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卤汀河畔爱之歌
杨宝军
泰州城北有条流经兴化的半天然半人工河流--卤汀河。这条贯穿泰州海陵、姜堰、兴化的母亲河旁曾有个名振四方的古镇港口,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家聚居了,明朝时是泰县的五个镇之一,民国时一度设市。
这里曾有同江南周庄、同里、甪直、木渎等水乡古镇媲美的繁华和发达;上溪庄中间楚沟桥下有隋唐名将李元霸留下的“手掌印”,岳飞抗金的“八卦阵”垛田;还有邑人凌文渊、王均的《港口岁暮有感》《避乱港口》等千古绝唱;有尉迟恭、文天祥、张士诚等名人曾驻足留下的故事、遗迹、佳作;还有名闻遐迩,著名诗人陈二指的《港口竹枝词》。
(一) 1983年9月,就在这片水乡土地上,迎来了乡镇体制改革后第一任党委书记缪荣株。谈他,要才有才,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生;要貌有貌,身材高挑,皮肤白净,人很精神,才智过人。他不辱使命,赤胆忠心,立党为公,在水乡书写了当代“愚公移山”,决胜龙溪港;“华佗再世”,企业复生;“黑脸包公”,治贪惩腐等许多耳熟能详的篇章,留下了一行又一行闪光的足迹。 他思贤、求贤、爱贤的故事,犹如盈盈卤汀河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婉转萦绕。
1978年,18岁的我高中毕业,费尽心机来到了港口蔬菜脱水厂,干起临时工,和一群瘦骨棱棱的小青年一起抬洋葱、剥蒜皮、运生姜……三班轮岗,虽苦犹甜,毕竟每天能挣到了8角钱,不要母亲负担了。 当时脱水厂不景气,“三天拉鱼、两天晒网”,老百姓称“瞌睡厂”。我有班上进厂,没班上回队里参加劳动,就这样断断续续干了两三年。
1983年6月,就在繆书记上任前三个月,脱水厂外出购买的160万斤大蒜头经长江时因洪水浸泡霉烂埋了沟头。厂子终因经营不善,门被兴化垛田的债主封了,膀子粗的铁链锁,锁了一道又一道。无奈之下,我进了村里的挂面厂打工。1983年底,港口酱醋厂新上挂面产品,先进山门为师,我又进了酱醋厂。进入厂后,我劳动中经常听到厂长沈志五、副厂长梁宝珠及工人们谈到新来的乡党委书记缪荣株的有关信息,说,“县委这次派来的缪书记顶用,有本事,港口有救了!”“打‘瞌睡’的脱水厂在他的整治下终于醒了,不简单!” “一个书生模样的书记,霜水滴滴的能赤脚和农民们一起挖泥挑担,开挖鱼塘,哪个看了不心疼,不感动!”……从此,神奇的缪书记逐渐走进了我的视野,并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印象。
一时间,我只要闲下来就盯着他们,听缪书记的故事。 缪书记真有能耐把个‘瞌睡’厂救活? 在脱水厂做电工的大哥杨宝祥向我介绍了厂里的情况。脱水厂倒闭后,繆书记正为解决脱水厂一把手人选犯难。由于繆书记爱才,港口的许多人才跟他关系都很好。
原来,镇上最为红火的农配厂厂长朱桂宏急党委之所急,自告奋勇到脱水厂勇挑重担当了厂长。他勇于开拓,搞好外向联合,让脱水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并和上海调味食品厂联办,办起了上海港口调味食品厂,加之有缪书记及乡党委一班人撑腰,工厂死灰复燃,不仅转了起来,而且上了路子。 大哥滔滔不绝的介绍,加上在港口听的,我对朱桂宏厂长米箩跳糠箩的勇气由衷敬佩。夜深人静,月灯相映下,我一气呵成,写了篇题为《朱桂宏的‘三把火’烧活‘瞌睡厂’》,五页信纸长的稿件,想在《港口乡情》上发表。
