己是天授明主,便私藏玉玺,怎奈军中有一袁绍老乡,想成为人物的小兵,便报告了盟主袁绍,使指天而誓的孙坚果真死于刀箭之下。没有人不想成为人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机遇,各人有各人的本事,小兵想成为将军,不是那么容易,这可能是个捷径。这一小小告密,影响了很多人,还是利益力量大啊。
鲁肃应该不能算小人,就《三国演义》来说,他不能为他的主子争取最大的利益,可能真憨厚,夹在都绝顶聪明的诸葛和周瑜之间,夹在厚的刘备和不黑不厚的孙权之间,像一个蹩脚的小丑,几方应该对他都满意也都不满意,一会帮主子,一会成了刘、诸的棋子,这应该是罗贯中刻意刻画的人物。历史上他可不是这样子的。他雄才大略,是东吴唯一一个知道联蜀抗魏的大臣,而且一生都在执行这个政策,是老罗为了表现别人,委屈了他。
小人不小,大人不大,想邀功的小兵连名字也没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鲁肃其实是个大大的英雄,他深知联蜀抗魏的重要性,在不违反东吴大局的情况下,在两边和稀泥,自己甘愿做个“小人”的角色,是两方头脑过热的领导们都降降温,使两家能永远制衡曹魏,这种忍辱负重的人令人敬佩,等他死后,蜀吴两家就离灭亡不远了。
网上有篇文章叫《愤青必看:现在为什么要忍辱负重!》,其实愤青也好,不愤也罢,不关心就没有办法了。就像那些“星”,过一段时间就做出点动作让人们关心,否则,一遗忘,“星”的生命就结束了。
当年,马寅初发表人口论遭到批判,北大校园里贴满了北大愤青写的批判马先生的大字报。马先生每天都去看大字报,看学生们怎么批驳他,结果令他失望不已。他说,自己身为北大校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一个能从理论上驳倒他的,都是标语口号式的谩骂。他这个校长太失职了。马先生发现,他能做的只有帮学生检查错别字,圈好,让造反学生回教室重抄一遍。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