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修堂茶馆是川西什邡唯一一家卖盖碗茶的老茶馆。
地处老东门天主教堂隔壁并以圣修堂命名的老字号茶馆,三四间青瓦平房,二百来把竹椅,是藏在现代都市楼房森林中的一幅川西民俗风情画。在岁月沧桑中,圣修堂茶馆同样经历了历史变迁带来的风风雨雨……
已故民俗学家邱自操先生是位老什邡,也是圣修堂茶馆的老茶客。他曾向我讲述清末民初什邡茶馆的盛况:什邡城关民国时人不过千户,而有茶馆20余家,如北门的“心乐”,文化街的“陕西馆”,南街的“文明店”,西门的“人和”,以及东十字的“清和”和西十字的“新潮流”等,都是雍城的老字号茶馆。而圣修堂茶馆年代更为久远,与清代末年修建的天主教堂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城改造和旧房拆迁,老街和老茶馆逐渐从高楼林立的黄金地段消逝了,唯有圣修堂茶馆却在筏子河边,在宏达中心广场旁边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这里地理位置适中,不仅人气旺,又有盖碗茶喝,才三元一碗。茶钱便宜更是退休老人和工薪阶层的首选。虽然什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种高档茶楼如雨后春笋不下数百家,但老茶馆都像一部发黄的线装书,给什邡人留下一部难得的茶文化史,每一页都有一个老什邡人绵长的故事。
走进圣修堂茶馆,这里人声鼎沸,烟雾缭绕,茶客们品盖碗茶,打牌下棋观鸟,欣赏古董字画,或人以群分,说天道地,谈古论今;传播国际新闻和奇闻怪事。或针贬时弊,讨论热门话题。说天下事不一定是什邡人忧国忧民,与老舍笔下同样爱泡茶馆的北京人相比,茶客们不会有那么毕真的投入感,天下大事不过也是谈资而已,即使话题比天大,也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对茶客来说,再大的政治也大不过于生活。半躺在嘎吱嘎吱的竹椅上听听川戏,品一口茉莉花茶,就有飘然若仙的感觉……如有哪一天因事不能去茶馆喝茶,心里就好像缺少了什么?
什邡人生性平和、散淡、闲定,不包括茶楼,就遍布城乡上千家的各种坝坝茶,路边茶,农家乐和旅游景点茶都是宾朋满座,生意红火!竹椅方桌,鸟语花香,市民们打麻将、看手机、聊天、剥瓜子、晒太阳,几乎几代人都泡进茶水里去了。常在圣修堂喝茶的老茶客感受最深,从茶水里品出一个道理,茶馆是个大世界,休闲杂谈,集合人生百味,越喝越有味道。有一则民间故事说:某茶客刚到茶馆泡了一碗盖碗茶,孙子就飞也似的跑来报忧,说家里的茅草房子着火了。老茶客不惊不诧,坐在那里闻风不动,慢条斯里地揭开盖子呷了一口茶说:“慌啥子,等我把头道茶喝完了,再回家救火也不迟。”还有一位我认识的老者,在临终前都要他的孙女去圣修堂茶馆给他打包盖碗茶到医院的病床上过把瘾,不然就会死不瞑目。后来还把喝茶的视屏发在抖音里,让很多老茶客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圣修堂茶馆有看不完的风景,它的后院是圣修堂欧式古典建筑的延伸,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尤其是院墙外那棵参天的西谷椰子树,据说是当年法国传教士谷布兰亲手所植,几年前那棵椰子树因病突然死了,令很多教徒伤心又感慨!如今只一墙之隔的教堂诵经声和老茶馆的川剧锣鼓此起彼伏,见证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将与什邡人共存,从瓜皮帽黑马褂喝到西服休闲衫,再喝几百年也不解渴,还要继续喝下去,喝出个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让它永远传承下去,成为老茶客们悠闲生活“如歌行板”式的注脚。
什邡唯一一家喝盖碗茶的圣修堂老茶馆,也许某一天会因为城市的改造和发展而会消失。但那洁白的青花瓷盖碗和喷吐着热情的铝质茶壶,会再现一幅川西小城的“清明上河图”长留在民俗博物馆内。在昌明盛世的今天,每一页关于圣修堂茶馆的记忆,都会像教堂门口飘落的金色银杏树叶,永远泡在老人们永不褪色的茶水里!
走进圣修堂老茶馆,如走进一部电视连续剧……
作者简介:邓亨禄,四川广汉金轮镇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德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什邡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化馆馆员。有大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诗刊》、《星星诗刊》、《清明》、《四川文学》、《青年作家》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著有散文小说合集《茶客》。

──选自《土裙部落·宽诗堂》第3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