第二天一大早,我早饭没吃,就从上溪乘渡船来到港口,赶在上班前送到乡政府办公室。看门的阿怀问明来意后,想不到缪书记听到声音从办公室迎了出来,笑容可掬地接待了我。他粗略看了一下,说,题目蛮好的。后来又问了我的家庭及工作情况,叫我把稿子留下陪他一起到食堂吃早饭,我推辞说,已经吃了。他说,那先去上班吧。上班途中,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缪书记这么可亲可近,实难想象。
(二)淙淙流淌,欢快跳跃的卤汀河,像嵌镶在垛田绿色帐幔间的一根银弦,弹奏着一曲曲爱之歌。 一个星期后,1984年12月6日,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是决定我一生命运的时刻。早上,厂长沈志五找我,说:“你到镇政府,缪书记找你有话谈。”我忐忑不安地来到了那座清代的青砖小瓦站板罗底砖铺就的老屋——缪书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我那份经过红笔圈圈扛扛,改了又改的《朱桂宏的‘三把火’烧活‘瞌睡厂’》稿子对我说:“好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你这篇稿子标题很吸引人,巧用了一个‘活’字。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烧’字后面是 ‘死’,而你别出心才,但内容不够厚实,我帮你动了动,你看看。可以发到《港口乡情》和县广播电台。”
我接过修改后的稿子一看,不由得脸红了,这哪是我写的稿子啊,除题目外,内容几乎全被缪书记搬了家。他在信纸反面补写了一段又一段,每字每句都无可挑剔,朗朗上口,心想,缪书记太有才了。
一番交心后,他说:“我已经跟你们沈厂长说了,从今天起你就来政府办公室上班,帮助写写材料。”后来他把我带到办公室,对党委秘书王思民说,小杨就交给你了。
原来,我将稿子交给缪书记的这几天,他专门到酱厂找沈厂长、梁厂长作了了解。两位厂长和我都是上溪庄人,知根知底。 我是个苦孩子,14岁那年,正是同龄人尽做好梦的年华。然而,厄运偏偏降到我头上。那一年,父亲不忍心地丢下了我们母子5人,与世长辞,一家人悲痛万分。从此,少年的我开始了艰难的生活跋涉。读初中时一放学,不是挖野菜,就是拾大粪,尽力为母亲减轻负担。一家人为了供我读完高中,处处节俭,一分钱要掰成两半用。母亲是上河人,嫁到下河来撑船不内行,一次,过龙溪港拾草时落入河中,差点丢了性命;弟弟9岁那年由于经常吃不饱,曾饿倒在锅灶旁。往事不堪回首,回首更会让人伤痛。 是缪书记惜才爱才,让我这个临时工轻松地跨进了政府大门,从此改变命运走上了写作道路。他不仅扶我上马,而且一直(包括调离后)都关心着我的成长。
缪书记在宣传部最初五年是搞新闻的,养成了每天都有听广播、收音机的习惯,据了解,50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小收音机用坏了20多只。我第一篇稿件寄到县台后,很快被采用了。记得那一天,我在广播旁第一次听到播出“杨宝军”的名字,多么的开心啊,心里像吃了蜜似的甜!
