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谢宇的主观恶性
文‖徐全利
8月26曰《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公开宣判: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我早就知道“吴谢宇弑母案”,也关注了多年,现在终于有了结果。别的不说,我最关注的是法院的认定,即吴谢宇的“主观恶性”。
为了与事实没有出入,请看法院全文宣判: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吴谢宇悲观厌世,曾产生自杀之念,其父病故后,认为母亲谢天琴生活已失去意义,于2015年上半年产生杀害谢天琴的念头,并网购作案工具。2015年7月10日17时许,吴谢宇趁谢天琴回家换鞋之际,持哑铃杠连续猛击谢天琴头面部,致谢天琴死亡,并在尸体上放置床单、塑料膜等75层覆盖物及活性炭包、冰箱除味剂。后吴谢宇向亲友隐瞒谢天琴已被其杀害的真相,虚构谢天琴陪同其出国交流学习,以需要生活费、学费、财力证明等理由骗取亲友144万元予以挥霍。为逃避侦查,吴谢宇购买了10余张身份证件, 用于隐匿身份。

法院认为,被告人吴谢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真相,虚构事实,骗取他人钱款,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为逃避刑事处罚,购买身份证件,其行为已构成买卖身份证件罪,应依法予以并罚。吴谢宇为实施故意杀人犯罪,经过长时间预谋、策划,主观恶性极深,犯罪手段残忍。吴谢宇杀害母亲的行为严重违背家庭人伦,践踏人类社会的正常情感,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到案后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但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遂作出上述判决。
看罢法院宣判,我就想到“人之初,性本恶”之说。《三字经》读了几十年,最易记住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怎么想到“性本恶”?
原本是“性本善”,不过这句话之后是很有争议的。早在百家争鸣阶段,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三种调调。“无善无恶”不说了,“性善论”的代表是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
“性恶论”的代表是儒家的宗师级人物,叫荀子。他认为人的本性中的确存在恶的成分,但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在于制恶行善。去除恶的方法就在于通过不断地修行,对内提高个人的自我修养,对外身体力行教化老百姓。
荀子有一名弟子叫做韩非,将性恶论贯穿到了极致。韩非认为靠教化是不可能从根本上使人行善的,只有靠刑罚才可以,于是韩非成了法家。

由此,我们再来看看吴谢宇的“主观恶性”,首先就是“悲观厌世”。人太悲观,无异于“哀莫大于心死”,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于是产生“厌世”情绪,左提不起精神,右也提不起精神,进而对别人也产生怨恨,即便是父母,也怨恨在心。
怨恨别人,一般也怨恨自己,怨自己生不逢时,怨自己前途渺茫,怨自己生不如死……于是在他心底,曾“产生自杀之念”。就如《菩提心论》:“宿殃未殄,恶念旋起。”
特别是“其父病故后,认为母亲谢天琴生活已失去意义,于2015年上半年产生杀害谢天琴的念头”。其母谢天琴,年仅48岁,丧偶就“已失去意义”,于是起了恶念。正如明代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恶念。”
产生什么“念”,就会表现什么“行”。他有了恶念,自然随“念”指挥,于是“网购作案工具”,最终“趁谢天琴回家换鞋之际,持哑铃杠连续猛击谢天琴头面部,致谢天琴死亡,并在尸体上放置床单、塑料膜等75层覆盖物及活性炭包、冰箱除味剂。”
就这样,一桩“故意杀人罪”构成,宣判被告人吴谢宇涉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犯罪手段残忍,最终宣判死刑。
从法庭之内到法庭之外,我们再听听“庭外絮语”,虽多为传说,但可相互参照,给人思考。

庭审时,吴谢宇对检方指控的事实供认不讳,承认自己杀害了母亲,并骗取了多名亲友的钱款,同时还表示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吴谢宇在庭审时还提到了自己的杀人动机,并非仇恨或图财,而是因为“爱妈妈”。
吴谢宇的舅舅说,“我姐一生清苦、清贫,也有种清高,或者说是人格洁癖,从而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吴谢宇被抓后,警方曾安排他写自述书,他“写着写着就哭了。”看他写的字,“简直不像北大的”。吴谢宇将“杀母是为了帮母亲解脱”的表述改为“协助母亲自杀 ”。父亲死后,他感到自己是个牵绊。吴谢宇尝试了很多办法“帮母亲解脱”。他曾带母亲四处旅游,向母亲发愿:我将来一定赚很多钱,在物质上满足您。但“无论怎么做母亲都不快乐 ”。最终,他决定弑母。
在吴谢宇看来,现实中有两个世界,他和已去世的爸爸在不同的世界,通往爸爸世界的方式就是死亡。但是自从父亲去世之后,他母亲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如果他再自杀就只留下母亲一个人在世上,孤孤单单的更加痛苦,所以他要在自杀前解决好母亲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把母亲杀害。原本吴谢宇准备在杀害母亲之后自杀,但看到母亲死亡的现场,他又觉得“很恐怖”,没有勇气自杀。
于是,潜逃。最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可见,恶念,是邪恶的想法;犯罪的念头。
可见,恶念,是万恶之源!

作者简介
徐全利,男,1956年生,湖北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已出版杂文集系列“谭”。