有一天,缪书记笑眯眯地叫我,说:“你写的朱厂长的稿子,电台广播了,不错,反响很好。”我一脸羞怯,心想,这哪是我写的,分明是你的文章啊。
卤汀河,我的母亲河,我爱您。爱您清清的水,爱您粼粼的波,爱您潺潺的声音。 打那以后,乡里无论开会,或是活动,我都主动参加,及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从中寻找新闻线索。
1985年秋播期间,我在下溪村采访,由于连续阴雨,田间积水很多。该村一位叫李学仁的残疾农民在田里排水时,淌水沟被下游同组村民高羊田堵了起来。残疾农民很着急,跟他讲理,想不到高羊田竟然动了手。当时老高的儿媳妇孙巧兰收稻时手上受了伤,正在家里疗养,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赶到田里,重新扒开淌水沟。她一面把残疾农民从地上扶起来,问长问短,一面再三替公公赔礼道歉。
当天,孙巧兰又冒着大雨用船把残疾农民送到3里路外的港口医院诊治。村委会按村规民约,对打人的人要罚款。老高思想不通,孙巧兰主动替公公缴了罚款,之后又巧做公公的思想工作,高李两家终于由冤家变成亲家。公公逢人就夸媳妇好。
我将这则凡人新事写了篇新闻稿,一大早交给缪书记修改,他当着我的面,很快做了标题,对内容适当做了添减,他要我立即寄给县委宣传部王向东老师。稿件先在12月5日《新华日报》二版以“孙巧兰替公公赔礼” 为题用出,后来《扬州市报》及省市县台分别采用。
年底,一千多名党员干部冬训班上,缪书记在台上一字不漏地朗诵了《新华日报》的报道,并表扬了老高的儿媳妇孙巧兰,同时也把我表扬了一番,要求各村、各单位高度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一旦有新闻线索要及时跟我联系。
缪书记在港口有条规矩, 除人事安排外, 每次召开党委会,都吩咐办公室通知我参加,。他说,办公室不通知,我找他们,你不参加打你板子,这让我既有压力又增动力。 繆书记对我们一帮年轻人十分严格。乡镇体改后 ,镇里为了培养接班人办了个20多人的青年培训班,每天清晨都要集体出操,在港口大街两头来回跑步,那整齐划一的脚步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响起,它宣示了一种青春向上的力量和生机。学员一边跑步一边喊口令,繆书记再忙也坚持参加。平时有机会党委还组织青训班成员听报告,有一次北大中文系五个学生来港口采风,组织团员青年和学员一起听他们作报告,谈学习体会。后来在镇机关青年中由宣传科长周桂森牵头晚上定期组织理论学习。这些年轻人后来都走上了科局领导岗位。
缪书记曾对我说:“文章要写好,腿脚要多跑。”我至今保留的日记本上依然能看清1986年的发稿用稿情况,全年向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58篇, 县台录用86篇, 县以上新闻单位用稿18篇。其中, 我写的“苏北水乡崛起种菜万元户----记港口镇桑湾村青椒大王莫云其”,除省、扬州、县三级电台广播外,还在中央电视台口播新闻播出。现在看当年统计数据,我自己都觉得好笑,用稿率太低了,但仔细想想,在那个时候只有电台唯一用稿平台,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的年代,我这位新闻小兵能用这么多稿件,倾注了缪书记多少心血啊!
(三)卤汀河啊, 卤汀河,有时候我喜欢长时间的凝视着您。岁月流逝,在您留下的许许多多美丽的难忘的倒影里,有一个倒影我永生难忘。 正当缪书记在港口走马上任三年春风得意的时候,由于工作压力大,过于辛劳, 患上了内分泌失调症导致甲亢突眼, 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 1986年 9月,决定调他到县人民银行任行长。 我听到这消息,不由得一怔,心想,缪书记啊,缪书记,港口的事业现在蒸蒸日上,水乡儿女离不开您啊!
1983年寒冬,您刚来两个多月,为了把上届党委的规划变成现实,千军万马决战龙溪港,您身先士卒自己掏钱买扁担、畚箕,您宿在工棚和群众同劳动,半夜三更抬柴油机抽水,以便群众第二天上工。龙溪港第二期工程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艰苦奋斗,眼看800亩大鱼塘快要竣工时,不料在港北与溪西村交界处的杨家湾坝头下面,突现筛子那么大的漏洞,相差两米多高的坝外龙溪港水像脱缰的野马汹涌而来,直泻塘内,眼看八百亩鱼塘即将毁于一旦。在众多堵塞漏洞措施无果的危急情况下,您临危决策,采纳群众建议,凭着您在俞垛插队时撑船的半把手疾步跳上了一条七吨水泥船,撑篙用船体去堵住漏洞。就在您和船体快要钻入漏洞时,在场众的群众硬将您拉出船舱,就在这一刹那水泥船一半插入洞中,一半露在坝外,终于堵住了漏洞,才化险为夷。您这惊天一跳,感动了工地上多少父老乡亲,30年过去了,港口人至今记忆犹新,传为美谈。
您不尚空谈,凡事做给群众看。在那个“养鱼怕偷、政策怕变” 的年代,您拉着县长虞振新、副县长叶玉明一起参与港口上溪庄承包庄河,终于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至今,上溪庄溪西村码头口白墙上,县长参与承包上溪庄河的白石灰写的告示虽然淡去,但深深地印在老百姓的心中。在您的影响下,综合厂车间主任钱庆安、工厂技术能手周长海、瓦匠高永祥、木匠梁志刚等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纷纷回乡承包龙溪港鱼塘养鱼,搅热了一方水土,造福了一方百姓。
当初挑鱼塘时老百姓想不通:“挑称下裤头儿,吃不到鲢头儿!”后来养鱼户高兴地说:“白皮规划黑皮挑,算算收入还是黑皮高”,“家有鱼塘、赛如银行。”现在人们到了港口都夸赞说:“就赛如到了鱼窝!”
再谈港口工业,经过您大刀阔斧的整顿,一改旧貌,萌发出一片生机。12个乡办厂中有3个厂跟上海、南京联营,过去严重亏损的脱水厂、综合厂、石棉厂、日用品厂均扭亏为盈,活力倍增。《新华日报》头版头条以拳头大的醒目标题报道:《港口乡改变“老死不相往来”局面,家家工厂盈利,个个产品走俏》。
您亲民、爱民、为民的故事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乡政府通信员、46岁的光棍堂张来官,大龄青年、炊事员张靠油在您的热心帮助下找到了伴侣;腊月寒冬之夜,您亲自撑船送鱼到20多位带头结扎的育龄妇女家中,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这年过年,港口镇两万多人家家户户每人分到一斤鱼,兑现了您在大会上的诺言;您不摆架子,主动与下溪村老实巴交的夏宝鱼老汉结为朋友,三十年来往来不断,《农民朋友》上了《人民日报》;您主编《港口民间故事》,创作乡歌《为了港口的明天》在千人大会上教唱,还有、还有……
临别那天上午 10点,正是九月骄阳。我将您的行李及有价值的资料装在您挑龙溪港买来的畚箕中。我在前面挑着担子,办公室孙万金拿着磁盆,背着您初来时那个背包跟在后面,我们一边跑, 一边谈。
30年过去了,好多话现在想不起来了,但是有一句如胶似膝的话让我历历在心头。您说:“小杨,不管到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哪个领导都喜欢写的,喜欢歌颂家乡、歌颂党和人民的笔杆子。我没东西送你,你记住这句话就行了。”那时候,港口到姜堰还没有通车,您是坐镇政府小轮船回去的。南码头两边有100多干部群众相送。副书记陈步华、副镇长房根居代表港口的干部和群众的心意一直送您到姜堰的家。
(四)卤汀河啊,我的母亲河,您奔腾的流水一直闪烁着明亮的光辉,照耀着儿女的未来,指引着儿女健康地成长。 缪书记曾对我说:“写一滴水,要让人听见改革之潮的轰鸣;写一朵花,要使人闻到开放之花的芳香。”这么多年来,受他耳濡目染,我努力写好身边典型人物,讲好中国故事。下溪村是全镇拥有水面最多的村,村党支部书记蒯斌把缪书记在水乡传承的挑龙溪港的创业精神化作前进的动力,沿着他的足迹,连续三个冬春带领干群念水经、打水仗,将1200多亩荒滩废塘全部开发成鱼塘,增加了集体收入、致富了全村百姓。
通过采访,我很快写出:《大河作证---记港口镇下溪村党支部书记蒯斌》人物通讯,先后被省台、扬州电台、《扬州纪监》、县广播电台采用。一时间,来下溪村参观学习的单位和个人一拨又一拨。
缪书记在港口倾注了全部的追求和心血,付出超常的辛劳和汗水,开出了一朵朵花。下溪村回乡青年高金山落榜不落志,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水产养殖技术,自告奋勇,肩负起龙溪港水产养殖场场长重担,传承缪书记留下的龙溪创业精神,继续书写龙溪港传奇。我及时写出《有出息的“落榜生”——记港口镇下溪村回乡青年高金山》,先后被省台、扬州电台、县广播电台采用,由此,高金山分别荣获县市“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我写的《“老上访”转变史》,港北村民宋加红学习龙溪创业精神,百折不挠,迎难而上,除在《扬州日报》“歌吹是扬州” 征文竞赛中获二等奖外,宋加红人物原型还被县文联编排成小品搬上了城乡大舞台;198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针对农村少数地方集体资产严重流失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各地予以高度重视。我切中时弊,将港北村管好集体资产,家底越来越厚的做法写了篇题为《港北村成为当地电机化的先进村——农民们高兴地说:“如今要水合闸刀,脱粒不弯腰”》的消息,先后被江苏《致富报》、《扬州日报》、《农民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扬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用时,还配发了1500多字、比消息还长的“发展农业的 ‘后劲’在哪儿?”的评论员文章,成就了新的里程碑。
1992年,我写的《一条机船一秆秤,一年四季闯城镇》的报道,在全国县市报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荣获好标题奖。1997年,我写的《港口人的全新追求——少生儿女奔小康》,先后被《泰州日报》《农民日报》及省市县电台采用,还被《农民日报》“大地文化交流中心” 收入《跨世纪中国改革之路》大型丛书。所有这些成绩都是缪书记任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
“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缪书记坚韧不拔的毅力, 永不放弃的精神,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他在失去右眼,左眼也难合拢的情况下,24年笔耕不辍。我经常在报上读到他的美文佳作,他的每一篇文章均能感动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发。
从2010年起,他历时5年半,搜集资料,采写、主编《姜堰名人》一书。他曾对我说:为了让读者从每一个名人身上感悟到做官、做人、做事的道理,书中写出了姜堰成功人士180多篇人生感悟,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从中得到启迪,增长才干。
一次,他把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的“溱湖断想”和“农民朋友”散文复印件以及他的散文集《半月依旧照乾坤》托淤溪镇团委书记王云辉带给我。后来又在电话里对我发表在区文联《溱湖》杂志上的散文“港口韭菜”进行了一番夸奖。他说:“在《溱湖》杂志上读到你的《港口韭菜》,很有特色,很有韵味,乡土味儿特浓,留给我极深的印象。文中以民谚开头,新鲜;穿插历史传说,厚重;从种到管理、出售,技术精到;不堪回首的荒唐岁月,令人感叹!” 他在电话里勉励我要多写多发,大胆向《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进军,让我倍受鼓舞,砥砺奋进。不久《港口韭菜》选进《散文选刊》。
乡镇合并,千年古镇港口消逝了,原在港口镇政府工作的一群人散了,两万多儿女揪心。 2004年6月,我调到淤溪镇广电站。工作中我两头兼顾,在做好站内工作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写稿。后来,镇领导为了方便我获取线索,多写稿件,主动跟我的主管部门——广电局领导协商,把我调到镇政府宣传科,这为我更好地干好新闻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012年,我采写的爱老敬亲类新闻故事:《为了爱的承诺,无悔付出23年——记姜堰区淤溪镇14组村民杨秋红》,说的是这位40岁的农家女,23年如一日,坚守爱的承诺,无怨无悔,撑起了一片灿烂晴空,构筑了一个幸福家园。她鼓励丈夫坚强生活,照顾公婆安度晚年,呵护儿子健康成长。
由此,杨秋红2013年荣获 “中国好人爱老敬亲类”候选人、“江苏好人”,同年当选为“最美泰州人”和姜堰区十七届精神文明新人新事。她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被泰州电视台制作成视频,在泰州大剧院举办的泰州市第三届网民春节联欢晚会公益节目中:“杨秋红一份执着的爱情,一份感人的亲情!发生在您身边的感动泰州的真实故事!” 引起台下数千名观众的瞩目,大家听完故事,看完视频后无不为之感动,一位私营业主主动走上主席台向杨秋红捐赠了5000元现款。
那天晚上,我和淤溪镇长袁勤(现淤溪镇党委书记)以及五六位镇领导应主办方邀请观看了晚会。台下的我,满满的成就感无以言表。好人有好报,这之后,杨秋红先后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近10万元。 “敲鼓要敲出响声,写稿要写出心声。”这是 缪书记30年前在港口任上时对我的要求。我一直坚持这个真谛,做到精雕细刻,千修百改,努力把身边的榜样写出精气神,传递更多正能量。 2
013年,我写的《让爱扎根在周庄村的泥土里——-记泰州市下派干部、淤溪镇周庄村党支部书记沈向明》一稿,先后在《姜堰日报》、《泰州日报》、《泰州晚报》、《新华日报》和省市区电台刊播。沈向明由此成为“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江苏时代楷模”、“泰州最美基层干部”、“姜堰好人”。被人们誉为活着的“沈浩”。 2014年的一天,我在淤溪敬老院见到一位身材瘦弱,戴着眼镜的老人正小心翼翼为孤寡老人理发,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打听,这位70多岁的理发师是马庄三垛村人,他15年雷打不动,过去骑三轮车,现在搭公交车,坚持到10多公里外的镇敬老院免费为老人理发。理发师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一气呵成了《他,60年免费理发9万人次——记淤溪镇三垛村古稀老人王成友》3000多字人物通讯, 先在《姜堰日报》发表,很快《泰州日报》、《新华日报》、《工人日报》分别以《乡村理发师服务村民六十载》、《“顶上事业”一干60年》、《王成友的“顶上事业”》为题刊出。2014年, 王老荣登“中国好人.助人为乐类”候选人光荣榜、“江苏好人”榜 和姜堰区十八届精神文明新人新事光荣榜。
此外,我写的《邵云龙,泰东河畔一杆旗》《最美孝媳徐素芳》《黄山美女导游为何爱上乡村环卫工申小马》《单亲女孩考上大学后才知道一直在背后资助她的好人——卢跃林》《孙秋平: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残疾妈妈孙兰英30年痴心不改照顾瘫痪儿子》等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报道,无不让人感悟到道德的力量。
(五)卤汀河啊,我的母亲河。在您心里,我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我心里,您是一道永远的风景线。 岁月无痕,30多年过去了,当年和我一起从事新闻报道的同行,不少人平步青云或改换门庭, 而我一直义无反顾地固守着令我终生眷恋的新闻沃土上。在我人生中, 也有四次改行的机会,都被我婉言谢绝。后来,我通过学习考试终于有了事业身份,成为广电局驻镇记者。第四次改行的机会是2008年,已故世的原淤溪镇党委书记藤宝根要调我到镇司法所工作,我毅然谢绝了他的好意。30多年来,我在所在乡镇,不辞劳苦地奔波采访,孜孜不倦地辛勤写稿,满怀喜悦地收获成果。因为,缪书记爱好新闻工作,爱好文学创作,他给我作榜样,给我温馨,给我力量,给我前行的方向……
2016年7月,我和缪书记在溱湖度假村开会相聚。那晚,他见到我高兴,我见到他开心,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恨不得永远不分离。他高兴,叫服务员斟了杯白酒,而我短礼,用奶茶敬他,一桌人都怪我,尤其夏文忠老师话最多。说实话,当时我也想斟上满满一杯白酒敬他,但是在头天晚上,我被扬州来的一位不速之客灌醉了,当然这位朋友比我醉得还厉害。
2014年12月,我曾在《姜堰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苏中虎胆英雄张秉粟”近6000字的特稿。当时是马庄王金荣老书记提供的线索,加上他给我的张秉粟的遗稿,很快写成了这篇文章。由于主人已故,又联系不到张的后人,没有主人生前的照片及立功奖章等佐证,好多刊物我没发,只在《泰州日报》和《姜堰日报》用了。想不到张的儿子张永江(现任扬州供电公司党委委员兼工会主席)从网上搜到这篇文章。他从2015年春节一直想找作者,直到今年6月份,通过泰州供电公司,姜堰供电公司,淤溪供电所才找到我。那天他和妻子特地从扬州赶来,在他15年未回的老家潘庄“学飞酒家”招待了我。当晚,他邀请了泰州、姜堰供电公司领导陪我,我受宠若惊,经不任他们轮番攻击当场醉了,张主席比我醉得还厉害。
这件事,不,还有很多事,让我想到缪书记在港口轮船码头离别时那句心里话:“哪个领导都喜欢写的,喜欢歌颂家乡、歌颂党和人民的笔杆子“。我更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那天晚上张主席当着一桌人的面要跟我结拜弟兄,我无法推却,接受了,双方彼此留下了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
不仅如此,他们夫妻俩随后又将父亲张秉粟生前屡建战功的勋章,证书以及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留下的珍贵资料、图片等全部捐赠姜堰史志档案办,捐赠那天我也去了。张主席说,父亲的遗物放家中,只有我们一家人知道,而捐赠给家乡,能让更多的后人知道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张主席夫妇以及史志办严主任和在场的同志当场夸我,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说这件事,我想我在溱湖与缪书记相聚短礼,他不仅能理解,而且一定会为我的这一举动感到骄傲:“小杨,当年我没有看错你!” 缪书记曾经在泰州市政府“望海楼论坛” 网站上这样夸我以及港口的文学爱好者:“港口虽然和里华合并,但人们心中的港口古镇依然那么鲜活、水灵、可爱,尤其经过卤汀茶馆、卤汀愚人、珠珠(朱秋珍)、因为幻想等老师的诗文、文史资料、故事、图片对港口的描述和歌颂,港口古镇又重新回到老百姓的心中。现在再加上您一支锤炼了30多年的好文笔,这已经成为泰州里下河文学中一支生机勃勃的队伍。”
其实,他过奖了。他不仅是我们敬佩的好书记,而且是我们崇拜的作家,更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标杆! 最近,我翻阅了剪报本,粗略统计一下,不包括在各级电台的用稿,每年《姜堰日报》以上新闻媒体用稿多达100篇。
天道酬勤。30多年来,我几乎每年都受到广播电视局及区委宣传部的表彰,先后有350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区级获奖,家中的荣誉证书一箩筐也装不下。
现在已近退休的我,回想起自己人生的坎坷经历,感慨万千:我没有文凭,没有手握实权的亲哥哥姨姐姐,没有对领导送过一次小礼,是缪书记教会了我写文章,是缪书记改变了我的命运,是缪书记这份情缘伴随着我从崎岖不平的小路走向光明。当然,这不单是繆书记对我的喜爱,也是他对港口这方水土的热爱,更是他对天下老百姓的挚爱。

左一杨宝军
杨宝军,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泰州市作协会员。先后在《散文选刊》《中外文艺》等报刊网络发表散文100多篇。其中《三当男“红娘”》获滁州市委、市政府“我的40年”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儿时掏蟹》入选青海、内蒙古等省市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